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很快就要过去了。
这是平凡的一年,热点稍纵即逝,资本出击谨慎;也是蛰伏的一年,大公司忙于研发,小公司则努力创新。
这一年终将过去,带走浮躁的心态,留下华丽的碎片,埋下发芽的种子。
AI、VR、无人车、无人机、智能穿戴……这些代表智能硬件的关键词被纳入2019年智能硬件词典。
智能硬件是“硬件+互联网”等软硬件结合改造传统设备具有智能化功能。
硬件智能化后,具备连接和增加更多互联网服务功能的能力,形成从端到云的典型架构,并具有收集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等附加价值。
今天,似乎每个企业家、每个投资人都在谈论这些技术的变化和发展,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智能硬件行业经历了多年的动荡之后,今年行业已经趋于平静。
我们看到的是,这些企业家越来越回归理性,资本开始降温。
无论是智能硬件的某个细分领域,它们都在不断发展。
用于玩家之间的游戏。
从“阿尔法狗”到扎克伯格的VR,行业之间的竞争似乎从未停止,“竞争之火”正在全世界燃烧。
不过,也有一些公司“还没开始就夭折了”,比如Megic Leap、Pebble、百合无人机、GoPro等。
企业家和公司总是充满激情,但一些消费者对智能硬件的热情却不如以前,他们的注意力正在下降。
虽然用户对智能硬件的热情正在消退,但传统硬件产品的智能化转型也是大势所趋。
尽管这些消费者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但2016年一些超越外观的产品仍然受到玩家的追捧,比如亚马逊的Echo和新款大疆无人机。
潮起潮落,智能硬件的普及正在逐渐回归。
今年一些智能硬件公司逐渐倒闭,VR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VR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今年上半年遇到了拐点。
暴风魔景、美度娱乐、中景视界等多家VR企业都经历了拖欠工资、裁员、破产的情况,给VR行业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牌,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幸存下来的勇敢者。
下面就跟随小编来剖析一下今年最热门的智能硬件行业吧。
他们专注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无人机和智能家居等类别。
一、人工智能(AI) 1、“阿尔法围棋”围棋大战 今年3月,一场举世闻名的“人机围棋大战”打响。
谷歌的人工智能硬件AlphaGo挑战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
最终,人类代表李世石以总比分0-3不敌AlphaGo,“人机世纪大战”以人类全败而告终。
19年前,IBM的“深蓝”计算机首次在国际象棋赛场上击败了人类。
这成为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第一个里程碑事件。
不过,赛后,IBM宣布“深蓝”退役。
“阿尔法”挑战赛结束后,有专家认为围棋是“人类智慧的最后高地”。
然而,与国际象棋不同,围棋每轮有更多的可能性。
可能性有很多种,一盘棋可以持续一个回合。
因为围棋的情况是多变的,所以算法无法穷举。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在这场“人机大战”中,谷歌获胜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未来五到十年,深刻影响和改变生活方式和生产工作方式的就是人工智能。
2、科大讯飞听到了今年10月份老罗锤子发布会的亮相。
在锤子新品发布会上,老罗出人意料地就一款输入法发表了长篇演讲。
发布会还没结束,网友们就已经兴奋不已。
很多人表示,下载了科大讯飞输入法后,丝滑的语音输入识别准确率非常高。
据称其准确率可达97%。
科大讯飞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
公司每年将收入的25%用于技术研发。
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估、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有很多技术成果。
此外,科大讯飞还涉足教育、智慧城市、智能客服、智能电视、车载系统等多个领域。
编者点评:围棋和语音识别是典型的有形和无形人工智能。
有时候,人工智能不一定是机器人,人工智能是“大脑”,机器人是身体,但有时候身体也不一定是必须的。
这只是人工智能的硬件,人工智能本身就是机器人内部的“大脑”。
科大讯飞是典型的无身体人工智能,即它只有大脑而没有身体,其背后的软件和数据就是人工智能。
而“阿尔法狗”就是典型的怀孕人工智能。
事实上,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
从手机到自动驾驶汽车,再到未来可能改变世界的重大变革,人工智能可以用来描述很多事物。
但你可能没有注意到,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来到了每个人身边,甚至每天都在使用,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2、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VR&AR) 1、支付宝推出“AR实景红包” 12月21日,支付宝推出“AR实景红包”。
用户可以点击支付宝上的“红包”,选择“AR实景红包”,再选择“隐藏红包”,用户设置位置信息、线索图、收件人等后,即可获得一个AR实景红包。
红包生成。
据了解,支付宝AR红包将在支付宝10.0版本中正式上线。
春节红包怎么玩的具体细节将于1月12日正式公布。
而且,这是一个长期产品,不是短期事件。
