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 Stuff(公众号:车东溪) 正文 |起源天津,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刘强东、周鸿祎等大佬在讨论人工智能,胡说八道,说到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
大约十公里外,一家ADAS公司带着一群媒体来到乡村的一处空地,展示其解决方案如何保障行车安全。
上车并关上车门。
配备该公司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SUV迅速加速到时速近40公里,径直冲向前面的汽车。
就在两人即将相撞时,车辆突然刹车,停在距离前车仅半米的地方。
整个过程中,驾驶位的驾驶员所做的只是初始阶段踩油门。
这家玩心跳的公司叫安智汽车。
5月17日,ADAS初创公司安智汽车在天津中国汽车研究院公布最新进展,宣布与台湾光宝科技合作,后者代工其研发的77Ghz毫米波雷达,下半年进入量产今年的。
生产阶段。
在国外Tier 1众多的毫米波雷达领域,新安智汽车能拿什么来挑战巨头呢?实车演示的信心从何而来?车东西与其高级管理团队进行了一些讨论。
1、跳出博世,打造国产毫米波雷达 安智汽车于今年1月在苏州成立。
创始人郭健毕业于吉林大学汽车工程专业,后加入博世中国。
当ADAS概念在中国流行时,郭健担任博世雷达系统中国区职能总监。
郭健参与了中国自主品牌首个配备ADAS功能的汽车项目。
▲郭健 如今,国内自主品牌的ADAS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有两个选择,其中之一就是博世。
但在做这个项目时,自主品牌受限于经验,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最终的结果是移植了德国某车型的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方案。
由于中国和德国的驾驶环境差异较大,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这次经历也让郭健看到了一个情况:国际Tier-1公司虽然在ADAS方面拥有成熟强大的产品体系,但大多将底层技术研发团队放在国外,国内团队主要负责配套。
这也成为郭健创业的契机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研发自己的毫米波雷达,打造更适合中国路况的ADAS系统。
有技术出身的郭健聘请了此前在联合电子从事研发的陆伟担任CTO,两人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
▲为了方便鲁伟工作,郭健把自己的家直接设在办公室旁边。
步行不到两分钟即可到达。
这也方便了他周六日呆在办公室。
郭健提起这段经历时,笑称自己“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工作中”。
除了郭健和陆伟的“奉献”之外,安智在研发过程中总共投入了1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打造安智目前40人的团队。
射频信号处理,历经两年,年初,安智汽车首款77Ghz毫米波雷达研发成功。
检测范围可达米,精度达到0.2-0.4米。
它提供AEB(自动紧急制动)和EBA(紧急制动)。
(自动辅助)、FCW(前方碰撞警告)和具有自动启动和停止功能的 ACC 自适应巡航。
同时,安智还研发了自己的智能摄像头i Camera,可同时识别16个目标,最大识别距离为车辆70米、人70米。
具体功能方面,i Camera具有LDW(车道偏离警告)、智能大灯控制、交通标志和行人识别功能。
▲上图为安智毫米波雷达参数,下图为智能摄像头参数。
两者结合还可以实现高速场景下无需驾驶员控制方向的自适应续航(即ACC+LKA,类似如今的特斯拉Autopilot能力),属于自动驾驶分类中的L2。
与当今大多数ADAS初创企业选择专注于后市场摄像头不同,安智汽车选择专注于毫米波雷达和智能摄像头。
目标是进军前装市场,首先为国内自主品牌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而这条路径意味着更高的门槛——温度、振动、电磁干扰、功能安全……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测试才能通过车规。
为此,安智汽车打造了十多辆样车,并在天津中国汽车研究院进行了10万公里的测试。
郭健还分享了一个细节:为了满足功能安全要求,安智还聘请了专门的功能安全工程师,年薪1万-1万元,连他的CEO都眼红。
在完成了大量的测试工作并优化了测试中的各种误报和漏报后,安智毫米波雷达和智能摄像头的功能已经趋于稳定,已经到了可以向各界汇报工作成果的阶段的生活。
什么时候。
于是,就出现了驾驶汽车体验其产品的场景。
2、实车体验 这就是安智的底气来自于。
为了直观地展示产品的性能和功能,安智安排了两辆WEY VV5测试车分别演示AEB和ACC功能。
其中,AEB功能的体验更为精彩。
▲硬件方面,安智在车内安装了雷达。
安智“砍掉”了VV5原有的毫米波雷达,安装了自己的77Ghz毫米波雷达i Radar,并在挡风玻璃后面安装了i Camera。
两者之间可以进行通信。
▲安智车载摄像头车东西注意到,安智的测试车上没有安装其他计算单元。
CTO陆伟告诉Che Stuff,板载摄像头数据处理单元采用了Xilinx FPGA,与摄像头模块直接集成在一起。
