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实现的野心”丝毫没有削弱谷歌眼镜对于可穿戴设备的里程碑意义。
2018年4月,正是因为它的诞生,一个不断进化、包容的可穿戴产业才得以进入大众视野,开始了从野蛮增长到韧性增长,直至日趋理性的旅程。
两年时间,谷歌眼镜本身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可穿戴行业却从少数人眼中的酷炫概念一跃成为大众心中的超级蛋糕,吸引资本和产业纷纷涉足。
苹果、微软、谷歌、三星等国际巨头一一亮相。
百度、盛大、阿里巴巴、腾讯等国内互联网巨头竞相布局。
联想、华为、中兴、酷派、OPPO、小米、魅族等手机品牌频频加码,来源各异。
来自不同行业的新贵正在进入……兴奋属于这个前沿而美妙的生态系统。
巨大的棋盘,瞬息万变。
“谁能先聚焦价值,谁就能先突破。
”智能穿戴行业专家陈根表示。
果断商业化 “可穿戴设备就像一个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没有母乳,连奶粉都没有准备好。
”在陈根看来,在不缺乏产业链、商业模式、用户认知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能够在短短两年内勾勒出商业化的轮廓,已经是了不起的了。
陈根表示,2016年,可穿戴行业站在了移动互联网潮流的最前沿。
资本、人才、媒体、企业家纷纷涌入,整个行业就像“猪站在最前面”。
进入今年,各类应用产品纷纷推出,部分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较上年增长3%。
以有盛大背景的上海国科电子为例。
其前不久推出的果客智能圆形手表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还在国际知名众筹网站Pozible上获得了数千万的众筹。
国科电子可穿戴CEO徐鹏表示,“除了中国消费者,近三分之一的预订来自全球其他地区的消费者。
我相信中国企业有能力在新兴可穿戴市场与国际巨头竞争。
他们竞争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据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预测,2020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预计全年将达到1.3亿台,占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其中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1000万台。
海通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认为,2020年将是可穿戴设备的快速推出元年。
新产品密集上市,整体需求上升;推出强大的开发平台,提高整体效率; Apple Watch的推出将带动整个行业在屏幕显示、软件应用等方面的升级;可穿戴设备产业链资本的积累,推动传感器、芯片等配套厂商推出专属解决方案或产品,不断完善产业生态……中国可穿戴设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伟表示,中国可穿戴设备器件产业链并不成熟。
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发展初期以初创企业为主,资源、供应链、资金控制力较弱。
因此,外界认为可穿戴设备的资本与市场不同步。
随着优秀团队和大企业的加入,市场回归理性,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不靠谱的项目很难获得资本的青睐,这说明两者是同步的。
可穿戴领域是中国电子产品与国外差距不大,甚至是同起跑线的为数不多的机会之一”线。
”林伟认为,可穿戴设备有望取代智能手机,成为互联网的下一个金矿。
可穿戴设备的最佳时代尚未到来。
版图初步探索可穿戴设备大规模崛起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大型厂商加入这股热潮,并逐步形成地缘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至此,业内人士的意见趋于一致。
众所周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和西部地区,主要是四川、陕西,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地区。
与此相一致的是,不少可穿戴设备厂商也落户于此。
林伟更看好北京和深圳。
在他看来,聚集了科技人才、媒体平台、消费力等优势的资本不容小觑。
目前,以小米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市场,以傲图科技为代表的初创企业也纷纷展现个性。
北京的可穿戴设备发展正在蓬勃发展。
深圳无疑是可穿戴设备企业最大的聚集地。
本土“可穿戴”企业有数千家,其中小微企业约占总数的80%。
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
依托这一优势,深圳初步形成了由创客团队、小微企业、上市公司组成的可穿戴设备发展梯队。
“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深圳是中国最大的研发生产基地,拥有从传感器、柔性组件、终端设备、交互解决方案的完整产业链。
华为、中兴、宇龙等龙头企业已率先推出智能手表、健康配件等可穿戴设备,具有良好的产业集聚和发展态势。
”深圳市投资促进局局长王友明认为,深圳有有潜力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可穿戴设备产业的爆发地。
“相比之下,上海习惯走高端路线,如果是可穿戴的,在数量上就会麻烦一些。
”林威说道。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人士对这一说法不以为然。