额度方面,个人红包每日限额为10万个,商户红包每日限额为1万个。
2、扎克伯格经过一名戴着VR头盔的记者。
今年2月,在三星S7发布会上,主持人要求观众带上Gear VR来体验VR视频。
正当观众正在体验VR的震撼效果时,扎克伯格却意外出现在发布会上。
他优雅地走上舞台,但旁边戴着VR耳机的媒体朋友却没有任何反应。
3、阿里巴巴宣布VR“Buy+”计划。
今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VR实验室,并推出“Buy+”计划。
其目标是打造全球最大的3D商品库,引领未来虚拟世界购物体验。
愚人节当天,阿里巴巴推出的VR购物产品“buy+”宣传视频引爆网络。
9月,Buy+上线测试。
4、《Pokémon GO》引爆全球游戏玩家。
今年7月,一款以“AR+LBS+IP”为特色的宠物养成对战手游《Pokémon GO》上线后迅速登陆全球各大屏幕。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它就获得了近万名日活跃用户。
据市场研究公司数据显示,《Pokémon GO》仅用了63天,就通过苹果和安卓两大应用商店在全球赚取了5亿美元,成为史上制作速度最快的手游。
5、Magic Leap造假事件 今年12月,Magic Leap处于风波最前线。
原来,那些非常神奇的演示视频(包括体育场里跳跃的鲸鱼)只是特效。
事件曝光后,Magic Leap 的信誉尽毁。
此前,Magic Leap曾以其令人惊叹的演示震惊世界。
今年下半年,VR行业本身就进入了寒冬,而Magic Leap的爆料或许会让这个寒冬变得更加严峻。
6、中景愿景因拖欠工资倒闭。
今年10月,有网友曝出“盛京网络联盟合伙人王祥云恶意拖欠员工工资及报销费用,总金额数万”。
曝光的照片显示,疑似有员工在盛京工作。
创新中心入口处挂着抗议横幅。
针对此事,当事人王祥云回应:自己只是中景视觉的股东,没有支付员工工资的义务。
中景视觉资金周转困难引发的员工劳动纠纷与盛景网络无关。
她在大众视觉没有劳动关系,没有职位,也没有领取任何工资,该纠纷与她无关。
据悉,中景视觉是一家成立于2019年的VR公司,2019年4月发布了旗下首款产品AlfaReal AR。
该公司的两条官方微博,其中一条还没有消息,另一条是8月23日更新的。
编者点评:VR已经进入消费市场,但内容还比较有限。
今年成为中国VR发展元年。
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VR设备,而腾讯、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也蓄势待发,呈现出中小企业领头羊的现状,其次是BAT等巨头。
虚拟现实设备在中国的流行大致源于三个原因:新趋势吸引初创公司加入、资本运作推高估值以及巨头完善生态布局的需要。
如今,VR热潮吸引了很多企业加入这个行业,但这些企业几乎没有一家有太多的积累,而且缺乏好的内容。
因此,下半年将是VR行业重新洗牌的时候,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目前,VR产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生态链,也不具备行程生态的基础。
资本和创业者应该冷静下来,成熟起来,认真研究VR应该如何进行技术突破,如何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
VR产业今年可能不会起飞,但有一天它会拥有完整的生态链和完美的体验。
或许,VR唯一剩下的就是时间了。
三、智能穿戴 1、智能手环 智能手环发展较早,购买门槛较低。
它们无疑成为了今年最热门的智能硬件。
虽然今年全功能智能手环大举进攻消费市场,但定位明确、功能聚焦的运动手环并没有受到“当红小弟”的冲击。
目前,可穿戴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包括Fitbit、小米在内的腕带厂商今年都实现了销量井喷。
过去的一年,我们见证了小米手环销量从零到千万。
79元的价格,运动手环的外观,与小米手机的联动。
这些因素都为小米手环的普及扫清了道路。
障碍。
很多国人的第一个智能硬件可能就是手环,而这也要看小米这样的性价比巨头创造的条件。
今年推出的小米手环2,增加了OLED显示屏和心率测试功能。
由于智能手环主打运动健身功能,因此成为运动手环或健身手环。
不过,一些厂商并不将智能手环等同于运动手环,而是在运动健身这一重要功能之外,添加了一些新的智能元素。
例如,华为手环B2结合了运动手环和蓝牙耳机的功能,刷机、手表等手环产品则增加了移动支付功能。
2、智能手表经过前几年的孕育和演变,2018年智能手表行业迎来了崛起以来最大的爆发。
Apple Watch凭借苹果巨大的号召力和品牌影响力,终于在智能手表市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虽然初代Apple Watch自亮相以来就遇到了各种争议,不少佩戴过它的玩家也反映其实际表现不尽如人意,但Apple Watch身上体现的这些问题也是智能手表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智能手表在不断发展,苹果也在努力改变。
例如,Watch OS 3系统更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Apple Watch饱受诟病的流畅性和稳定性问题。
第二代手表于今年9月发布,增加了更强的防水性和GPS功能。
不过,库克并未透露很多人担心的销售问题。
市场研究机构发布的多份报告显示,Apple Watch自推出以来一直是最畅销的智能手表,出货量已突破数百万台。
今年11月,IDC发布了Q3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排名。
排名中,苹果销量大幅萎缩,随后库克反驳道,“我们的Apple Watch卖得很好!”虽然Apple Watch的销量并不是特别火爆,但也远非卖不动。
3、儿童智能手表 今年6月,小天子手机手表Y01上市。
凭借强大的电视广告和线下销售渠道,小天才席卷了国内可穿戴市场。
凭借“小天才”儿童智能手表的持续热销,步步高首次亮相,甚至跻身全球前五。
