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企业纷纷涌入机器人行业,智能穿戴的概念大于现实

时间:2024-05-22 12:06:37 科技赋能

机器人这个只能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人物,早已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尤其是今年以来,各种仿真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成果陆续出炉,让这个本来就很火爆的行业更上了一个台阶。

许多企业开始从旁观者、买家的角色转变为制造商。

据统计,每年新增机器人企业约50家。

然而,当企业纷纷进军机器人领域时,在今年的绵阳科博会上,专家呼吁企业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他们看来,机器人产业外表光鲜亮丽,但内部却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不是市场想象的高利润。

在中国,不仅机器人产业,智能穿戴产业虽然“大”,但缺乏实质性的东西——关键技术的突破。

企业纷纷涌入机器人行业。

2018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0台,同比增长41%,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预测,这一增速有望达到70%。

按一台24万元工业机器人的销售价格计算,工业机器人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

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投入。

现在,全国各地的企业都在投资这个最热门的行业。

王天然表示,每年都会新增50家左右的机器人企业。

谈到机器人的未来,王天然非常乐观。

他表示,未来制造业对机器人的需求是确定的。

但就目前而言,中国的机器人过热现象非常明显。

当前的机器人行业似乎又在重温多晶硅行业的历史。

多晶硅刚问世时,前景被看好,于是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纷纷涌入。

至今,几年之内,各地多晶硅生产线纷纷关闭。

有一组数据也可以证明王天然的判断。

截至年底,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总销量3.68万台,工业机器人库存总量13.4万台。

全国在建的这些机器人项目总产能达到数十万台。

即使在全球范围内,机器人的年销量也只有16万台,而中国现在产能明显过剩。

除了产能过剩之外,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利润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

王天然表示,由于中国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生产一台机器人的成本远高于国外企业。

国内同类型机器人的生产成本为29.9万元,而国外仅为16.86万元。

因此,尽管机器人的价格很高,但国内企业的利润并不高。

王天然希望企业进入这个领域时不要被激情冲昏头脑,冷静判断。

“现在机器人的概念在资本市场上很流行,但在现实生活中,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天然说道。

不仅仅是机器人,还有智能穿戴行业!   智能穿戴的概念大于现实。

苹果和三星两大智能手机巨头已经将战场扩展到智能穿戴领域,2019年被视为智能穿戴元年。

今年以来,有关智能穿戴的新闻不断。

先是三星Galaxy Gear发布,随后Google Glass发布。

苹果的i-Watch从来不缺乏关注。

虽然i-Watch并未出现在今年秋季的新品发布会上,但市场预计其明年推出的可能性很大。

已经问世和即将问世的可穿戴设备基本上有四大类:JawboneUp、Nike+Fuel-band、运动健康辅助的FitbitFlex,以及国产的咕咚手环、大麦计步器等;它们不需要连接到智能手机。

独立智能设备iWatch、三星Gear、果客智能手表;作为互联网辅助产品的Google Glass、Baidu Eye产品;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体感设备MYO等。

从已经推出的智能穿戴产品来看,市场反响并不好。

目前市场上缺乏成功案例、典型产品和统一标准。

我国智能穿戴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现阶段,虽然国内不少企业宣称涉足智能穿戴领域,但原创的很少,大部分都是抄袭,山寨现象非常严重。

据说,2000年可穿戴设备概念首次出现时,山寨厂商屈指可数。

到2009年,知名山寨厂商已有近百家。

这些产品的做工比较粗糙,功能也只是简单的对焦和计步,与市场预期还有很大差距。

此外,这些可穿戴设备从应用角度来看也存在诸多不足。

例如,在智能眼镜上安装导航系统时,需要考虑用户可以通过眼睛看到东西,而不影响其驾驶和行走。

另外,目前智能手表的电池续航时间只有两天左右。

很多用户都在抱怨,因为两天充电一次显然很不方便。

为进一步推动智能穿戴产业发展,3月27日,国产智能穿戴设备平台在京发布。

从未来前景来看,智能穿戴行业确实潜力巨大。

但从目前来看,虽然资本市场对于智能穿戴一直很热捧,但就盈利能力而言,智能穿戴仍然只是概念而非实质。

科博会上,专家也提醒,市场应该冷静对待这些过热的高科技产业,而不是一窝蜂地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