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 Lina介绍:大家新年快乐!过去六个月,人工智能发展重心逐渐从云端转向终端,伴随着人工智能芯片行业的整体崛起。
时隔数月,智东西首次报道了人工智能芯片全产业链的近百家核心企业,涵盖国内外主要巨头企业、新兴初创企业、场景应用、代工生产等,为您提供全面、全面的人工智能芯片行业资讯。
深度剖析AI芯片行业。
对发展、创新和创业进行跟踪和报告。
这是智能AI芯片行业系列报告之一。
正如智西西在文章《读懂安防江湖30年血战 就知道人工智能为什么火!》中提到的,在这波人工智能浪潮兴起期间,AI+安防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行业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大大小小的公司纷纷涌入这个市场。
。
初创公司一般通过以下路径进入安全领域:芯片、板卡、软件平台。
一家名为人人智能的初创公司,其切入方向是板卡+软件。
不过,与很多专注于安防摄像头智能化升级的初创公司不同,人人智能瞄准的是更大的智能设备市场——包括智能摄像头、智能门禁、智能酒店识别终端等。
智希希近日走访人人智能北京办公室,与创始人兼CEO王海增进行了详细交谈。
发现该公司不仅与珠海市政府、ARM中国人工智能部门关系密切,其面部识别“机芯”模块已收到数万份订单。
▲创始人兼创始人王海增义人人智能CEO,成立两年多,获得珠海市政府投资,成立于2006年,专注于终端人脸识别比对,目前团队在珠海、深圳、深圳等地有30余人。
和北京均设有办公地点,其中北京部门是人数较多的研发中心,此前,人人智能已获得英诺天使、震云创投、珠海联合投资的超千万天使轮融资。
高新创投、ARM等,其数千万A轮融资目前正在完成,王海增担任公司创始人兼CEO。
曾就职于华为、新华三通信、中星微等。
在安防摄像头+芯片行业拥有十多年的经验。
还参与过奥运会人脸门票、天安门人脸控制系统的研发。
▲人人智能团队合影。
除了王海增之外,公司还有几位联合创始人:销售负责人李英豪、首席架构师王勇、运营负责人龙金祥,均拥有十年以上相关经验。
公司核心团队来自英特尔、中科院自动化所、联华电子、中星微等,平均工作年龄超过15年,累计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产品经验。
2、推出ARM架构人脸识别板卡并在三大行业落地。
由于ARM架构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能效等诸多优势,受到高通、华为、瑞星微等众多芯片厂商的广泛欢迎。
目前,采用ARM架构的芯片年出货量已达1亿颗。
90%的手机和70%的智能设备都采用ARM架构芯片(以为例)。
行业已进入规模化批量生产、产业链成熟阶段。
。
人人智能就是针对这类采用ARM架构芯片的终端设备。
今年6月,人人智能推出了人人智能推出人脸识别“智能运动”模块,该模块基于ARM芯片架构开发,并集成人工智能操作系统FaceOS。
▲正面:人人智能“智能运动”模块,背面:酒店ID识别设备。
该模块卡可以嵌入到智能摄像头、智能小区门禁、酒店智能平板等各种终端中,使这些硬件产品不需要连接互联网。
您可以获得离线人脸识别功能。
▲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门禁设备。
比如现在有一个普通的IC门禁设备。
它的电路板采用ARM架构芯片,原本只具备刷卡进门的功能。
现在这家门禁设备公司找到了人人智能。
人人智能可以提供基于原有ARM芯片的新型带摄像头的电路板解决方案。
制造商只需在板上放置一个外壳,即可获得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IC门禁设备。
人人智能还将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人脸识别比对软件(FaceOS)、硬件(“智能运动”模块)或软硬件一体化的完整解决方案(ODEM硬件/品牌硬件)。
。
以上案例是最无故障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该方案最适合高校、传统企业等开发能力较弱的客户。
对于开发能力较强的客户,人人智能甚至可以只提供基于ARM架构芯片的软件——“现在ARM架构芯片普遍都有GPU,这个GPU的算力已经可以满足近场智能的需求了。
”王海增如此说道。
这里所说的近距离智能是指近距离(1-2米以内)的人脸识别,可以覆盖人脸识别的大部分场景。
目前,人人智能的合作伙伴包括公安研究院、中国电子、珠海市政府、人和酒店等,其技术主要集中在三大行业: 1)公安实名制:如酒店、卡口的身份验证、社区等一处检查。
2)智能设备市场:如平板电脑、门禁、机器人、摄像头等人脸识别智能升级。
3)新零售:如营销分析、人群画像等。
人人智能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单目摄像头和双目摄像头相机,根据性能、人脸比对库容量、调用接口处理速度可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目前最贵的双目摄像头方案售价在10万元左右,另外两种方案售价分别在10万元和10万元左右。
