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业智能研究院(MIC)预测,2016年全球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3亿台,年增长率约为74%。
信息政策委员会MIC行业分析师张路亭表示,当前市场充满竞争理念,短期增长潜力很大。
但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仍不明确。
预计由于该产品尚未突破硬件规格和应用服务有限的瓶颈,未来可能还有增长空间。
并不乐观。
据MIC统计,全球智能穿戴设备每年出货量约为7万台,其中智能手表/手环占比80%,包括头戴式显示器在内的智能眼镜占比约5%,其他类型产品占比15% 。
张路廷表示,与其他可穿戴产品相比,智能手表和手环拥有更清晰的应用场景、更低的价格、更高的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成为整体智能可穿戴产品出货量的大头。
但2016年强调低价的小米手环推出后,加速了智能手环向低价方向发展。
MIC预计,全年智能手表出货量仅为1万台,智能手环出货量为1万台,但今年比例将发生变化。
据MIC统计,今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占智能手表/腕带的一半以上,出货量达到3万台,超过智能手表的2万台。
张路廷表示,由于智能手环价格低廉,利润空间有限,厂商已将发展意向转向单价较高的智能手表。
同时,随着Apple Watch的推出,智能手表出货量也面临压力。
从搭载操作系统的智能手表/手环出货量占比来看,今年四大平台分别是RTOS(73.5%)、Watch OS(21%)、TIZEN(2.9%)、Android Wear(2.7%) ,与去年相同。
相比之下,Android Wear下降了约9.2%,RTOS下降了约8.6%,TIZEN下降了3.1%。
张路廷表示,RTOS的优点是产品设计灵活性高,可以同时支持iOS和Android手机,出货量占比最高。
不过,今年搭载Watch OS的Apple Watch加入战局后,RTOS的发展空间已经受到限制。
对于谷歌主导的Android市场份额大幅下滑,她指出,由于智能穿戴是个人风格较强的配件,搭载Android Wear的智能穿戴必须遵循谷歌的规格,这使得产品差异化调整的空间有限,而中国仍限制谷歌提供应用服务,厂商无法提供本地化的应用调整,影响终端市场接受度。
展望未来,MIC认为,业界推出多款智能穿戴产品设计,强调个性化风格调整的灵活性,将使智能穿戴设备具备“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考验着灵活性和零成本化。
台湾业者的排放制造能力。
零件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