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面对智能音箱的红海,华为终于坐不住了

时间:2024-05-22 20:01:28 科技赋能

面对智能音箱的红海,华为终于坐不住了。

近两年,BATJ、小米等众多中小初创企业纷纷加入智能音箱大战。

经过多次内部讨论、多次否认和重启,华为终于将在今年内(预计10月份)推出智能音箱。

一位华为研究院员工向蓝鲸TMT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较晚进入智能音箱市场的巨头中,除了华为之外,就是三星了。

不久前,2019年8月10日,在三星Note 9发布会上,三星推出了一款智能音箱Galaxy Home。

Galaxy Home 有六个内置扬声器、一个低音炮和八个用于检测语音输入的远场麦克风。

具有播放音乐、远场声音识别、控制智能家电等功能。

不过,由于Galaxy Home外观“极黑”,且底部安装有三脚架支架,侧看就像一台“老式手摇爆米花机”,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和嘲讽。

国内外网友。

虽然外观并不出众,首发也不“漂亮”,但好在它可以算是高端智能音箱的“末班车”。

遗憾的是,三星尚未公布 Galaxy Home 的售价和上市时间。

详细信息可能要等到11月份的三星开发者大会上才能得知。

与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公司轻松、熟悉地制造智能音箱不同,硬件厂商在涉足智能音箱时总是遇到麻烦,经历各种波折。

早在2016年,苹果就启动了智能音箱项目。

经过多次犹豫、拖延、拖延、重启,该项目最终被亚马逊的 Echo 超越。

同样,华为内部犹豫的根本原因在于,正如华为消费者业务战略方向负责人邵阳所言,智能音箱确实是一个风口,但我们需要弄清楚它是谁的风口。

每个巨头都有自己的计算和局限性。

今年11月,亚马逊推出了Echo,一款将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嵌入传统音箱的产品,立即引起市场强烈反响。

今年5月,在Google I/O开发大会上,谷歌紧随其后,正式推出了与Echo相当的Google Home。

苹果在2018年率先推出了Siri“语音界面”的概念,所以我早起赶去夜市。

直到2018年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上,智能音箱Home Pod的相关信息才被公布。

它被推迟到今年年初,并且仅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六个地方提供。

一时间,智能音箱成为巨头攻克城市、征服土地的“新世界”。

亚马逊和谷歌都在展望一个支持企业生态建设的未来。

在没有手机相关硬件产品的情况下,智能音箱将成为智能家居的最佳流量入口和第二好的硬件产品。

亚马逊 Echo 副总裁托尼·里德 (Toni Reid) 曾思考过智能音箱的定位,“想象一下,你身边有一个永远在线、友好的数字语音助手。

它可以关灯,还可以从你的购物清单中选择商品和订单。

我可以和你聊一些有趣的事情,从世界杯到日本动画,它可以在你心情低落的时候鼓励你,让你振作起来。

”这样的美好愿景确实是有相关数据支持的,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预测,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经常使用语音识别系统,到2020年,全球智能音箱销量将接近1亿台,约占55%。

到 2020 年,将有 100% 的美国家庭拥有一台智能音箱。

全球智能音箱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每年约 30 亿美元,并将增长至每年近 1 亿美元。

亚马逊与谷歌之间的“追赶”。

Strategy Analytic第一季度全球智能音箱研究报告显示,亚马逊 Echo 出货量 1 万台,市场份额达 43.6%,较去年同期翻倍。

谷歌 Google Home出货量1万台,市场份额26.5%,同比增长% 阿里巴巴天猫精灵出货量70万台(在中国销售),市场份额7.6%,排名第三。

苹果和小米分别以60万台(6%)和20万台(2.4%)的销量排名第四和第五。

分析公司Canalys表示,今年第一季度,亚马逊Echo销量为1万台,低于谷歌季度销售的1万台Google Home。

谷歌的销售业绩首次击败亚马逊,成为市场第一。

苹果受限于上市时间较晚和价格较高(以美元计),市场份额暂时较小。

不过,Home Pod 上架三个月内就迅速占领了美国 4.1% 的市场份额,不少分析师都给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价。