他表示,从产业成长环境来看,张江园区聚集了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与智能穿戴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优势互补,企业可以轻松进入终端设备+云处理+软件+服务的新发展模式。
今年6月,上海可穿戴智能设备创新联盟在张江成立,吸纳涉及运营商、终端、芯片、科研机构、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将打造首个产学研结合的产业链。
上海可穿戴智能设备交互研究。
平台。
此外,第三方设计公司(DesignHouse)在上海遍地开花,完善的配套设施使得国科电子这样的典型企业能够集中精力自主研发,积极创新,在未来几年内迅速成为行业领先者。
,更多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领先企业预计将诞生于此。
”该人士表示,国科电子新品国科智能圆形手表引爆市场,被《新潮电子》评为“年度最佳智能手表”,这说明上海的可穿戴设备都可以用。
高大优雅,但又脚踏实地。
上海浦东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中心郑丽兰也表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如果能抓住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就有机会迅速崛起。
浦东有基础、有条件、有实力发展。
”智能可穿戴产业。
”业内人士认为,就目前情况来看,三地的发展模式各有不同,各有优缺点。
北京技术研发实力尚未充分体现,缺乏市场广泛认可的代表性产品;深圳很多厂商都是硬件出身,缺乏互联网思维。
他们的产品和硬件配置都处于模仿阶段。
要加大创新力度,培育有影响力的企业。
设备终端公司; “国科电子一枝独秀”是上海的优势,但也是上海的劣势。
尽管不少创意第三方设计公司正在积极转型进军可穿戴市场,但大多数仍采用代工模式,缺乏更踏实的态度。
产品。
“一个下降,一个上升,很难说谁更好,但可以肯定的是,扬长避短、整合一切之后,惊喜总会不期而至。
”那人说道。
众英雄齐聚。
惊喜总是会来,但谁将创造出杀手级应用程序呢?或者说,未来最伟大的公司会来自软件阵营还是硬件出身?平安证券分析师表示,未来可穿戴行业将有三大利润空间:硬件销售、软件平台及应用开发、大数据相关服务。
“在可穿戴设备全面铺开之前,硬件销售是主要的盈利模式,软件平台和应用开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等相关软硬件发展成熟后,大数据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
硬件全面铺开之后,出来,这将是一场软件盛宴。
”分析师表示,虽然目前国内原创创新仍需加强,但本土技术厂商已展现出积极进取的创新势头。
“软硬件一体化、跨界应用等特点,注定可穿戴设备需要足够长的产业链。
对于企业来说,专注做产品才是关键。
”国科电子穿戴CEO徐鹏表示,虽然国科电子穿戴CEO壳牌电子被美国商业杂志《快公司》评选为中国十大最具创新力企业之一。
然而,壳牌电子更像是一家缓慢的公司。
它希望通过苦心经营,让智能可穿戴设备“触手可及”。
极端。
放眼全球市场,被誉为行业标杆的苹果在可穿戴设备上的表现一直略显保守。
它在 WatchKit 上展示的精致布局和创意空间并不足以消除业界对其“失去优势”的抱怨。
微软、谷歌等的业绩也更多的是提升而不是创新。
相比之下,三星和LG虽然外表看起来激进,但内心仍有犹豫的考虑。
“就国内企业而言,百度、盛大等互联网巨头最有可能成功。
除了在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外,他们还有可能为用户提供更加本地化的操作系统,并相应推广增值服务。
“海通证券分析认为,态度很关键,积累更重要。
国内可穿戴设备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联想、百度、国克电子、华为、咕咚网、映趣科技、图曼科技、久久安医疗、宝莱特等将成为亮点。
“未来五年将是黄金五年。
当然,随着小米的存在,有人会认为这将是最糟糕的五年。
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品牌力的小米有望成为出货量领先的公司。
”虽然林伟更看好从互联网转来的企业,但他坦言,如果硬件企业能够与互联网合作,未来是无限的。
小米作为一家新兴的互联网企业,轻量化,将制造流程外包,但它拥有出色的整合营销能力,这一事实让小米既有赞誉,也有质疑,反观稍重的联想,收购摩托罗拉后,联想有望推出令人震惊的可穿戴设备。
国克电子似乎介于两者之间,背靠巨头盛大,在互联网思维下有大量的品牌积累,其营销创意十足,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
基因、软硬兼备,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产业链资源丰富。
如果国科电子推出的智能圆形手表能够成功突破,未来可期。
“硬件企业往往忽视软件的叠加性和可更新性,而软件企业则在硬件生产、渠道建设和售后服务方面有所欠缺。
如今可穿戴领域最大的问题是产业链各个环节脱节,无法让所在的企业形成产业链的闭环运作。
”招商证券资深分析师表示,除了软件方面建立各自的生态系统外,硬件方面优胜劣汰的趋势也将加剧,行业的进入门槛也会因此提高。
事实上,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终端从孤立走向融合,可穿戴市场的竞争将更加多元化、细分化、一体化。
”市场不再是两年前的样子,洗牌即将开始。
少抱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是公司的首要任务。
只有放下固有的想法,主动拥抱对方,才能减少试错成本,共同成长。
就可穿戴设备而言,总体来说,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即使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也只有拥有独特特色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林伟的建议极为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