毫米波雷达的射频信号处理芯片和负责发送车辆控制信号的芯片MCU天然地与毫米波雷达集成在一起。
这两款芯片来自NXP和意法半导体。
主要产品为毫米波雷达。
在安智的ADAS解决方案中,毫米波雷达自然是主要的传感器。
摄像头识别图像后,将数据传输给毫米波雷达并与后者的数据进行融合,然后与毫米波雷达雷达一体化MCU实现车辆控制。
安智在近百米外准备了一辆假车,模拟前车紧急制动的情况。
上车后,驾驶员将VV5在地板上加速到37或38公里,然后对越来越近的假车保持漠然。
当距离假车大约七八米,下一秒就要撞上时,车突然减速。
巨大的惯性之下,不懂“自动紧急制动”中“紧急”二字的东西记者差点儿从手里飞了出去。
一下车,就看到车停在距离前面的车只有半个头的地方。
看视频会更直观:整个过程中,围观的郭健和鲁伟表现得相当平静,只是和场边的其他人有说有笑。
毕竟整个系统已经在中国汽车研究院进行了10万公里的测试。
对于拥有汽车行业背景的郭健来说,这是他的信心:经过大量测试和反复验证,安智汽车的ADAS解决方案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已经达到了量产阶段。
量产也是安智接下来的关键词。
3. 准备好芯片和OEM。
量产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始。
汽车产业链很长,ADAS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40人的小团队,安智自然不可能包揽从制造芯片、雷达、算法到所有的事情。
准确来说,安智汽车目前正在做的是研发毫米波雷达。
芯片和雷达的最终制造工作交给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通过在中国汽车研究院测试的实用技术报告,安智汽车让NXP、意法半导体和赛灵思大规模供应芯片。
在毫米波雷达的制造上,中国汽车研究开发公司来帮安智。
去年8月,台资企业光宝科技与中国汽车研究开发公司联合研发中心在天津成立。
光宝科技是一家年营业额达1亿元人民币的大型电子设备制造商。
深耕汽车电子领域40年,已进入欧洲汽车电子供应链。
此前拥有HUD、ECU等汽车电子产品生产线,每年出货量达数千万种。
ADAS 摄像头。
通过中国汽车研究开发公司的联系,安智汽车认识了光宝科技。
随着智能驾驶在内地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光宝科技也希望拓展智能驾驶业务。
彼此的需求一一对应,双方很快就确定了合作意向。
今日公告,安智汽车与光宝科技正式达成合作,由光宝科技代工77Ghz毫米波雷达。
其中,安智将毫米波雷达的设计成果和测试要求交给建兴科技,由建兴科技负责生产和产品测试,以保证产品质量。
▲安智与光宝签订合作合同。
郭健告诉车东西,这两个月,安智和光宝将搭建、调试生产线,开始试生产。
今年下半年,他们将申请IATF-9资格。
到明年上半年,该产品将小规模生产。
前装市场合作伙伴方面,安智已获得长城、一汽、江淮及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意向合作订单。
总共有8-9家企业,全部是自主品牌。
事实上,还有更多整车厂在接洽,但CTO陆伟表示,目前还不能接太多订单,因为安智目前有40人的团队。
除了满足汽车制造商的需求外,8-9号工厂已经满负荷生产。
因此,安智也在准备扩大团队。
到今年年底,团队人数计划达到70人,到明年年底,将达到70人。
明年,安智首个前装工程也将随着产品的量产而完成。
那么,安智到底靠什么从一线抢占市场呢?第一个秘密是价格。
郭健表示,虽然性能和功能达到主流Tier-1的95%-98%,但安智汽车77Ghz毫米波雷达的价格仅为后者的一半。
二是立足本土市场,服务本土汽车厂商。
正如之前提到的,Tier-1对自主汽车制造商的需求的响应并不是那么及时。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安智目前完全专注于自主品牌,以更谦虚的方式回应汽车制造商的需求。
提供更深入的定制能力。
此外,安智也在技术上进行新的探索。
基于联发科提供的79Ghz毫米波雷达芯片,安智正在开发一款79Ghz短距离毫米波雷达,探测范围为10-20米。
未来将能够取代现有的停车雷达(超声波雷达)。
而且由于分辨率比超声波雷达更高,探测范围更远,它还可以提供一些附加功能——比如路口辅助驾驶:当有汽车从侧面驶来时,安装在两侧的79Ghz毫米波雷达可以检测它。
这种新型雷达预计将于明年推出。
结语:ADAS创业中的技术派 郭健表示,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ADAS创业公司。
在数十家ADAS初创公司中,安智汽车选择进入前装市场,成为少数。
也选择研发自己的毫米波雷达,成为少数中的少数。
虽然这一选择给安智带来了诸多困难,但也增加了公司的稀缺性和壁垒。
今年1月,安智汽车获得数千万元融资,让安智汽车有足够的资金为产品量产做好准备。
当资本和市场开始要求ADAS初创公司交出成绩单时,他们是否拥有足够的稀缺技术以及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将决定公司的生死。
这家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能否突破ADAS红海?且看明年安智雷达量产安装时能否最终敲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