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可穿戴设备网:谷歌眼镜、三星手表、富士通智能手杖……说起智能可穿戴设备,很多人都可以说出一 双向。
2020年被业界誉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爆发年”。
据百度指数监测,可穿戴设备的报道数量从2019年1月的平均每天8篇快速增长到2018年1月的平均每天10多篇,已成为与P2P金融相关的趋势,智能家居等是互联网上最热门的概念之一。
这种具有数据采集、交互、处理等能力的便携式设备,自然引起了各方资源的争夺。
Capital Lab全球风险投资数据库显示,2018年可穿戴技术领域完成了64笔投资交易,披露投资金额为5.6亿美元。
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83亿美元,出货量达到1.34亿台,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7.71%。
虽然这款号称“十年一遇”的重大科技产品得到了科技爱好者和资本市场的认可,但在不少投资机构和行业专家眼中,资本正在进行“圈地运动”,市场已经尚未成熟,“杀手级”产品还远没有出现。
为了“钱”资本,企业纷纷涌向市场。
具有“钱”潜力的科技创新产品一直是资本追逐的目标。
面对日益激烈的智能手机竞争,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新的竞争目标。
“可穿戴设备应成为业界认可的智能终端的重要发展方向,今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带动研究机构对市场规模的预期提升。
随着谷歌、三星、苹果等科技巨头相继“大力投入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可穿戴设备产品市场正在迅速升温。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耿毅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3月,IT行业四大龙头企业英特尔、谷歌、Facebook和微软均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发力。
英特尔以约 1 亿美元投资了可穿戴健康追踪设备制造商 BasisScience。
其主打产品是Basis品牌腕带,可以记录心率、排汗、运动和睡眠。
Facebook以20亿美元天价收购虚拟现实眼镜制造商OculusVR。
这是Facebook首次收购硬件制造商。
此举被业界认为是Facebook抢占可穿戴设备入口位置的重要举措;谷歌选择的合作伙伴是意大利知名眼镜制造商xotticaGroup。
这被认为是进一步完善Google Glass的又一布局;微软延续了专注于企业客户的策略,从主要服务于军事和政府机构的美国可穿戴设备开发商Osterhout Design Group(ODG)手中收购了该公司。
一组价值1.5亿美元的与可穿戴设备相关的资产和专利。
面对熙熙攘攘的资本市场,企业自然也不甘落后,纷纷瞄准智能可穿戴设备,“抢滩”势头强劲。
自谷歌发布Google Glass,让智能可穿戴设备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苹果、三星等国外巨头,以及华为、联想、小米、百度等国内企业纷纷布局可穿戴产品。
“不过,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产品主要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目前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相比,应用较少耿毅和同事在走访了可穿戴设备委员会、Nordic、SEMI等多家机构和相关企业后认为,服务和竞争优势还不显着,消费者认可度亟待提高。
还专门写了一篇主题为“可穿戴设备发展现状与前景”的研究报告。
可穿戴设备在20世纪50年代并不新鲜,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
“可穿戴计算机之父”多伦多大学的曼恩发明了一种真正的可穿戴计算机——头戴式视频设备,它采用Apple-II芯片连接到头盔上的1.5英寸显像管。
整个系统由铅酸电池供电,可以在运动时记录图像。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进步,可穿戴设备日益摆脱笨重的计算机设备的形象,变得更加紧凑、贴身,并向着精确、可靠、耐用、省电的方向发展。
随着智能操作系统的加入,2017年诞生的新一代产品也进入了“智能手机”时代。
用户自行定义设备功能和程序。
有些设备还集成了无线通信模块、多媒体芯片、导航仪等硬件功能。
多元化极大地加速了市场化进程及其繁荣。
“可穿戴设备解放了用户的双手,一些功能的设置确实可以让用户的生活更加便捷。
然而,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仍然处于噱头多、实用性不足的尴尬境地,功能过于原始。
耿毅告诉记者。
她以市场上的智能手表为例,“它们的主要功能大多是实现运行计算、导航、遥控拍照等服务。
事实上,这些应用服务已经可以在智能手机上实现。
”结果,智能手表最终被扔进抽屉里。
“英国市场研究公司 CCSInsight 对智能手机用户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拥有智能手表(或健身追踪器)的用户中有 40% 已经停止使用该设备。
主要原因是缺乏实用性。
除了功能缺陷之外,还有外观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价格定位模糊、安全和隐私风险也被认为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因素,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的研究显示,大多数消费者认为,除了运动手表外,价格都在合理范围内。
此外,智能手表、眼镜价格偏高,由于价格原因,72%的消费者选择对可穿戴设备持观望态度,“价格定位不合理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可穿戴设备大部分产品产量有限,批量生产有利于成本控制;二是可穿戴产品定位不准确。
手表和眼镜等物品是个人身份的表达。
对于中高端客户来说,虽然价格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但同质化的产品很难表达个性。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高昂的价格阻碍了产品的购买。
晋升。
”耿毅表示。
行业渴望“杀手级”产品的出现。
面对资本和企业的热情,行业期待一款“杀手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现。
在耿毅看来,“这个杀手锏 一款顶级产品必须具有独特的功能、不可替代性、被大多数用户所需要。
耿毅及其同事在报告中提到,智能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技术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智能传感器是可穿戴设备实现核心功能所必需的。
未来智能传感技术将朝着小型化、集成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能够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逻辑推理和结论判断、自诊断和自诊断等功能。
”校准功能。
”耿毅说。
目前,多点触控、语音识别、手势识别、骨传导技术等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智能交互技术日趋成熟。
“未来可能会开发出眼睛识别、脑电波识别,甚至可能会开发出可穿戴设备,成为交互的重要载体。
”耿毅表示。
Google Glass 5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集中在智能人机交互领域。
可穿戴设备的舒适度也是用户考虑的重要方面。
这些设备使用柔性电子技术,包括柔性显示器、柔性电路板和柔性电池。
2018年CES电子展上,三星、LG等都推出了柔性屏产品。
未来有望突破基板折弯、面板封装等工艺壁垒,实现产品规模化量产;柔性电池的技术研发已进入活跃阶段,超薄柔性电池FLCB未来厚度有望突破0.3mm;日本科学家开发出超轻超薄柔性电路板,占据了该领域的技术制高点。
“中国企业应该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资。
”耿毅相信。
当然,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成熟离不开大数据应用。
由于可穿戴设备贴近身体,因此可以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人体健康数据。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协同应用,可以有效满足可穿戴智能设备采集和处理大量数据、统计分析海量用户健康状况的需求。
数据的规律性为用户健康生活提供了可行的建议。
“随着智能终端和宽带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未来手机、电脑、家电、汽车等所有智能终端都可以与可穿戴设备连接,实现信息互联和智能控制。
数据分析和处理将在云端完成,让可穿戴设备的应用真正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耿毅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