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今年将迎来虚拟现实行业的“爆发年”。
据统计,已有数千个团队选择在该领域创业。
2016年,各家互联网巨头开始进军VR领域。
对于创业者来说,好消息是VR初创公司高层融资的消息不断传来。
VR主流玩家有哪些?涉足VR的主流公司有几种类型。
首先是手机公司。
当前,智能手机行业普遍面临创新困境,需要新的理念、盈利模式、检测方向,比如三星、小米、华为。
另一类公司是其核心业务面临困难和危机,急需新业务帮助其转型或探索新的盈利点,比如HTC。
另一种是互联网巨头公司。
它们更多的是基于生态布局的需要。
比如各大厂商已经开始布局VR。
腾讯、百度、小米、乐视纷纷抢滩市场。
乐视和小米仍在利用VR来丰富自己的生态方式,但生态模式的效果还有待检验。
最后一类是初创公司。
目前,VR产业链各个细分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创业者。
据称,由于巨头的入驻,位于企业家云集的中关村北京上地中关村虚拟现实空间已正式落成。
旨在培育虚拟现实产业的创业环境和生态系统,目前已有不少虚拟现实项目入驻。
在国内虚拟现实市场,初创公司已经开始介入VR不同产业链的各个产品领域。
开展VR业务有多难?目前,国内很多技术储备不足的大公司更倾向于通过资本手段进入VR领域。
小米、腾讯、乐视等巨头虽然在VR方面都有布局,但仍处于硬件底层,内容尚未体系化。
这也是由于行业标准尚未确定所致。
尽管微软、Facebook、索尼、三星等公司在这一领域深耕已久,但基于整个VR产业链的标准推进依然薄弱。
此外,无论是头戴式移动VR终端,还是从PC或游戏机输入的“头盔”VR终端,都需要解决图形图像支持技术或多媒体算法,还需要具有强大的计算速度来驱动虚拟成像设备。
虚拟地创建一个足以欺骗大脑并与意识反馈交互的图像,但目前,VR行业在这方面的技术仍然不成熟。
在美国,VR技术含量较高,因此价格相对昂贵,很难进入消费市场。
但在中国,情况就不同了。
各厂商对于VR产品的策略依然遵循智能手机行业的策略。
他们首先用低价来普及用户,比如用低价的“眼镜盒”作为先锋,然后吸引用户购买更高级的头盔和一体机。
专注低价策略真的是个好主意吗?据相关业内人士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有上百种不同形态的VR“眼镜盒”产品,主流价格在百元至数百元不等。
此外,还有很多简单的VR设备产品,用镜头和纸板就能制作出来,仅需30元。
暴风一直将旗下VR设备魔镜的售价定在99元,而各家初创公司推出的“眼镜盒”售价普遍在万元以下。
很多VR头戴设备的售价都在1元左右。
一般来说,主流企业都是以低价吸引用户,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名。
但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各种“山寨”头盔和伪劣游戏开始增多。
中国有大大小小的硬件制造商一百多家。
很多企业在研发几个月内推出产品,大多着眼于以低价与用户和市场竞争,而没有体现出其在产品打磨上的技术优势。
目前,不少业内人士提到,头盔式VR产品的通病是眩晕、清晰度、延迟等技术体验问题尚未解决,不少产品未达标。
与国外相比,国内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还存在差距。
强烈的眩晕感还导致使用时间明显缩短,极大影响用户体验。
初创公司会成为试错的棋子吗?虚拟现实硬件领域产业链尚不完善,硬件产品技术和沉浸式体验欠缺,行业标准尚未确定,内容匮乏,市场需求和盈利模式有待探索。
巨头公司希望通过VR的概念来试水,看看能否在自己的平台和生态中加入一些新的概念和玩法,将自己的资源和平台优势转移到这个领域。
如果他们成功了,就会通过新业务给资本市场带来想象空间。
即使失败,也只是一次试错,核心业务不会受到损害。
目前,基于技术和市场环境的不成熟,他们都表示移动VR和手机一体机解决方案要到今年第三季度才会推出。
技术和市场环境不成熟是很容易理解的。
例如,基于手机的移动VR面临的困境是Android系统型号众多,交互标准和SDK标准都没有形成。
尽管Oculus和索尼在VR领域耕耘多年,但他们还没有拿出令人震惊的消费级产品。
业内人士还透露,虽然VR游戏有上百款,但大部分还处于测试阶段,还没有出现杀手级游戏。
平台开发商、游戏开发商、专业VR渲染之间的产业链还不完善。
所以,巨头们都是边走边看,推动创业者当先锋,在前面承担风险,在后面观察和安排自己的计划。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VR创业主要是资本主导型,资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业内未透露的是,一旦时机成熟,资本背后的巨头可能会全力推动平台、资本、技术、团队。
换句话说,企业家可能成为资本驱动的试错的棋子。
一旦VR行业在某个细分领域出现爆发迹象,巨头可能会迅速跟进,而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的初创企业可能会被巨头装载着资本、技术和资源的战车疯狂推进所碾压。
。
在这里,O2O创业领域已经吸取了过去的教训。
在众多失败者成堆的尸体背后,是巨型首都战车疯狂推进后的全面战争。
VR的春天还有多远?在VR行业,技术为王。
但现实是,扎扎实实做研发和技术储备的创业公司少之又少。
中国VR创业真正需要投入的并不是软件补贴硬件的生态策略,而是基于VR领域打造一些创意产品。
而没有技术、资源、资金的初创企业在这场战斗中生存的机会微乎其微。
年轻玩家有想法、有创造力,也能玩概念,但没有风险控制能力。
由于自身技术资金的限制,他们在产品开发和设计上常常落后。
他们所谓的成功,更有可能成为巨头争夺中的棋子,为某巨头进军VR行业发起代理战。
VR领域更有可能迅??速转变为巨头之间的战争。
某种程度上,现在被创业者和巨头们所拥抱的VR概念,与过去创业者们奔向O2O创业的场景非常相似。
VR的普及是当前众多巨头寻找新增长点的探索领域。
企业家需要一些理性的思考来看待泡沫。
目前,它的春天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