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我们对比了全球自动驾驶事故:发现了数据和背后的真相

时间:2023-03-17 20:11:34 科技观察

本文转载自雷锋网。如需转载,请在雷锋网官网申请授权。近期一起车祸,由于受害人身份广为人知、辅助驾驶的兴起和普及、中国车企知名度等因素叠加,成为各界关注的新闻。话题还在发酵。在争论中,关于“辅助驾驶还是自动驾驶”的讨论无疑最为激烈。按照SAE对自动驾驶级别的划分,L0-L2为“驾驶员辅助系统”,L3-L5为“自动驾驶系统”。其中,自动驾驶行业普遍将“驾驶员辅助系统”称为“辅助驾驶系统”。在这起事故中,很多人已经将事故的责任归咎于车企营销手段不当、辅助驾驶技术不成熟。有媒体认为,目前尚不安全的辅助驾驶可能会导致自动驾驶技术实现难度加大,因此此事将受到更严格的法律约束。尽管多位业内人士向雷锋网表示,相关部门不会因单一事件出台针对性政策,但业内人士并未意识到,辅助驾驶发生事故后,公众对自动驾驶的容忍度和认知度可能会受到影响,也可能不会受到影响。.会被扭曲。打开浏览器搜索“自动驾驶”,全是对自动驾驶表示担忧的人。在公众眼中,自动驾驶汽车由于一些有偏见和夸大的报道而披上了危险的外壳。雷锋网结合实际数据、技术原理、行业趋势。理智地说:自动驾驶不能保证100%的行车安全,也有可能发生事故,但总体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自动驾驶比人类更安全据美国密歇根大学交通研究所报告,全球每10万人中约有18人死于交通事故,全球平均交通事故死亡率为0.018%。事实上,绝大多数传统交通事故本可以避免。沃尔沃从1968年开始调查卡车事故,并于2017年发布《欧洲交通数据报告》。本文《报告》分析了过去50年欧洲传统事故的类型、事故原因等。《报告》指出有传统交通事故类型中导致交通事故的三个主要因素,即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车辆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和车辆因素分别仅占30%和10%,大部分因素是人为造成的。在其改善交通安全的四项建议中,三项针对的是司机。让我们看看自动驾驶。通过多个传感器的融合,自动驾驶汽车的感知能力远高于人类,可以避免因盲点或视线不清晰而引发的事故。自动驾驶汽车一般配备由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车载摄像头等数十个传感器组成的感知系统,可以高度检测车身周围的物体。其次,自动驾驶汽车在设计之初就设定了在任何情况下不违反交通法规的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违规引发的交通事故。根据2020年上半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五种违法行为是:不按规定让行、超速行驶、无证驾驶、机动车逆行、在酒精的影响下驾驶。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约为125万人,相当于全球每天有3500人死于交通事故。超速、跟车过紧已成为??造成人类交通死亡事故的主要原因。排除上述因素后,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大大提高行车安全性。与大众的直觉相反,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会逐渐高于人类驾驶员。自动驾驶成立的前提是安全性会高于人类,而自动驾驶在未来出行中最终胜出的关键指标就是它也比人类更安全。2016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交通研究所调查了2010年至2015年Waymo自动驾驶汽车的路测数据和事故数据。结果显示,相比传统汽车每百万英里行驶约4.2起事故,Waymo的自动驾驶汽车驾驶汽车每百万英里发生大约3.2起事故。所有由人类驾驶的车辆与谷歌的无人驾驶车辆相撞而导致的事故都是被动事故。整体来看,作为最早进入完全自动驾驶出行领域的Waymo,其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率从一开始就低于传统汽车。自2019年以来,全球已有数百家自动驾驶公司在世界各地的道路上测试了自动驾驶汽车。其中,已知只有Waymo和Uber发生过交通事故。去年10月,Waymo主动公开了自2019年至2020年前9个月在菲尼克斯测试的自动驾驶汽车的里程和碰撞数据。2019年1月至12月,Waymo的测试车辆行驶了610万英里。进入2020年,其全自动驾驶汽车已行驶65,000英里。数据显示,其自动驾驶汽车在沙尘暴、暴雨白昼、黑夜等环境中,与车辆、行人、骑行者等其他道路使用者共发生了47次“接触事件”。其中,18起事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29起发生在模拟测试中。同时,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撞车事故都是司机和行人的过错,撞车事故中没有“严重或危及生命的伤害”。可以说,自动驾驶汽车在主动避免事故方面明显领先于人类司机。