显而易见,由于进入市场的企业所处的领域性质以及相应的产品属性和理念的差异,智能音箱市场分为两大阵营。

一是以亚马逊、谷歌、微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一是以苹果为代表的硬件公司。

亚马逊背后有强大的零售体系,因此自然期待Echo成为除网站和移动流量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购物入口。

谷歌的逻辑在于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在2011年提出的,智能语音交互将成为计算领域的下一个重要平台,语音控制和人工智能将实现互联网与现实世界的融合。

无缝互动。

谷歌的优势也很明显。

Google 日历、Gmail 和基于 Android 的手机拥有数亿用户。

Gmail和日历功能可以与智能音箱联动,这是Echo所不具备的。

当然,两者都是利用智能音箱的“连接”功能,将消费者“锁定”到他们所构建的生态中。

而苹果则更多地将Home Pod视为智能手机之外的配件,以音乐硬件的形式完成配件的布局以及苹果软件的整合。

苹果去年 12 月斥资 4 亿美元收购的音乐识别服务提供商 Shazam、今年升级的 AirPods,以及 2019 年即将推出的具有工作室音质的耳罩式耳机,都是 Apple Music 流媒体音乐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在产品规划上,Echo 与封闭的 Home Pod 不同,采取与 Spotify、Pandora、iHeartRadio、Audible 等流媒体音乐服务商以及自家的 Amazon Music 等开放合作的方式。

借助亚马逊AWS的云计算能力实现实时数据传输。

API接口开放,不同厂家可以开发。

相比之下,Home Pod 只连接手机,严重依赖 iPhone,更像是智能手机的配件。

产品注重音箱的音质,“智能”其次。

不同的产品理念也体现在定价上。

亚马逊Echo目前有四个产品系列:Echo、Echo Show、Echo Dot、Echo Sport,价格从1美元到40美元不等。

便宜的 Echo Dot 是最畅销的一款。

Home Pod更多的是从硬件音箱产品的角度来设定其价格。

高达美元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看起来不太“亲民”,除了少数追求音质的“发烧友”。

因此,亚马逊和谷歌需要的是以较低的成本快速普及自己的产品,并获得流量和数据训练。

对于苹果来说,重要的是每台机器不遭受过度损失。

毫无疑问,互联网企业拥有消费者To C端的海量数据信息,能够支撑人工智能不断“学习”,实现互动的良性循环。

智能硬件(手机)厂商拥有基于LBS+实时需求的移动生态系统,是互联网企业“难以捉摸”的重量级入口。

亚马逊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一方面,它与微软Cortana合作,填补了数据集的空白。

另一方面,与手机厂商HTC合作,在移动端集成Alexa,并在iOS APP应用商店中推出Alexa,在移动端提供主动服务。

不同象限的“叶子相似,味道不同”的怪圈,正是海外巨头们激烈厮杀、划清界限的时候。

我国智能音箱市场也硝烟弥漫。

从BATJ四大巨头到大大小小的各种神仙级创业公司,他们都已经意识到“集齐七颗龙珠可以召唤神龙”。

随着华为、三星的加入,未来市场将会更加热闹。

不同的是,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价格战”异常激烈。

京东叮咚mini 2起售价79元,天猫精灵X1双十一期间售价99元,天猫精灵方糖售价89元,小度智能音箱早期售价仅89元。

收养者。

小米小爱迷你音箱...除带屏智能音箱外,以上产品正常价格均不超过人民币。

相反的例子是不久前的百度渡鸦H智能音箱。

由于人民币定价较高,市场定位不准确。

最终因为订单不足一万台而黯然收场。

智能音箱的价格高并不意味着相应的利润也高。

IHS Markit数据显示,每个Home Pod以美元计价带来的美元利润,占比约为38%。

远低于 Amazon Echo 的 66% 和 Google Home 的 56%。

同样以假日低价补贴、会员折扣等方式推动市场的亚马逊Echo也能实现“高额利润”。

国内智能音箱厂商依然徘徊在低价“血洗”市场的边缘,迟迟没有正式“上手”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小i机器人创始人朱品品曾表示,自己绝对不会触碰智能音箱行业,因为智能音箱本身就是一个亏损行业,培养用户习惯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盈利只能在后期发展阶段。

