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岁末到岁末,短短一年的时间,VR投资人的态度就变得大不相同:2019年,虚拟现实备受瞩目,大多数初创公司只需要有一个像样的资金就够了。
演示。
你可以从天使投资或A轮融资中筹集到大笔资金,甚至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VR会议上投资者比初创公司还多;但随着年底的临近,这股投资热潮逐渐降温,甚至一度出现。
关于“VR冬天”的言论,在刚刚结束的中美峰会上虚拟现实大会上,一位投资人嘉宾真诚地建议VR初创公司“勒紧裤腰带,咬紧牙关度过这个寒冬”——言外之意是,首都的炭火暂时不会雪中送炭。
不仅如此,随着Vrideo网站的暂停、中景视觉的清算、Skully头盔的倒闭,曾经鼎盛的暴风魔景、估值数亿甚至数十亿的美度娱乐都经历了大规模裁员,并被微鲸解雇,收购乐沃VR后,虚拟现实阵营开始出现第一批伤亡者。
笔者在对这些公司进行梳理和调查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经历过人员伤亡或发展波动的公司,一般都是年初成立,年底倒闭,一般需要20个月的时间。
这是真的?这难道是这波VR创业者难以逃脱的魔咒吗? 1. 20个月——“玩得太过,就会死” 首先我们来看看伤亡名单: 姓名:Vrideo 主营业务:VR内容、视频聚合平台。
公司地点:美国洛杉矶 融资历史:每年融资10,000美元,投资方包括Betaworks和Lerer Hippeau Ventures。
成立日期:2020年,2020年3月首次上线平台现状:2018年11月22日,网站宣布停止运营名称:中景视觉主营业务:AR、VR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已发布AR运动智能眼镜AlfaReal AR,众筹价格为人民币。
公司地点:中国北京 融资历史:2018年获得天使轮1万元融资,2018年2月融资1万元,产品2016年4月在京东众筹,融资1万余元,合计1万元。
成立日期:2019年1月正式开始运营。
目前状况:2018年10月11日,公司宣布停止运营,员工打横幅索要工资。
名称:SKULLY 主营业务:智能AR摩托车头盔Skully AR-1。
头盔配备HUD平视显示器、GPS导航仪和后视摄像头。
它可以连接到智能手机。
众筹价格为美元。
公司地点:美国旧金山 融资历史:2019年8月在Indiegogo上完成众筹,筹集超过1万美元。
今年1月获得1万美元天使轮融资,今年3月又获得1万美元融资。
投资者包括Intel、Riverwood、EastLink等,总计1万美元。
成立日期:2018年 目前状况:2017年8月7日,公司正式宣布关闭。
超过100名在众筹网站预订头盔的用户无法获得产品或收到退款。
名称:美度娱乐主营业务:与明星IP合作制作MV、宣传片等VR互动营销内容。
拥有央视中秋晚会、鹿晗演唱会VR直播、《我是歌手》VR版等节目制作。
公司地点:中国北京 融资历史:2018年11月获得1万元融资,估值过亿元。
成立日期:2020年8月 现状:2016年10月曝出拖欠工资、裁员的消息。
美度娱乐公告称,自2016年7月起确实进行了人事调整,并否认拖欠工资问题。
名称:暴风魔镜 主要业务:VR头戴式显示硬件“暴风魔镜” 公司地点:中国北京 融资历程:2018年4月完成1万美元融资,2018年1月完成融资2.3亿元人民币 成立时间:1月2019年,但第一代产品于2018年9月推出。
现状:巅峰时期团队整体接近14.3亿元,估值14.3亿元。
2018年10月,架构重组,裁减近一半员工。
从上图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Vrideo、中晶、SKULLY、美度、暴风等的开发周期都在19到21个月之间,尤其是1月到10月这两个时间点。
而且,暗中似乎有“魔鬼的诅咒”,这使得这些VR公司普遍要在20个月内做出生死抉择或者做出重大的组织和业务调整。
此外,在这股VR风潮中,仍有企业浑水摸鱼。
同样是在当年10月,曾经的“VR后起之秀”瀚恩互联被数十名讨债者堵在门口,声称公司欠下数亿债务。
瀚恩互联前身是一家经济管理咨询公司,2016年更名为数字文化公司。
2016年VR普及后,频频推出“全息多媒体互动数字展示+移动操作”的口号。
今年3月,更是经历了一场“荣誉回归、经典重现”的VR虚拟演唱会媒体见面会,小红了一把。
不过,该公司的VR业务其实年初才刚刚起步,据说整个部门只有一名员工;现在公司已经关门,董事长也失踪了。
2.“风”变“寒冬”——为什么是20个月?那么为什么是20个月呢?可以预见的原因有三点:1)2009-2009年,VR这个新颖的概念首次出现,资本热情极高。
一时间,从新闻媒体到各大行业研究机构,头条新闻千篇一律,手机盒子遍地开花,催生了一大批类似的企业追赶潮流。
2)到了今年,尤其是下半年,整个智能行业盲目的投资热情开始降温,融资开始收紧——美度娱乐今年尝试进行A轮融资,但最终失败——此外,由于硬件技术的不成熟,消费市场还远未打开。