麦肯锡采访数十位业内人士发布报告预测,自动驾驶汽车全面普及后,交通事故可减少90%,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害赔偿和医疗费用将减少1900亿每年美元。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特斯拉的调查中发现,车辆安装辅助驾驶系统后,事故率降低了约40%。虽然特斯拉只有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难以代表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但通过它我们或许可以窥见自动驾驶的潜在影响。辅助驾驶为何陷入安全困境?各种技术和数据已经证明,自动驾驶的整体事故率低于传统事故,但为什么具备某些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近期事故频发,陷入安全困境?不可否认,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还不成熟,支持自动驾驶的零部件成本高。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距离完全失控的自动驾驶汽车量产还有一段时间。然而,自动驾驶汽车几乎已经被业界乃至政府认可为汽车发展的终极形态。今年2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方案,实现“一带一路”建设。2025年有条件的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生产。市场应用。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和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分别指L3和L4自动驾驶汽车。然而,在智能汽车从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过渡,驾驶权从人交给机器的过程中,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自动驾驶系统会与人类驾驶员混合驾驶,并且将继续驾驶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常态。这个阶段就是辅助驾驶。人类驾驶员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认可辅助驾驶系统,这可能会让他们误认为辅助驾驶已经达到了先进的自动驾驶能力。辅助驾驶能力的高估以及相关的不当操作导致相关交通事故增多,最终陷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锡灿教授所说的“恐怖谷”效应。事实上,未知和不安全的场景永远存在,即使是全自动驾驶汽车也无法完全应对所有场景。现在,由于辅助驾驶本身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短时间内媒体纷纷对相关事故进行攻击,密集且危险的报道加剧了公众对辅助驾驶信任度的下降。从有待提升的技术出发,在各种因素如滚雪球般的综合作用下,辅助驾驶在自身的局限和外界的审视下深陷安全牢笼。但未来几年,辅助驾驶仍将成为主要出行方式,车企也将依托具备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作为主要商业模式。针对辅助驾驶的安全困境,一些车企正在采取措施,通过加强车主教育、行车安全监测和提醒等措施保障驾驶员安全。例如,在首次驾驶小鹏汽车之前,驾驶员必须通过小鹏汽车的辅助驾驶功能测试,通过测试后才能驾驶小鹏汽车。此外,目前很多车型都可以实时检测驾驶员行为特征和安全状态。例如检测驾驶员是否疲劳、分心、心跳和健康状况等,通过语音、文字、动画等方式提醒驾驶员安全驾驶。随着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的过渡结束,自动驾驶将随之而来。届时,自动驾驶汽车或将大规模推广应用,实现安全出行,提高出行效率。自动驾驶或成未来主流出行方式对于何时实现全自动驾驶,业内人士虽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自动驾驶将是未来主流出行方式。然而,由于法律法规的出台、技术的成熟度以及降低零部件成本的时间,这一情景的实现可能充满不确定性。目前,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诸多主体都在尝试多方推动,加速实现未来出行方式。例如,为了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整体安全性,减少道路上的未知风险,自动驾驶企业需要对汽车内部结构进行改造,以满足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合规要求。架构改造是实现自动驾驶的步骤之一,其中汽车软硬件的安全冗余配置是安全驾驶的基础。搭载多组车规级传感器,并将热管理系统、线束工程、电源管理系统等升级至车规级,确保即使某个部件出现故障,自动驾驶汽车也能仍能平稳行驶,保障乘客安全。自动驾驶汽车在出厂前还会进行冲击冲击测试、高低温测试、EMC测试等整车级测试,确保在各种极端条件下仍能正常行驶。