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如何面对可穿戴设备心率监测的“不准确”

时间:2024-05-22 20:09:01 科技赋能

关于耐克智能手环运动量监测不准确的诉讼已经尘埃落定,但这似乎并没有让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美好期待和骨子里的距离更近。

感受现实之间的距离。

甚至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一两周后干脆选择“放弃”,以极端的方式表达对一些可穿戴设备的不满。

我们在为行业担忧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客观现实,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很少有真正完全合格的产品。

当然,我们也应该更加冷静地关注当前的产品技术水平,理性看好行业的发展,相信起步的困难不会影响其作为物联网载体的趋势地位。

谁的心率监测准确?纵观整个可穿戴设备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款可穿戴设备都配备了记录与人体相关的各种数据的功能,比如睡眠、心率、运动量等,似乎没有这个功能,无能为力 坦然面对“可穿戴设备”的称号。

而且目前支持市面上大部分可穿戴设备的正是这个功能。

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没有数据的可穿戴设备就没有任何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有数据的可穿戴设备,它们的数据准确吗?消费者相信他们的数据准确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实验。

以市场上带有心率监测功能的智能设备为例,至于结果是否准确,CNET的Sharon Profis在心脏病专家Jon Zaroff博士的帮助下,选择了Garmin VivoFit、BasisCarbonSteel、WithingsPulseO2、Samsung GearFit和三星配备的以Galaxy S5传感器为测试对象,进行了三项静态测试和三项运动测试。

结果表明,在静止条件下,五款可穿戴设备的数据都比较准确,错误率约为10%。

但在运动条件下,除了Garmin VivoFit和Galaxy S5表现惊人之外,其他设备均存在较大误差。

误差程度。

  五款智能手环的心率监测产生的误差测量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这要从可穿戴设备和专业医疗设备的原理说起:专业医疗环境中使用的心电图机或胸带式心率监测仪都使用电极心率传感器。

此类设备往往操作复杂、体积庞大,目前还无法推广应用。

在较小的可穿戴设备上。

目前大多数移动设备上安装的传感器是测量光反射的光电心率传感器,即用LED照亮毛细血管并监测血流速度以获得BPM(每分钟心跳数)。

如果想要获得更准确的监测数据,光电心率传感器往往对实际监测环境要求非常高,即用户不能说话、不能移动、不能出汗。

因此,在运动环境下,出错的概率会比较大。

Garmin Vivo Fit和Galaxy S5之所以能够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相对准确的数据记录,是因为前者是胸带式心率传感器,技术原理类似于心电图机,而后者虽然原理一致,但有所不同。

手镯。

最重要的是,手机测量的位置就在指尖。

由于食指指尖有动脉,所以基本上可以保持与心脏相同的频率。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星S5手机上搭载的光电心率传感器是为了在运动时获得准确的心率数据,可穿戴设备的佩戴位置非常重要,即要么靠近心脏,要么靠近心脏。

或者在应该靠近指尖的地方,无论如何也不能戴在手腕上。

这将否定当前所有智能手环和手表产品的心率监测准确性。

睡眠监测怎么样?除了心率监测之外,还有一项技术受到大家的关注,那就是睡眠监测。

比如号称能够监测用户深度睡眠时间的Jawbone UP手环,因其监测原理而遭到相关医学专家的否认。

在监测用户深度睡眠时间的功能方面,Jawbone UP的实现原理是利用活动监测器跟踪用户在睡眠时间的轻微动作,以确定其睡眠状态。

另一种睡眠监测是基于心率的。

由于我们的心率会随着睡眠周期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当我们处于深度睡眠时,心率会相应降低,所以我们指的是这个睡眠时间。

心率变化以监测睡眠质量。

但实际情况是,睡眠深度的判断是根据睡眠时脑电图、肌电图、眼电图的表现和特点综合判断的。

显然,Jawbone UP手环的监测方法并不科学。

数据也不可靠。

另外,参考心率监测,由于目前可穿戴设备上的心率传感器精度较低,需要考虑其可信度。

这时,如果以基于心率的睡眠周期数据作为参考,我们只能猜测。

只要不失眠,能睡到天亮,就不需要太在意所谓的监测结果。

至此,我们就可以回答一开始的问题了,那就是谁的监测数据是准确的?专业级医疗设备是相对准确的,或者说在专业运动员训练的特定环境下使用的设备是准确的,但无论如何不能说目前未经医学认证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是准确的,或者是接近的到现实世界,尤其是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

事实上,我们从各种可穿戴设备的广告中可以看到,企业都在极力回避数据准确性的问题。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不仅要以此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噱头,还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这样才没有回旋的余地。

例如,FuelBand在宣传中告诉消费者,该设备可以测量四类数据:时间、卡路里、步数和NikeFuel能量计数,但并没有说这些数据绝对准确,因为“准确”本质上是相对而言的。

即使是专业级的医疗设备也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

换句话说,这些数据并非完全无用。

如果你愿意的话,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

你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大致判断一个趋势,增加对自己的了解,尝试更科学地调整自己。

生活等等。

监测“失准”如何处理?与目前的医疗级监控产品相比,更加小型化的智能手表、手环的产品形态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

目前,也有一些公司专注于医疗级监控。

智能手表的功效不亚于医疗级监控产品。

但就目前的医疗级监测产品而言,其监测的“准确度”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能完全反映人体真实的生理状况。

同样,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链技术的不断完善,算法技术经验的修正和积累,无论是基于手表、手环、衣服等任何形式的可穿戴设备,它们的监测数据它将不断接近人体真实的生理状态。

对于企业来说,我们需要客观面对行业发展进程的现阶段,从用户的角度监控我们的核心,通过营销将成熟的技术传递给消费者。

对于一些正在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或许我们需要采取“保守”的做法,以附加功能的形式,并在营销过程中明确告知消费者,修改后的功能只能作为参考。

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们需要对新技术事物更加包容,尤其是可穿戴设备这样的颠覆性产品技术,从0到1的打造、从1到N的演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们从当今成熟的电子设备的角度来看待可穿戴设备,可能存在各种不完善的地方,但如果从整个物联网时代的趋势来看,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正在以超过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发展速度的速度发展。

不管争议有多大,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它一定会从婴儿成长到青少年并走向成熟,技术进步最终将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