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7月24日消息,昨日11时,东航MU5108航班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飞往上海。在这趟航班上,东航首次推出无线上网服务,兴奋忙碌的旅客几乎都沉浸在iPad或个人电脑上刷微信、收邮件、看视频。与国航等此前试飞使用的机上无线上网系统不同,东航采用卫星宽带技术,不依赖于地面基站对航线的覆盖,适用于跨洋飞行。目前,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公司均已完成机上上网试飞,但在国内、国际航班上大规模推广运营还需时日。起飞后半个多小时,当MU5108航班快速爬升进入巡航状态时,乘客纷纷打开电脑搜索网络信号。果然,列表中出现了CEA330WiFi的网络名称。输入乘务员提供的密码后,上网界面出现两个选项:进入东航网站和上网。乘客杨女士争分夺秒地在微信上与朋友们分享上网的心得。她觉得除了网页打开速度稍慢之外,和在地上上网没什么区别,甚至还能视频聊天。本次飞行的无线网络理论带宽为50M,但由于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损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星机通信最大带宽为32M。从A330机型来看,大部分乘客是200人左右同时上网可以看出,乘客可以实现网页浏览、微信互动、空中购物等基本的互联网功能。为保证不同旅客的上网体验,机上网络服务系统还会动态调整分配给每位旅客的带宽,避免个别旅客使用大流量应用,影响其他旅客的上网体验。如果只有40到50人同时上网,除了可以实现上述功能外,还可以完成空地视频连接、网络视频播放等功能,基本可以满足旅客对高品质上网的需求。高速上网。对于网页略有延迟,东航技术人员解释,卫星通信数据是从飞机通过卫星传输到地面站,再由地面站返回数据,需要经过一段距离将近10万公里。地面网络复杂,在飞机上首次登录网站可能会有一秒左右的延迟。此外,根据保障飞行安全和业务监管政策的要求,飞机爬升至3000米左右后,机舱内的WiFi设备将自动开启,旅客此时可以上网。当飞机下降高度低于该值时,设备会自动关机。当飞行器遇到剧烈气流颠簸,或其他继续提供网络服务可能影响飞行和通信安全的情况时,设备也可能会短时间自动关闭。此前,国航的空中上网测试需要在飞行航线或特定空域建立地面基站,将网络信号传输至高空,才能实现空中上网,无法飞越海洋。东航此次测试的互联网接入系统,利用通信卫星提供互联网服务。不受航线和地形影响,网络运行相对稳定。但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模式,在飞机上实现空地互联服务的成本都比较昂贵,远高于地面互联网服务的成本。为获取数据,回馈旅客,东航和中国电信商用测试阶段暂时不向旅客收取上网费用。东航透露,将与中国电信研究未来机上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尽可能为旅客提供“合理”的机上互联网服务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