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为什么OLED电视还没有打败液晶电视?

时间:2024-05-22 18:27:30 科技赋能

几乎每年都被称为OLED爆发年。

自2018年索尼推出首款OLED电视以来,OLED电视的历史已经过去了11年。

到2019年索尼重返OLED阵营时,大家都知道OLED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如今传统品牌厂商中,除了三星、海信、TCL外,其他品牌都推出了OLED产品。

尽管如此,预计今年全球OLED电视面板出货量不会超过1万片,渗透率也不会超过1%。

OLED和液晶电视之间的市场份额差距有点令人困惑,因为OLED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了这个价值。

OLED需要打败LCD吗?没有必要先把答案扔掉。

OLED之所以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完全取代LCD,是因为两种技术都在更新迭代,都有各自的最佳使用场景。

消费者需求在变化,行业趋势也在变化。

五年前,两者可能还没有太大可比性。

一个是熟练,一个是高能低收益。

五年后,无论是妥协还是成长轨迹,情况都完全不同了。

所以今天有必要“旧事重提”。

如果一个产品的成功定义为获得了很大的市场,那么除了讨论技术本身之外,我们还必须了解该技术的市场需求以及采用该技术的产业联盟。

因为除了跟随趋势,你还可以“依赖趋势”。

55 英寸 OLED 电视和 8K LCD 电视已经问世多年。

LCD行业拥有非常成熟完整的产业链,而且技术越成熟、产业链越完整,良率就越高,成本就越容易控制。

55英寸OLED电视的价格已从2W下调至如今最便宜的8K,但65英寸液晶电视的价格也从1W下调至4K。

大家都在拼命压榨产品的价值,两者在性价比上没有可比性。

高端液晶电视和高端OLED电视从75英寸液晶电视到8K都是完全互补的,这意味着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两者的优缺点仍然非常明显。

例如,高端液晶电视已演变成QLED电视。

QLED继承了LCD时代几乎所有的配套设施,以及其“高品质、低价格”的特点。

它成为LCD最成功的改进。

从“趋势”来看,OLED似乎很强势;但从整体市场供需份额来看,液晶电视仍占一半以上。

OLED技术真的领先于LCD技术吗? OLED改变了它的发光方式,那么它一定比LCD更先进吗?事实上,现阶段他们都面临着技术和成本竞争的压力和制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有看似美好的东西呈现在你面前都可能是妥协的产物。

你应该清楚,技术一直在进步,但产品的质量不一定会一直提高,因为成本优势决定了产品的生存。

QLED的最终形式应该是主动发光的量子点材料,并且在用于显示设备时不需要背光。

不过目前的形式是在蓝色LED前面分布一层量子点薄膜,形成更高纯度的背光源,可以通过液晶分子带来更“纯粹”的色彩表现。

OLED和QLED OLED的最终形式应该是主动发光并产生RGB三基色以形成颜色的OLED有机材料。

目前的形式采用白光OLED技术。

OLED仅起到自发光背光的作用,还需要滤光的过程。

目前的高端LCD技术在产品亮度、灰阶、色域方面绝对领先于大屏OLED技术。

由于大屏OLED都是WOLED,是控制寿命和良率的折衷方案。

W-OLED(左)RGB-OLED(右)无论是W-OLED还是RGB OLED,暗部细节和色彩过渡问题应该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对于OLED这种自发光技术来说,亮度调节是依靠PWM或DC调光方式来控制8位或10位,难度很大。

如果问题解决得好,做不好,结果就是黑乎乎的,细节模糊。

当然,OLED也有很多LCD无法赶上的优势。

例如,绝对的黑电平、绝对的动态性能、以及表达最纯粹的色彩的能力。

OLED和LCD的产业布局如何?从产业角度来看,OLED面板产业链日趋成熟,加速释放OLED产能。

在产线建设方面,韩国和中国大陆都在投资建设OLED面板。

LG DISplay、京东方、华星光电、夏普等均已投资OLED面板建设。

加入OLED建设阵营,投资在千亿。

除三星、TCL、海信外,其他品牌均推出了OLED电视。

但每个品牌都有液晶电??视。

有传言称,三星正在开发结合QLED和OLED的QD-OLED技术,并将其用于大屏幕电视。

海信和TCL也有相关动向,证明他们对OLED也很感兴趣。

随着市场的成熟,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加入。

不过,对于注重性价比的互联网电视来说,一方面其品牌定位使得如此高价的OLED产品很难卖出去。

另一方面,他们希望降低OLED电视的价格,LGD打算供应它们,以破坏市场的平衡。

虽然涉足OLED的品牌众多,但整个大屏OLED面板的主导权依然掌握在LGD手中。

国产OLED还有希望吗?虽然国内OLED面板生产线已经密集布局,但不少液晶面板厂商也纷纷转向OLED。

但与LCD产业链一样,OLED面板产业链较长,设计部件、产品较多,技术路线多样。

至于其上游产业链,即原材料(ITO玻璃、有机发光材料、驱动IC等),这个环节的话语权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国内几乎是空白。

由于技术门槛较高,玻璃基板、偏光片、液晶(混晶)、光模块等上游原材料供应基本掌握在海外厂商手中。

国内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的原材料并不多。

日本厂商Tokki、Ulvac在蒸发等关键设备领域具有绝对优势。

材料方面,出光兴产、默克、UDC、陶氏等都是来自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企业,控制着各自的领域。

专利。

反观国内,虽然上游产业链有不少投资热点,如发光材料领域的万润股份、IC驱动领域的中盈电子等,但尚未能达到一定规模,更多的是在产业链上投资。

摸索过河的阶段。

当然,在中游OLED产业领域,即面板制造方面,目前中游OLED面板产能基本掌握在三星、LG、夏普、JDI等传统液晶厂商手中。

中国面板厂商的投资强度和增速都相当可观。

京东方、深圳天马、柔性屏3D曲面玻璃蓝思科技已开始布局OLED生产线。

预计今年左右形成一定产能,有望在OLED时代实现弯道超车。

OLED技术下游终端竞争更加激烈。

市场正在以巨大的速度增长。

有两个主要部分。

在大屏电视方面,定位高端的OLED电视很好地迎合了消费升级的趋势。

随着日系家电的退出以及TCL、创维、海信等国产家电海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终端刺激供给侧发展的力度还取决于国内电视厂商的投资。

总结:当OLED电视拼命降价的时候,我们却忽略了液晶电视也在向超大屏、高性价比方向发展。

普通用户可以选择花8K购买国产55英寸OLED电视,也可以选择国产75英寸液晶电视。

当两台电视摆在面前时,普通用户很有可能会购买75英寸的大尺寸液晶电视,因为大屏电视带来的震撼享受是色彩、动态、黑色层次无法比拟的。

现阶段的情况就是这样。

液晶电视未来会像CRT或等离子电视一样被淘汰吗?这还需要留待历史的长河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