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能穿戴概念十分热门,有望成为未来IT行业新的亮点。
有分析师预测,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71亿美元。
然而,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形态多样、功能繁多。
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厂家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它们在设备安全性、性能、设备智能化、设备长期可穿戴性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如何实现可穿戴设备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在可穿戴设备行业全产业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作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全球知名检测认证机构,TUV莱茵专门采访了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行业专家杨欣。
杨秘书长针对可穿戴设备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从检测认证的角度贡献了解决方案。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杨欣 标准的缺失成为可穿戴设备普及的“绊脚石”。
尽管可穿戴设备这个新兴领域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但国内的法规和标准尚未到位。
声音。
杨秘书长指出,可穿戴设备行业的标准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需要对可穿戴产品进行明确的定义,这是即将出台的中国可穿戴联盟通用规范中的重要内容。
这个定义主要强调产品的形式而不是产品的功能。
可穿戴设备的形态特征主要是与人体直接接触。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电子产品只需通过3C认证,而可穿戴产品则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与人直接接触)。
如果没有检测机构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就会给人体带来一些潜在的危害。
。
其次,从功能角度看,可穿戴产品具有跨界属性,应用规范存在诸多问题。
对于应用于医疗等特殊领??域的可穿戴产品,由于医疗行业本身有自己的规范和标准,如果没有检测机构打通可穿戴行业与医疗行业的界限,那么就很难可穿戴电子产品得到推广应用。
杨书记指出,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导致人们对产品功能和营销产生质疑。
最后,作为新兴产业,特别是我国电子制造业具有忽视技术研发、注重应用推广的特点,产品同质化严重。
没有标准规范,激烈的竞争和价格战将逐渐降低产品质量。
因此,整个行业迫切需要第三方组织的指导,从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区分可穿戴产品,帮助消费者明智地选择智能可穿戴产品。
杨秘书长特别强调,在行业规范发展方面,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做产业联盟做不到的事情,一定会有很大的潜力。
TüV莱茵帮助解决了“标准化”问题。
坎阳秘书长认为,解决目前可穿戴设备缺乏行业和产品标准的问题是解锁这一蓝海市场的关键。
与TüV莱茵等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相比,政府机构可以快速准确地捕捉行业和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可穿戴设备进行专业、独立的产品分析和评估,帮助产品获得高可靠性且适用性强脱颖而出。
这是可穿戴设备标准化的第一步。
道路上的重要驱动力。
标准可以为可穿戴行业建立基线,规范行业健康发展,防患于未然。
同时,它们可以促进互联互通,帮助产品开发。
过去,相关标准的制定由国家标准委和质检总局负责;为适应新兴产业现状,国家有关部门从去年4月至今年3月持续出台相关规定,鼓励联盟信息机构和第三方组织参与。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认证职能被大大削弱,这一职能已移交给第三方服务机构。
杨秘书长认为,TüV莱茵作为全球知名的检测认证机构,能够为中国带来国际标准、经验和技术,TüV莱茵的参与也将对产业发展大有裨益。
目前,组建产业联盟、产学研合作是制定有效标准的途径。
作为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常务理事单位,TüV莱茵一直大力配合和支持联盟发起的各项活动,依托集团强大的技术专家团队,积极参与联盟标准的制定,为联盟发起的各项活动做出贡献。
中国可穿戴产业标准制定及整体发展。
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