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我国第六个全民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是安邦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石。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障公众上网安全,有效识别谣言信息侵权,保卫网络安全防线,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5G的商用和普及,万物互联正逐渐接近现实。同时,随着终端连接、数据存储和利用规模的扩大,移动安全问题日趋复杂,网络犯罪手段不断更新换代,技术对抗难度加大。5G时代对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有哪些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面对持续高发的网络诈骗事件,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同时,相关企业应采取行动,加强风险防范,承担更大责任,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电信诈骗猖獗:人均损失1万余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和发展,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购物、手机支付越来越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互联网终端的“主角”,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公安部门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劝阻受骗群众870万人次,追回赃款1876亿元。在损失。与此同时,因电信、网络诈骗等原因引发的命案也时有发生。360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360共收到手机诈骗举报2656起。其中,诈骗申请1340件,涉案金额1520.2万元,人均损失11345元。《报告》还从人均损失和举报数量对网络诈骗的危害进行了“分级”。理财、虚假兼职、身份冒充等属于高风险诈骗类型;交友和赌博是中等风险的欺诈类型。财务计划欺诈是报告最多的欺诈类型。在所有欺诈应用中,财务管理占比最高,达到23.4%;其次是虚假兼职诈骗(占比18.4%)和婚恋诈骗(占比15.8%)。从涉案金额来看,理财诈骗总金额最高,达482.9万元,占比31.8%;其次是身份诈骗,涉案金额393.2万元,占比25.9%;虚假兼职排名第三,涉案金额235.5万元,占比15.5%。《报告》显示,在举报网络诈骗的用户中,90后手机诈骗受害人占全部受害人的37.5%,是不法分子从事网络诈骗的主要受众;其次是00后,占比28.7%;80后占24.1%。更容易被手机诈骗的70、60后人群占比不到10%。万物互联时代:电信诈骗套路“新”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在这种形势下滋生,产生了许多新的骗局。传统的方法用于处理当今的电信网络欺诈和其他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面临巨大挑战。同时,随着5G的日益普及,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也迎来了爆发的契机。5G技术的超高速、超大连接、超低时延等特性,必然会涉及到更多的个人信息,甚至是个人敏感信息。如何在5G时代合理、合法地使用数据,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有效赋能各行各业,成为亟待解答的问题。近期,“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的新闻屡见不鲜。今年“315”晚会,多家商家擅自收集用户人脸信息被点名曝光。同时,据媒体报道,广东、湖北等地已经出现不法分子窃取人脸信息实施诈骗的案件。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250亿台设备接入5G网络并实现万物互联。这将使个人信息的收集更加碎片化、个性化和精准化,用户需要保护的数据来源和维度也会增加。人脸、指纹等生理特征都会成为个人信息的一部分。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刑警办案比例不断上升。其中,网络诈骗增长迅速,贷款、刷单、“杀猪”、冒充客服四类高频网络诈骗案件占比超过70%。随着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出现,新的欺诈手段也在不断演进和升级。近期,南宁警方通报了多起典型案例,提醒市民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在这些案件中,不法分子冒充“淘宝客服”、“信贷员”、“公诉人”等身份,骗取被害人的信任,进一步实施诈骗。此外,冒充熟人或领导电话诈骗、“注销贷款账户”诈骗、快递收据诈骗等作案手法也屡见不鲜。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微信,也成为诈骗犯罪的高发区。民警提醒,常见的微信诈骗套路有代购诈骗、“克隆”头像诈骗、二维码诈骗、订单诈骗、点赞诈骗、“传情”诈骗等,防不胜防。多措并举打击电信诈骗。事实上,我国制定了《网络安全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不断收紧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作为电信行业主管部门,工信部一直高度重视电信和互联网领域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并主动依法履行职责。按照“发现、取证、处置、曝光”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聚焦社会高度关注。APP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2019年以来,工信部连续两年开展应用程序侵犯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应用程序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欺骗用户、欺骗用户等四个方面十类问题。误导用户下载。截至2021年3月,累计完成技术检查73万个应用,连续下发12批次通报,责令整改违规应用3046个,拒不整改的应用179个被下架。货架。2020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呼叫中心业务管理的通知》,部署进一步加大骚扰电话整治力度,严格规范呼叫中心业务操作,杜绝相关扰民骚扰电话。工信部印发的《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也明确提出,在推进5G发展的同时,着力构建5G安全体系。同时,相关企业和机构也在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对违法犯罪信息的审查,参与防范电信诈骗,助力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中国联通透露,通过大数据反诈骗系统,每月拦截诈骗骚扰电话1700万个,垃圾短信1.07亿条。据OPPO介绍,2020年,OPPO应用商店全年审核更新超过100万款APP,拦截风险APP约35万款,坚持从源头把控APP安全和质量。同时,OPPO建立了“硬件安全、系统安全、网络与通信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的全链路隐私安全保护体系,具备伪基站拦截、权限记录、支付保护、隐私加倍、私人保险箱、网站安全监控、反后台录音拍照等功能。过去一年,OPPO安全团队累计拦截攻击超过3000亿次,相当于每秒抵御9500次攻击,打击黑灰应用500多款,全方位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资产安全。圆的方式。目前,大部分国产手机都具备拦截假基站、监控网站安全等功能。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打击电信诈骗近年来,我国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越来越重视,各部门不断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法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顶层设计只是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开始和开始。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共识,规范管理,离不开执法部门和企业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一位用户的参与。有关安全专家表示,在使用手机时,应时刻对个人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切勿给不法分子和组织可乘之机。专家建议:1、不要随意点击可疑的广告、短信、二维码,不要轻易下载安装自己搜索的来历不明的应用。2、不要轻易连接没有密码的WiFi,使用前要核对WiFi热点名称。3、长时间不上网时,建议关闭手机的无线连接功能和蓝牙功能。4、严格应用权限管理,调用涉及通讯录、相册、位置等个人隐私信息的权限时要提高警惕。5、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手机,选择正规的手机售后维修点进行维修,防止不法分子通过流通环节安装恶意软件。6、大部分安卓手机都具有文件加密、秘密文件库等功能。隐私数据最好加密存储,不要轻易发送隐私信息。7.请勿将智能手机交给他人保管和使用。手机恢复或维修后应进行必要的检测。8、不要将手机作为密码记录本,不要在手机中存储身份证号、住址、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一旦手机丢失或感染病毒,将面临泄密风险。9、更换手机时,尽量销毁旧手机中的隐私文件和资料,恢复出厂设置。10、一旦发现手机流量异常或可疑应用程序上传隐私数据,应及时向正规售后服务商寻求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