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互联网女王”——美国知名风投KPCB分析师Mary Meeker所说,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在掀起一场技术革命。
是的,以智能眼镜、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智能穿戴市场已经开始成为IT巨头的新战场。
谷歌、索尼、苹果、三星和百度都纷纷涌入该市场。
今年9月初,索尼在德国IFA上展示了智能手表SmartWatch2。
三星推出智能手表 Galaxy Gear,并称其为“未来十年的技术”;几乎与此同时,高通在美国圣地亚哥推出了自家智能手表Galaxy Gear。
这家软件巨头还在开发一款触摸式手表。
消息人士称,微软原本计划推出一款心率监测配件,但后来决定将重点放在智能手表上。
预计可穿戴智能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美元。
事实上,IT巨头们争夺的不仅仅是设备市场,他们还在关注如何在硬件背后打造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将视频和摄像头融为一体。
导航、购物、通讯、远程医疗等综合应用正在秘密开发。
智能穿戴正在编织新的产业链,从而衍生出新的增值服务模式。
在中国,百度、果客、京东等互联网公司正在发展。
例如,百度和咕咚最近推出了一款名为“咕咚手环”的智能穿戴设备。
手环是一款运动健康设备,可以记录消耗的卡路里、步行距离等,并且可以与百度云结合,实时上传相关数据,这些应用与“智能云”结合,是科技的新领域巨人。
早在2016年,IBM就与CitizenWatch联合开发了一款名为“第二屏大战”的应用程序。
“WatchPad”手表具有蓝牙、计算器等功能,但当时这个市场还没有出现。
索尼被认为是智能手机的先驱之一。
2008年,索尼移动(原索尼爱立信)发布了LiveView,被认为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前身。
年初,索尼智能手表MN2进入市场,随后其第二代智能手表SmartWatch2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索尼移动大中华区总裁黄国强表示,索尼智能手表正在为用户打造首款智能手表。
两个屏幕,第一个屏幕来自智能手机。
如今,这些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打造远程医疗等新产业链,从而为智能手机制造商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然而,智能手表是一个仍需培育的市场。
最初,索尼智能手表设计的困难之一是屏幕尺寸的标准化问题。
由于早期蓝牙手表的屏幕很小,只能读取一小行文字,即只能提示输入电话号码。
在开始听取用户和设计师的建议后,索尼开始调整屏幕的尺寸。
如今,SmartWatch2的尺寸为1.6英寸,它采用LCD技术来增加视觉光感,让人们在白天也能查看手表屏幕。
这些小小的改变让智能手表逐渐变得实用起来。
研究显示,32%的消费者对智能可穿戴设备感兴趣。
他们可能会喜欢这个场景。
当人们将智能手机放在桌子上时,他们可以使用较小的智能手表接听电话、拍照、看书。
发短信、阅读电子邮件、浏览社交网站或百度内容。
但IT巨头并不希望智能手表只受到科技爱好者或时尚达人的喜爱。
他们希望它们能够成为未来每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我们的智能手表使用Android平台。
这种完全开放的系统意味着,当你下载运动应用时,你的手表就变成了运动手表;当你用它拍照时,它就变成了一块运动手表。
相机。
所以,智能手表对每个人来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黄国强说。
索尼移动全球配件销售总监Jose Lopez的观点是,智能手表打造的第二个生态系统应该有更多独立的功能。
例如,如果用户在登机时需要关闭手机,可以在关机前将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同步,关闭后可以在飞机上查看电子邮件、收听FM广播、收听MP3。
索尼移动通过市场调研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而智能手表还缺乏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因此,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索尼开始重新思考“连接”的真正含义,这意味着需要找到一个真正的杀手级应用。
在黄国强的描述中,智能手表将成为用于监测人类健康的新设备,当与智能手机连接时,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健康信息。
然后生成大量数据供传感器和处理器收集和分析,例如心率、血糖、卡路里消耗等,以监测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人。
“人们的健康状况。
” Jose Lopez表示,智能可穿戴技术的核心是将无线连接嵌入到配备传感器的设备中,这也是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核心。