“目前,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玩家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烧钱为用户建立新入口的互联网巨头。

第二类是To VC商业模式,不关心销量,只关注销量。

”在产品概念上,市场看不清楚其商业模式是通过独特、炫酷的产品获得融资,比如杭州的Rokid智能音箱,这些产品集中在深圳,尚未实现盈利。

对于国内智能音箱市场概念,锤子科技原CTO钱晨也向媒体表示,百家争鸣的背后,智能音箱概念可能被宠坏了。

诺维咨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国内智能音箱。

音箱采取低价、快速市场渗透的策略,盛智科技董事长兼CEO陈晓亮告诉记者,烧钱会加快市场认知和快速扩张的过程,这对培育用户大有裨益。

但产品的出路绝对不是烧钱,最终还是探索和满足用户体验。

从消费者的反馈来看,性价比越来越高的智能音箱并没有给用户带来良好的初体验。

糟糕的人机交互体验、平庸的音质以及有限的使用场景,都为“无用”的智能音箱产品埋下了隐患。

显然,国内智能音箱产业链的成熟度和用户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其中,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具体体现为唤醒困难、一次性无法唤醒或误唤醒。

如果距离远一点,即使天气不好也可能很难醒来。

语义识别能力差,反应慢,经常答错问题,只能识别标准普通话。

待机时发烫,电流声大,音箱音质一般。

没有内置电池,只能连接电源。

电源线短,不方便。

手机连接性差,连接不稳定经常掉线,手机自带音乐无法播放,点播播放无法自动续订。

做工和用料太粗糙,很多音响都需要付费。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播放歌曲的闹钟。

”中文语音识别在技术上与英文不同,难度更大。

另外,粤语、闽南语等汉语当地方言存在巨大差异,无形中给产品的“坐标”造成了障碍。

更重要的是,国产智能音箱急需改变的是产品的高度“同质化”。

Spichi CMO龙梦珠向记者透露,华为智能音箱将采用Spichi的全系列语音技术解决方案,包括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语音对话等,目前提供语音技术的三大厂商智能音箱产业链中的主要企业有科大讯飞、Spichi、云之声。

京东叮咚由科大讯飞的语音技术支持,而天猫精灵和小米小爱音箱(第一代)则由思锐提供全套语音交互技术。

因此,各种智能音箱的用户体验和使用体验本质上差别不大。

在噪声抑制、混响消除等最基本、最关键的技术方面,亚马逊的多麦克风阵列和谷歌的双麦克风阵列具有先发和领先优势。

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尴尬之一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在西方国家,听音乐是一种非常基本的生活追求,在某些地区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用户音乐付费的习惯已经比较成熟。

这是一个刚性需求市场,市场容量明确。

因此,当传统音箱或者蓝牙音箱升级为具有AI功能的智能音箱时,市场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技术定位和技术测试验证体系。

比如智能音箱在国外的主要场景是客厅和厨房,而国内的场景主要是客厅和卧室。

”陈晓亮说道。

与此同时,亚马逊设想的解放双手、脱离手机的“语音购物”生态系统也有其自身的“货币化”悖论。

据The Information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只有约2%的用户使用Echo进行购物。

更糟糕的是,那2%的用户中90%只使用过一次。

20% 的人使用 Echo 寻找超值产品,但从未购买。

对于销售额“千万”的亚马逊来说,并不能给市场带来太大的改变。

国内“百万级”阿里巴巴和京东恐怕一时无法摆脱。

智能音箱“预测天气、设置闹钟”“播放音乐”三大用途的“怪圈”。

即使智能音箱广泛普及,考虑到国内家庭应用场景,其使用率很可能远低于电视。

延伸“坐标系”,放眼整个智能音箱市场,各种Bug事件层出不穷。

今年2月中旬至3月初,亚马逊Echo的Alexa语音控制助手失去控制,发出怪异、恐怖的笑声,吓坏了用户。

用户Lauren Hall留言称,没有人跟它说话,房间里连一个人都没有,Echo在家里开始失控地笑起来。

几乎与此同时,亚马逊AWS云数据服务连接中断,导致美国大量用户无法与Echo正常交互。

随后,美国俄勒冈州几位女性的私人对话被Echo秘密录制,并随机发送给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分享。