初创企业因盲目扩张而陷入财务困境。
最严重的问题是直接融资链断裂,公司董事长无薪跑路。
3)技术发展永远向前,不会倒退,但行业不同:任何新技术的市场化都会经历先上升、后下降、最后回归理性的S型曲线。
发展初期,资本必然大量涌入,出现产业泡沫;那么气温将迅速下降,立即从“风口”变成“寒冬”,行业将进入过度悲观期;直到最后,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第二批甚至第三批企业崛起,市场也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
也许20个月是VR行业的周期格局,同时也可能是整个智能行业的周期格局。
“VR元年”这个噱头年年被炒作,似乎下一秒就会突破技术极限,上下游各产业都将爆发;于是,就会出现像上一篇瀚恩互联在VR浪潮浑水摸鱼的闹剧。
但说2016年确实是VR元年:这一年我们迎来了万众期待的HTC VIVE、Oculus DK2、以及在国内彻底缺货的索尼PSVR;虚拟现实行业——尤其是PC头显产品——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技术的积累总是需要时间的;当前核心技术成本居高不下、市场上低端产品泛滥、内容产品严重匮乏等问题仅靠资本涌入并不能快速解决。
3、在马太效应凸显的互联网时代,不知还有人记得《千团大战》吗? 2009年,“互联网+餐饮”的概念应运而生。
短短两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一场“千团大战”。
最夸张的是,某团购网站甚至下海参战。
然而,资本博弈下的野蛮增长并不能持续太久。
随着估值泡沫的破灭,行业洗牌已经开始。
团购网站数量在2017年锐减至90%,2019年只剩下10%。
这场疯狂的混战最终以三巨头BAT的入局而结束。
截至今年6月,新美达、饿了么、百度三大外卖配送平台占据整体市场份额的83.4%。
回想起“千团大战”的盛况,这种让市场以蠕虫式发展和洗牌的模式,最终BAT进场收获胜者,不禁让人心生寒意。
。
与团购网站相比,虚拟现实行业毕竟还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居家的盛景或许很难一睹;更何况经历了O2O的疯狂之后,国内互联网目前正处于周期性转型过程中,资本暂时拿不到。
又会如此爆发、失控。
不过,即便如此,据《互联网+影视产业研究专题报告》报道,VR行业的企业数量已经从年初的几家激增至如今的多家。
今天7月,笔者曾经报道过一篇文章《中国AR/VR创业公司》,其中盘点了国内获得融资的AR/VR初创公司:除了少数由传统行业转型而来的公司外,大部分都是新成立的2017年。
初创公司。
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马太效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性,“赢者通吃”已成为常态。
Dealogic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15日,阿里巴巴估值为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前两名分别为谷歌1亿美元和Facebook 1亿美元);腾讯估值为1亿美元,百度估值为1亿美元。
价值数十亿美元。
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分别成立于2011年和2015年,那是中国互联网腾飞的时代。
BAT乘着互联网浪潮崛起。
如今,无论是PC、手机还是VR,没有哪一场“技术革命”像互联网一样重要;只有当技术真正具有革命性时,才能推翻现有的巨头。
不幸的是,在下一代真正的技术革命出现之前,目前的十九大阵营或许很难被颠覆。
结论:这仅仅是开始。
虽然各大资本似乎都在收紧钱袋,但所谓的“VR冬天”还没有真正到来。
据一些机构统计,刚刚过去的11月,国内外VR/AR融资金额超过1.3亿美元。
大家口中的“寒冬”,大概指的是资本变得更加理性。
以前只要用VR就可以获得融资。
现在的项目至少需要有真正的技术突破才能获得资本的青睐。
对于目前近20个月经历危机的VR初创企业来说,无论是因机遇而偶然失败,还是“诅咒”基因不可避免的垮台,他们始终是技术创新的先锋烈士。
但唯一可以预见的是,虽然他们是这波VR浪潮的第一批受害者,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说来有些悲哀,但目前VR初创公司的未来似乎并不乐观:拥有核心技术的金字塔顶端的团队可能已经被大公司收购或者正在进行收购谈判。
中部地区企业只能不断积累技术、打磨产品,同时减少团队和支出,备战过冬;而对于底层既没有核心技术,又没有雄厚资本的企业,则需要改变创业路径和方向,告别虚拟化。
真正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