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如何实现工业机器人国产化?标准先行是关键

时间:2023-03-16 16:49:40 科技观察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需求的不断释放和人口红利因素的持续影响,我国工业机器人迎来快速发展。在企业、政策、市场等利好条件下,截至目前,我国已连续六年成为全球第一大需求和应用市场,工业机器人产量和增速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哪怕中间有过短暂的低迷,现在也在一天天恢复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4月,我国工业机器人实现了26.6%的逆势增长,产量达到近2万台/套,延续了去年10月以来的持续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预计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将迎来第二个春天。不过,虽然国内市场整体发展日趋喜人,但国内品牌和企业却并不乐观。本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绝大部分常年被国外企业占据,但近两年,国产品牌的份额却呈现明显下滑趋势,这无疑令人担忧。未来,加速国产机器人的崛起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实现国产的崛起呢?一方面,要增强本土企业实力;另一方面,也要规范本土企业的发展。基于此,我国在2017年专门出台《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希望规范行业市场秩序,强化国货品质,鼓励和保护本土企业的积极性。三年仅32家企业符合《规范条件》要求据了解,《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实施以来,我国共分三批32家企业入选。其中,首批入选企业最多,共有15家,其中集成应用企业9家,本体企业6家。之后,第二批和第三批的数量急剧下降,集成应用与本体企业的比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6月10日,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9家合格企业中,全部为集成应用企业。相比之下,2019年第二批集成应用与本体企业比例仍为1:3。当然,从市场上的集成商数量是本体企业的5倍来看,上榜企业的集成应用多于本体也属正常。不过,除了企业构成的巨大差异外,更有趣的是入选企业的数量。据相关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已达5000余家,其中集成商超过3000家,本体企业超过600家。但仅有32家企业上榜到目前为止,这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稍微换算一下,可以发现只有不到1%的企业连续三年达到《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的要求,这无疑是触目惊心的。或许,很多人看到每年都有8、9家企业入选时,会觉得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规范,但事实告诉我们,这条路才刚刚起步。我国企业规范发展差距在哪里?那么,为什么我国那么多企业只有32家呢?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最多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对《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的详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企业规模、质量要求、研发创新能力是目前我国企业和行业发展的短板。《规范条件》规定,工业机器人企业的选择必须满足八个方面的要求,其中企业规模、质量要求和研发创新能力最为重要。而国内的大部分企业,正是因为在这三个方面的某些指标难以过关,暴露出一定的短板和缺陷,最终被淘汰出局。例如,《规范条件》要求在企业规模上,如果中选企业为本体企业,则年总收入不得低于5000万元,或年产量不得低于2000套;如果是集成商,年总收入不低于1亿元。这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而市场上符合要求的企业屈指可数。同时,在质量要求上,《规范条件》还要求入选企业具备CR认证(中国机器人认证),这对90%以上的企业来说都是一大难点。此外,“企业应具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或产品技术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技术”的研发创新要求也大大提高了门槛。坚持建立标准仍是行业破局的关键总的来说,我国每年入选的企业数量少得可怜。一方面,可能有《规范条件》要求过于严格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企业自身实力不够强,尤其是在企业规模、产品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达标之路仍需稳步前行。在此背景下,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要想有所突破,就需要企业认清自身的不足,并通过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来弥补这些不足。其中,认知缺失需要更多国家层面的标准化标准来衡量。通过起到“去粗取精”的作用,行业将结束野蛮生长阶段,使企业更加理性和成熟。同时,除了相关规范和标准越来越细化,强制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由于大部分标准都不是强制性认证,很多企业对行业规范不太重视,依然坚持我行我素,随意发展。这种缺乏监督和要求的发展方式,使企业难以实现实质性的提升。总而言之,在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还存在诸多不足的情况下,坚持制定标准,发现不足、提出要求、改进不足,是实现国产崛起的关键。今后标准的制定不能只注重数量,更要注重涵盖的领域和实际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机器人才能真正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