波特兰的一对夫妇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他们的对话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被作为附件发送给地址簿中的联系人。

Echo 的 Dot Kids 儿童系列引发了许多家长对触发成人内容、提取儿童私人数据的担忧。

这些事件的背后不仅是算法的不可控,更是相关物联网技术运行的不??完善。

华为HiLink PK小米生态链,华为在生态建设上任重而道远。

物联网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被认为是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浪潮。

智能音箱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细分的环节。

无论是阿里巴巴的智能音箱购物,还是小米的智能家居控,“尽管商业模式还不清晰,技术也不成熟,但现阶段用户并不买账,不断烧钱。

企业正在抢占互联网入口”物联网,不愿意脱离和放弃物联网的轨道。

”朱品品说。

针对最贴近消费者的智能家居物联网,2019年三星推出了SmartThings控制平台。

今年1月,谷歌收购了Nest Labs,以收购Nest背后的智能家居平台和领先的行业标准组织Thread Group。

同年,苹果提出智能家居系统Homekit,亚马逊推出智能音箱Echo,打造智能家居中心。

国内,早在2016年,小米创始人雷军就推出了“小米生态链”计划。

2017年,阿里巴巴推出阿里小智,以APP作为智能家居生态链的入口。

华为动作有点晚,今年12月12日才正式发布HiLink智能家居平台。

“显然,互联网公司做人工智能产品会更有优势,不仅是对技术的理解,还有内容储备。

而且,互联网公司更看重速度,心态更开放,愿意共同发展。

”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硬件企业在这些方面则相对缓慢、犹豫。

”陈晓亮表示。

从企业性质来看,除了互联网公司之外,在规模上能与华为相媲美的公司只有小米。

根据小米招股书,小米正在通过自产以及与生态链公司合作的方式打造自己的IoT和消费产品线。

硬件产品包括自产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路由器、AI音箱等。

与生态链合作生产的产品有移动电源、手环、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扫地机器人、智能平衡车、智能门锁、床头灯、LED智能灯泡、米家IH压力电饭锅、智能马桶盖等。

、智能插座、万能遥控器、无人机、AR/VR等。

8月14日,小米第三次推出空调产品,推出米家互联网空调。

截至2019年3月31日,小米通过投资和管理已建立了由100多家公司组成的生态系统,其中90多家公司专注于智能硬件和消费产品的研发。

凭借生态链企业的广泛布局,小米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消费物联网平台。

另一方面,华为的HiLink却没有太大的动作。

直到今年3月8日的AWE博览会上,华为邵阳才宣布发力智能家居,并启动“百亿计划”,希望三年内实现支持HiLink的家电销售额达到1亿美元。

6月22日的华为终端开发者大会上,余承东发布了华为全场景智慧生态战略。

外界逐渐清楚,华为被迫做出选择,就像云计算“浪潮”袭来时一样。

与小米类似,华为HiLink的主入口是手机,辅助入口是平板电脑、PC、音箱等设备。

泛物联网硬件位于三圈生态的最后一层。

不同的是,华为有自己的HiLink标准协议和自己框架下的Lite OS。

虽然小米的生态链一直被诟病,比如“什么都做但什么都没做好”,但生态链过于封闭,挤压了生态链下游创业企业的利润。

不得不承认,小米比华为起步更早,拥有较为完整的生态链产品布局。

通信分析师陈志刚告诉蓝鲸TMT记者,小米比苹果思想更加封闭,投资管理能力和IoT平台管控能力已经成熟。

生态链产品不需要适配、执行能力强、效率高是小米的竞争优势。

华为的“连接”其实走的是小米生态链之前的路线。

在“难以适应共识”的情况下,华为需要拉拢大批传统家电厂商。

与华为的云计算业务类似,如何平衡合作伙伴的利益,华为在众多合作伙伴中如何定位自己,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华为目前并不具备互联网企业所拥有的渠道优势和补贴优势,智能家居“大连接”战略是空中楼阁,语音交互技术尚未成熟。

华为进军智能音箱,其实只是一款音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