例如,百度的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从代码开源到无人车量产期间,增加了数十万条代码,其中近50%的代码是为保障安全而增加的,提高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从源头上。自动驾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长尾场景,在某些时刻难以做出选择,可能会停止行驶。此时,工作人员将通过“5G云代驾”远程接管自动驾驶汽车,在自动驾驶汽车离开当前场景后立即交接驾驶。从汽车设计到人工接管,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事实上,自动驾驶的实现并不仅仅依靠单车智能化,车路协同将是提高安全系数的重要补充。自动驾驶公司、电信运营商等企业与政府合作,在区域内道路两侧部署了大量包括传感器在内的设备,可以实时采集路边信息并传输给自动驾驶汽车时间。通过车端、路端、云端的信息交互,扩展自动驾驶汽车的感知能力,为车辆提前做出决策和计划提供广泛支持。在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时,形态各异的自动驾驶汽车正在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目前,车企正尝试通过全自研、部分自研、全外包三种方式,将智能汽车的L2级自动驾驶提升至L3级以上;自动驾驶企业正通过投资合作积极推进。L4级自动驾驶汽车量产。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解放人类司机。届时,我们甚至可以预测,在大量自动驾驶汽车行驶的道路上,为了保证道路使用者的安全,人类驾驶的车辆可能会在车流、限速、限速等方面受到限制。进入部分交通网络或逐步退出交通路网。目前,在港口、矿区、主干道、工业园区,甚至城市主干道等部分城市区域,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开始与人类协??同工作、混合使用。百度、圆融启行等自动驾驶公司已经开始在城市道路上进行载人L4级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运营。自动驾驶汽车在正式行驶前,还会通过车载显示屏为乘客普及相关知识,对用户进行教育。通过自驾出行的体验和教育理念的同步普及,自动驾驶汽车正悄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行驶过程中,车辆还会通过监控和安全警示提醒行人和乘客注意安全。例如,百度Apollo最近发布的新一代自动驾驶小巴,可以通过信号和声音对行人进行安全提醒。随着人们与自动驾驶汽车的互动增加,其便利性和安全性也将得到体现。当大众的观念发生转变,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自动驾驶或将正式成为主流出行方式。总结受制于技术成熟度、路网条件复杂、外部人为因素(故意)、突发事件(传感器硬件、网络故障等),自动驾驶的安全风险十分复杂。因此,从理论上讲,自动驾驶事故并不能100%杜绝。对此,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东风汽车公司博士后杨胜兵认为,自动驾驶事故是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等环节,不断减少事故数量。自动驾驶的本质可能是克服边际安全风险,消除安全盲点等障碍,最终实现其驾驶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员。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在全球自动驾驶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上述问题或将迎刃而解。届时,自动驾驶或将成为主流,交通事故率也将大幅降低。自动驾驶汽车将安全、平稳、高效地将行人和货物运送到目的地。这就是未来智能社会的日常生活。目前,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综合技术实力位居世界第一。在加州车辆管理局发布的2019年MPI排名中,百度首次超越Waymo,成为表现最好的公司。前十榜单中,中国企业占四席。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道路交通状况更为复杂,能够快速迭代到更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凭借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前景和国家的支持,自动驾驶正在成为我国在科技、经济乃至国家建设中竞争的下一个科技高地。然而,由于少数事故的发生,一些人由于视野狭隘而忽略了自动驾驶背后的巨大机遇,甚至频频吐槽。其实,技术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人们如何使用它。至于自动驾驶,我们不能因为发展初期的一些事故就完全否定它,无异于因噎废食。在世界各国竞相提升自动驾驶技术、培育相关产业的热烈氛围下,一个自动驾驶的未来正在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