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数字加密货币项目Libra,曾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评价为“只有傻瓜才会相信”,自诞生以来一直处于负面状态。近日,在其第一次董事会召开前夕,PayPal、Visa、MasterCard、Stripe和eBay等全球金融巨头“盟友”相继退出,令其遭遇不少“空头”。有趣的是,优步、打车应用Lyft和加密货币托管人Anchorage等互联网盟友仍然坚定,公开表示他们“对Facebook充满希望”。事实上,早在Libra成立之初,就曾遭到花旗、高盛、摩根大通等的拒绝。目前,作为全球加密货币体系的先行者,Libra面临的是一场持久战是毋庸置疑的。除了受其影响的华尔街金融圈和美国国会外,还有不少“稳定币”挑战者蓄势待发。天秤座怎么了?基于联盟链的稳定币一诞生,就抢了“空气币”和公链稳定币的风头,成为数字货币技术的新热点。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巨头机构的背书和各参与方作为核心节点搭建的商业应用场景,提供一个中心化强、性能更高、安全性更高的区块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Facebook的Libra,一经推出就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被认为是“颠覆传统金融体系的野蛮人”。这种炒作,一方面来自Facebook全球28亿用户的巨大社交能量;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28个不同业务领域的初始成员,通过他们的业务体系,全球消费者可以轻松接入Libra的应用场景之中。(Libra协会目前有22个成员)金融巨头此次集体“离婚”,就连主要服务拉丁美洲的支付公司MercadoPago也与Libra划清界限。唯一剩下的支付盟友是总部位于荷兰的PayU,这也被普遍解读为Libra与美国监管机构之间的矛盾。事实上,Libra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来自美国国会和华尔街的巨大压力。两名民主党议员(俄亥俄州参议员谢罗德·布朗和夏威夷州参议员布赖恩·沙茨)被曝曾致函万事达卡、Visa和Stripe,警告Libra会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风险。与它的合作需要慎重考虑。对Libra风险的指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技术不成熟,匿名货币会导致严重的隐私、洗钱等行为;二是跨境贸易监管难,会造成国家安全和货币政策的混乱和不稳定;第三,Libra不对应任何主权货币,极有可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与美元等法币竞争。同时,在其他一些国家,如委内瑞拉、古巴、柬埔寨等,其相对薄弱的货币体系决定了只要民众与Libra联盟中的各个节点相连,政府就没有任何话语权.另一个对Libra态度暧昧的是新加坡等致力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作为全球贸易中转站,显然没有理由拒绝Libra这样的基础货币。总体而言,从Libra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读出联盟链稳定币的一些要素:首先,稳定币要谋求发展,利益链和应用场景缺一不可。长期以来,数字货币对普惠金融的价值一直被“空气币”玩家用来推销,但如何将数字货币应用到现实经济生活中才是关键。这就要求联盟链不仅要有金融服务属性,还要有足够的流量和商业模式来支撑整个系统的交易。区块链上是否有“现有业务”在运行,是联盟链稳定币“可用”的关键。例如,Facebook庞大的用户交易规模是Libra得以立足的基础。同时,作为稳定币的载体,联盟链的公信力至关重要。我们知道联盟链所有成员的用户交易都会上链。在跨企业协同方面,如何保证用户的数据隐私得到检查,就像传统金融业务需要公平可信的背书一样。一旦公信力不足,比如Facebook的用户隐私风波,原本跳槽的大公司也有可能“退群保平安”。Libra原本计划上线时达到100个验证节点(allianceallianceallies),目前看来无望。因此,当扎克伯格推出Libra时,他注定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挑战中心化货币及其政治制度的“堂吉诃德”。是成为先驱还是烈士,可能还要看Facebook在各国政府和利益集团面前的斡旋和斗争。以Facebook的规模和影响力,稳定币的发行会遇到重重阻碍,其他想要在数字货币上“自立门户”的公司前途似乎堪忧。Libra这个中心化金融机构的“去中心化”实验刚刚启动时,有人吐槽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说巨人不高。现在失去了各个支付巨头的盟友,Libra与传统中心化机构的关系有点尴尬。目前看来,以强势联盟(如华尔街)或政权(央行)为首的联盟链稳定币对Libra产生影响只是时间问题,并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数字货币体系的趋势下。他们的命运会不会和Libra有很大的不同?如何处理法定货币与数字货币、去中心化与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可以肯定的是,巨人并不意味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相反,华尔街的聪明人对金钱的感觉并不亚于硅谷的颠覆者。早在2015年,全球多家银行就开始试水区块链,如花旗银行的Citioin、摩根大通基于Quroum的JPMCoin,日本三菱UFJ也发布了锚定日元的稳定币MUFGCoin。在不久的将来,Hyperledger还将与Visa合作实现区块链数字身份。这条“联盟链”的存在,主要是为大型机构客户,如企业、银行等,进行点对点转账、物联网结算、融资等内部大额交易的功能。从这个角度看,它更像是联盟内部的“承兑汇票”。自然无法想象像Libra那样广阔的空间,它面向的是全球数以亿计的C端用户。尽管如此,商业金融机构打造的联盟链稳定币,作为商业体系内的支付结算系统,也有着明确的应用场景和商业目标,正在改变着全球贸易体系。与Libra相比,金融机构作为发行方,首先规避了代币的核心风险,即发行方的信用问题,确保其不会被垃圾邮件和曝光,拉大了与商业公司的差距比如Facebook在稳定性方面。.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业长期处于桎梏中的营商环境,使其更符合政府部门在监管合规、审计透明度等方面的需求。作为未来经济生活的基础设施,其基于数字技术重建金融生态所面临的障碍远小于Libra这样的“门外汉”。但必须承认,与Libra相比,这个联盟在可用性方面有些不足。作为联盟链,首先要有高性能、高可用的基础。一方面,只有通过高性能的共识算法将每个节点连接在一起,才能保证高速执行。在技??术上,如何满足不断增加的成员节点的实际需求,是非技术型金融机构头疼的问题。例如,芝加哥证券交易所(CME)和德意志交易所在联盟链HyperledgerFabric中主动要求降级,因为他们无法获得适当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稳定币只是低费率,而不是零费率。商业银行作为逐利机构,在无法快速提升客户规模的前提下,意味着建立联盟链的商业价值也将面临质疑。没有互联网的C端用户模式作为生态补充,金融行业对联盟链的兴趣能否长久维持也是一个问题。政府链:一场长途挑战既然金融机构的“联盟”未必无懈可击,那么各国央行能否始终一马当先?然而,根据国家清算银行2018年的调查报告,全球63家央行中,有70%都在央行数字货币方面开展工作,但最终只有5家银行将该项目推进到研究阶段。换句话说,虽然很多央行有兴趣紧跟数字货币的潮流,但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与Facebook发起的商业联盟链和摩根大通等金融联盟链不同,央行数字货币CBCC显然是要得到政府信用和法律体系的背书。不仅是公信力最高的“联盟链”,稳定性也更胜一筹。之所以被视为一种“联盟链”,是因为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央行数字货币运行框架大多遵循二元结构,即传统的“央行-商业银行”二元模型。央行委托商业银行向公众发行锚定法币的数字稳定币。一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复用现有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容纳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能力和产业连接能力。数字货币有特定的落地场景。在这样一个由央行、商业银行、服务商、用户组成的信用生态中,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将不断得到滋养。目前,信任、稳定、实用如同“铁三角”,构成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基本面。但作为国家级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微观经济模型,让其中的所有合作者都能实现帕累托改进,离大众的生活还很遥远。不管怎样,联盟链正在以清晰的面貌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