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环是我参与小米生态链的第一个产品。
负责手环研发的核心团队都是我的校友。
相关介绍我就不废话了,网上太多了,大家可以自行查找。
回想起来,总结一下,这一切都是偶然,但又很幸运。
以百万产能成本为基础放弃利润和价格。
这是典型的小米机型,我就不多说了。
以后我会专门写一篇关于产品定价的文章。
高级别防水和一到两个月的超长待机时间只能保证用户短期内不会摘下手环充电或洗澡。
但当用户戴上之后,需要感觉到这个产品是有用的。
那么如何让用户觉得这款手环有用,或者比其他手环更有用,是关键。
第一个是小米的特色功能。
为了提高粘性,我们在完成小米手机屏幕解锁这一基础功能的前提下,重点进行用户ID实验,注重安全、便捷、优雅。
说实话:雷军一开始对于手环一直不看好。
他多次表示不会生产这种产品。
每次见到他,他只说了一句话:等你用了再下结论。
直到我们完成了手环的解锁功能,雷老师才使用了它。
后来有一天,他忘记戴手环了,每次解锁都得输入密码。
他感觉生活没有以前那么幸福了,他突然认识了这个产品。
该功能并非小米首创。
三星和谷歌也想到了这一点,并将其运用在他们的手表中。
但他们并没有认真宣传,其他手环也不支持,所以大家都以为这是小米手环的特色功能。
第二,定制化。
腕带可以雕刻。
这是一个偶然的发现。
太偶然了,几乎是偶然。
必须满足几个条件:1)生态链夏永峰老师是从隔壁路由器团队调来的; 2)我们公司秉承初创公司的风格。
在行政采购上一向很抠门,对员工也很克制。
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不会申请一些设备。
路由器团队相对较新,我的很多同事都是新来的。
他们并不像我们早期的员工那样小气,花很多钱买了一台激光雕刻机,却不知道它有什么用; 3)有一天,夏老师拿了研发机的小米手环,在激光雕刻机上刻上了几个字。
雕刻完成后,我发现效果非常好,超出了预期。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雕刻,定制需求本质上是差异化的。
例如,我不喜欢雕刻。
一位同事建议每个人都买一条刻字手链。
我当时就说我想在上面刻上“空间”。
现在这个功能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团购的最爱,也是淘宝商家涨价的法宝。
其他手镯确实吃了不少亏,因为它们不是金属制成的,无法雕刻。
第三,访问社交网络。
在开发小米手环的同时,微信也在开发手环接入。
得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决定连接微信,让微信成为小米手环的家。
这是小米独有的自信。
但当时国外手环拒绝接入微信,包括一些国内知名手环。
他们更喜欢用户在他们的小圈子里进行社交。
一些规模较小的手环厂商希望微信可以帮助他们购买硬件,彻底放弃自己的App,这是另一个极端。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拒绝微信的人都后悔了。
当我们访问微信时,我们并没有完全按照微信的要求进行操作。
例如,微信要求每个手环都有不同的二维码,您可以使用微信扫描来访问微信。
这是我们无法接受的,因为它损害了应用程序的独立性,而且微信的入口也不容易找到。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提供小米手环app访问微信的入口。
当时微信专门为小米手环提供了接口,但现在是标准接口。
许多用户为全家人购买手环。
七姨八姨在微信上对比排名。
为了增加步数,他们把手环戴在孩子和宠物身上。
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如果小米手环没有连接微信,就很难发生这种情况。
四、来电提醒。
这是很多商务人士的最爱。
很多人为了不打扰别人,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震动。
结果,他们经常漏接电话。
手环的来电提醒功能可以解决这个痛点。
小米手环最初并没有设计这个功能。
振动电机是专为静音闹钟设计的,振动强度非常强,保证能叫醒人。
但后来我们发现用户更喜欢来电震动的功能,尤其是iOS用户,这有点出乎意料。
但有些手环,为了省电,取消了振动电机,或者振动感觉很弱,导致无法做好来电提醒,就失去了大好机会。
第五是老年用户。
中国老年用户独特的医疗保健需求与手环的结合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我们发现老年用户较多,老年夫妇一起使用手环观察每天的步数和睡眠时间,比年轻人更有粘性。
我估计老年人市场会出现一个细分的可穿戴产品,如果在健康馆项目中推广的话会很受欢迎。
众所周知,很多老年人不仅喜欢自己养生,还推荐别人养生,这也加速了小米手环的普及。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表达一个观点:像小米手环这样的智能硬件,只有在严格需要的情况下,不一定会成为大众消费产品。
也可能是一堆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的小事才使得这个产品成为可能。
目前,该领域没有无法突破的壁垒。
只要你能在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做得更好,就会有很多机会。
毕竟整个市场正在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