▲人人智能双目摄像头解决方案 据王海增介绍,公司已与合作伙伴签订合作超过1万套;而随着1元左右的产品解决方案进一步打磨和成熟,这套平价产品将成为最受欢迎的产品线,预计明年将销售数万台。
近期,人人智能还与Raspberry Pi(开源硬件)、Ubuntu(开源GNU/Linux操作系统)合作,提供基于开源硬件解决方案的软件算法,进一步推动人脸识别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去中心化。
此外,人人智能还与某运动相机品牌合作推出了类似Google Clips的智能相机,预计明年2-3月上市。
3、15年IT老手创业,携手芯片巨头ARM。
在人人智能的众多合作伙伴中,芯片巨头ARM是最值得关注的之一。
人人智能自成立以来就与ARM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不仅获得了ARM参与的天使轮融资,人人智能北京和深圳总部均位于ARM在中国联合设立的孵化器内。
在Antron空间;并且该公司也是ARM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的共同发起方之一,与ARM人工智能团队合作。
这些各种合作的起源要从王海增的创业经历说起。
2009年,王海增从H3C加盟中星微,从事芯片相关业务。
在进入H3C之前,王海增曾在华为工作,在华为+H3C总共工作了8年。
H3C通信的前身是华为3COM(华为三康)公司,是华为与美国3COM公司的合资企业。
2009年,新华三通讯的存储与多媒体部门被分拆出来,成为浙江宇视科技——宇视现已成为我国视频监控市场第三大企业。
▲北京奥运会人脸售票 在进入中星微之前,王海增一直从事视频监控设备的研发工作。
他是第一批IP摄像机监控开发人员之一。
还参与过奥运人脸售票、天安门人脸控制等项目。
加入中星微后,王海增的研发重点转向上游芯片,他在中星微工作了五六年。
2009年,王海增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
在模式识别和智能算法领域工作了一年多后,受到中科院领导的鼓励,他决定去海外创业。
结合自己在视频监控设备、芯片、模式识别、智能算法等方面的积累,在人人智能成立之初,王海增就初步定下了人脸识别专用芯片的方向。
等待中,为了确定人脸识别专用芯片的市场方向,王海增还走访了多家应用厂商,其中就包括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
尽管市场反馈十分热烈,不少企业对低功耗离线AI芯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在不断梳理产业链的过程中,王海增和他的团队先后发现了三个方面的人脸识别专用芯片。
关注点:1)芯片行业竞争激烈。
由于芯片只有规模优势而不具备先发优势,芯片巨头可以通过十倍、百倍的增产来收割成熟市场,而小公司很难对主流、大众化的芯片建立足够的门槛。
2)人工智能技术宣传多,实施少。
芯片的优势在于规模。
普通芯片需要达到数百万颗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然而,远距离人脸识别仍然存在各种困难。
目前,除手机外,还没有人脸识别硬件终端销量超过1万台。
3)人工智能算法仍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计算模型每六个月到一年就会发生变化。
一款芯片从设计到研发、量产通常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
只有非常成熟的算法才适合固化在芯片上。
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还不够成熟。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王海增和他的团队最终决定基于现有芯片构建人脸识别板卡模块和人脸识别软件。
ARM芯片具有低功耗、低成本、可大规模量产等优点。
而恰巧ARM成立了国内人工智能部门,两人一拍即合。
人人智能作为ARM合作算法团队之一,落地场景,梳理行业垂直特征。
双方在数据共享、研发测试、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
结论:推动人脸识别在终端设备上的快速落地。
准确来说,人人智能打造的并不是一款专用的人工智能芯片,而是在现有芯片的基础上对芯片及配套功能进行的升级。
尽管AI专用芯片有很多优势,但从成本、功耗、稳定性等方面来看,这个不成熟的市场仍然不如主导芯片行业数十年的ARM架构。
对于目前市面上大量采用ARM架构的智能设备来说,人人智能提供的升级方案确实是最早、最快实现人脸识别的方式之一。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各种人工智能应用进一步落地,人工智能专用芯片已成为大势所趋。
这一年,我们不仅会看到初创公司芯片真正的量产面谈,还会看到芯片巨头挥舞大旗进军市场——或许也包括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