这种无线技术不仅可以将用户的个人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和存储,还可以将其同步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是远程医疗的基础。
这是智能云和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
2019年2月,耐克推出了Nike+FuelBand,这是一款佩戴在手腕上的设备,用于监测个人活动并跟踪运动过程中的各种身体指标。
这款神奇手环可以计算运动卡路里并记录步数,并且兼容智能手机。
在随附的营销策略中,耐克宣布了一项新的 NikeFuel 使命,即使用可穿戴手环玩游戏。
该游戏的工作原理是监控用户的日常行为,并使用 NikeFuel 手环来跟踪和监控玩家在游戏中的进度。
玩家可以选择难度级别,通过挑战 NikeFuel 获得特定积分并晋级到新级别,在其中您可以看到每次任务中的 Nike 运动员。
这些运动员提供的意见帮助用户顺利完成该级别的任务。
用户可以通过同步将任务状态传输到每个 Nike+ 设备。
智能世界 这就是耐克所擅长的:健康、运动、娱乐的跨界融合。
中国科技公司也渴望复制这样的概念。
盛大旗下国科电子推出智能戒指GEAK指环王和智能手表GEAKWatch;腾讯旗下易讯网在中国独家推出Jawboneup智能手环。
盛大网络子公司国科电子正在开发Bambook智能手表。
小米科技副总裁李万强表示,推出智能鞋将会在小米未来的计划中。
穿戴小米智能鞋并连接小米手机不仅可以计算路线,还可以计算跑步时的心率。
智能鞋也将是产品链的延伸。
人们看到,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鞋、魔力手环等,让智能穿戴市场变成了创意科技的世界。
然而,虽然不少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已经推出,但离大众用户的生活还很遥远。
尤其是在产品硬件、应用服务、用户接受度三个方面还存在不少关键问题。
这仍然是一个亟待培育的问题。
市场。
如果没有大众市场的接受,智能可穿戴设备将只是“玩具”,人们逐渐失去“新鲜感”。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整体硬件技术逐渐成熟,行业门槛正在降低,但电池相关技术仍是最关键和薄弱环节,亟待突破。
由于智能眼镜和手表的产品形态极大地限制了电池容量,电池小型化技术仍然缺乏;另一方面,智能穿戴设备必须具备承载大量数据信息的交互能力,这会消耗巨大的电量。
“现阶段,智能穿戴设备应用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信息交互、人体监测、运动测量、信息推送服务等方面。
目前,缺乏‘杀手级’应用的智能穿戴设备,难以吸引大众用户 “买家主要是技术极客。
而且,智能穿戴设备主要以单一应用服务为主,缺乏整合视频、摄影、导航、购物等多类综合应用服务的能力。
”黄国强指出。
谷歌眼镜的例子就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谷歌眼镜的开发重点是软件丰富化,但尽管如此,谷歌眼镜仍然缺乏真正的杀手级应用程序,它就像一款低调的智能手机,可以让人们走在街上而不必低头看手中的设备。
虽然,人们在开车时戴上智能眼镜会带来很多便利,它们可以帮助你精确定位你的位置,同时告诉你你当前的速度和行驶方向。
接到手机来电后,你可以用手腕上佩戴的随附控制器接听电话,还可以更改耳机中的音乐曲目,但听起来仍然不够酷。
为此,Glass团队最近在智能眼镜中添加了Evernote的语音记事功能,并升级了Google Now。
索尼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尝试。
在最新的SmartWatch2上,智能手表可以远程控制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拍照;通过PresentationPal应用,SmartWatch2可以轻松远程控制语音素材等,这些应用可以增加用户粘性。
“未来肯定会有大量的可穿戴设备制造商,但只有少数生态系统能够生存下来。
智能可穿戴技术的概念其实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概念,但是有了良好的应用和商业模式,它会逐渐形成一些以前难以想象的概念。
”黄国强说,“未来,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智能世界,我们周围简单的事物都将配备传感器、计算能力和执行器(即可移动物体)。
在人们拥有智能房间和智能衣服的世界里,智能穿戴只是智能生活的一部分。
“是的,智能穿戴不仅仅适合极客,比如 Gartner 研究小组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分析师 Carolina Milanese。
正如他所说,“跨设备建立连接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正确地向您发送所需的信息。
现在,这些信息可以是推文、Facebook 通知、天气更新或交通状况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