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虚拟现实(VR)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开始升温,不少山寨企业也推出了所谓的VR头盔。
近日,有研究机构发布了去年中国VR头盔市场排名,HTC排名第一。
据台湾《电子时报》援引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去年中国大陆共售出30万套虚拟现实头盔。
大陆厂商大鹏以16.9%的份额排名第二,另一家大陆厂商3Glassed以9.4%的份额排名第三。
索尼还推出了全功能虚拟现实头盔PS VR,但PS游戏机的要求导致其在中国的销量很低,仅3万台,以9.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
据悉,去年全球VR头显销量仅为几百万套,表明市场起步缓慢,远未达到井喷。
这些销售数字是不是有点太寒酸了?小编点评,这家研究机构推出的国产头盔销量可以说是给很多厂家打了一巴掌。
毕竟国内VR硬件厂商为了赚取噱头和话题,往往会卖几十万进行对外宣传,占了多少市场份额,消费者更青睐VR设备等陈词滥调抢了媒体头条,但谁知道呢?真实的销量数字太尴尬了。
事实上,回顾去年VR行业的发展,媒体的报道似乎倾向于“夸大”行业的发展状况,让消费者和外界认为VR行业的未来发展将是“美好”。
光鲜亮丽,但其实还是有太多膨胀的成分。
。
以硬件设备为例。
虽然去年不少厂商推出了VR设备,但无论是哪个价位段、什么类型的产品,都可以说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但事实上,各厂商密集推VR硬件设备的节奏各有不同。
然而,消费者却不太愿意为此买单。
VR设备整体价格目前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
以HTC、Oculus为代表的产品价格昂贵,普通用户难以接受;而价格相对适中的PS VR对于Play Station平台用户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但由于平台限制的问题,无法大范围普及。
另外,虽然廉价的PC平台VR设备价格不高,但相应的PC设备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VR设备的门槛太高,实际上反映出它的必要性不足——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让用户愿意付费。
如果你承担不起高消费,那VR盒子呢?目前,在国内市场,消费者购买的VR盒子90%以上几乎都是华强北生产的,其成本价最低在10元左右。
甚至一些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VR盒子也是直接从这些厂商那里订购,直接贴牌生产。
它的结构非常简单,有两个镜片,一个塑料盒,还有一条舒适的背带,有的甚至还有可调节的近视镜片。
它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它使用了计算能力和手机的能力。
显示屏幕,可以直接观看VR内容。
但事实上,VR盒子里并没有进行任何计算,镜头只是用来放大盒子内部的手机显示屏,让图像占据你的整个视野??,这本质上是一种“视觉欺骗”。
”由于90%的中国消费者第一次接触VR都是廉价盒子带来的不太愉快的体验,不少VR创业者担心“廉价盒子会毁掉VR的未来”。
由此可见,目前VR设备的发展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高端用户买不起,廉价用户体验不足,各种缺点暴露出来。
这也反映出整个市场发展的短板。
盲目的这个行业的发展实际上给消费者带来了误导性的信息,一个好的行业是混乱无序地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