今年以来,行业巨头、跨界巨头推出的儿童智能手表逐渐成为市场主流,而小牌厂商则开始逐渐被边缘化。
在这一轮洗牌中,一些儿童智能手表品牌脱颖而出。
除了小天才之外,小天才、荣耀小K、唐猫、阿巴丁等品牌也不容小觑。
编者点评:根据《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报告显示,购买智能手表的用户中,76.9%的用户在1年内使用过,而30.8%的用户持续使用时间不足1个月,使用时间超过1个月的用户则占30.8%。
1年占比23.1%。
62.8%的受访者认为“无特色”是他们设备的最大短板。
目前,大多数可穿戴设备仍处于技术沉淀阶段,在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过早推向市场。
目前智能穿戴设备功能单一,计步等功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导致一些使用智能穿戴设备的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
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曾经被国外抛弃的可穿戴硬件正在被中国重新拾起。
例如,Google glass对应联想智能眼镜NewGlass。
此外,耐克、阿迪达斯相继放弃的智能跑鞋也被李宁、小米重新推向市场。
4、智能家居 1、小米发布智能家居品牌——米家 今年3月29日,小米正式召开发布会,发布小米全新智能家居品牌——米家。
“米家”品牌的推出承载了小米的智能家居战略。
小米希望借助小米手机的成功运营模式,继续孵化更多创新企业,壮大生态链。
同时,也将不断突破小米模式的束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2.谷歌发布Google Home。
今年5月19日,其在Google I/O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新款Google Home智能音箱。
功能方面,借助语音控制,Google Home可以连接你的灯、恒温器等,成为家庭的控制中心。
与 Google Assistant 一起使用非常容易。
根据消费者情报研究机构 CIRP 的报告,截至 2019 年 11 月 21 日,Echo 系列在美国的销量已达到 10,000 台,这似乎证实了谷歌对智能音箱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
3、苹果发布智能家居软件Home。
今年6月13日,苹果在苹果WWDC大会上发布了智能家居APP应用Home。
它的发布对智能家居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年开始,苹果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布局终于迎来重大进展。
iOS 10更新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变成了真正的智能家居软件应用Home,是对家中所有智能家居的统一管理。
设备的软件终端。
4、乐视斥资20亿美元收购Vizio。
7月27日,乐视网在美国公开宣布,将以2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一电视品牌Vizio。
至此,媒体追踪多日的Vizio收购大战尘埃落定。
合并后,Vizio将成为乐视控股的全资子公司。
通过Vizio的市场,乐视网将成为北美市场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液晶电视制造商。
消息传出后,有媒体质疑乐视网此举过于仓促,担心造成不良后果,从未打算将其做成预言。
仅仅几个月后,乐视网就陷入了资金链危机。
贾跃亭急刹车,公司大幅裁员,外界质疑不断,可谓内忧外患。
回首辉煌的过去,再回望如今风雨飘摇的境遇,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编者点评: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及服务市场将以每年8%至10%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100年达百万美元。
今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亿。
着眼于这块巨大的蛋糕,国内外巨头都在争夺金字塔顶端的位置——打造一个对开发者开放的开放系统平台。
国内巨头在布局智能家居时也遵循同样的思路。
但各终端产品并不配套,使用方法复杂。
所使用的无线连接技术多种多样,包括蓝牙、NFC、WiFi等,且并不统一。
此外,各生态系统之间存在诸多壁垒,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体验较差、碎片化严重。
因此,未来迫切需要实现多种技术的融合,制定统一的生态连接标准。
智能硬件≠互联网+APP 两年前,智能硬件概念兴起,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导致一大批智能硬件初创公司“一夜之间突然出现”。
智能手环、智能水杯、智能插座、智能机器人……无处不在,真是智能。
对于一家硬件公司来说,如果不加上智能二字,你可能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当今的智能产品大多在硬件中内置了智能芯片和传感器。
比如健康数据统计、社交、导航、路线管理、防盗功能……看着一系列术语,不少消费者眼花缭乱,忍不住想吐槽:互联网+APP,就是这个吗?智力? “智能产品首先让人感觉方便,而不是形式上是否有APP。
APP只是一个载体。
智能产品必须从人的角度来看待,而不是仅仅依靠APP等外部媒体来充分诠释智能。
” Begin One创始人尹祥林说道。
事实上,每个人对智力的定义都有不同的理解。
智慧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首先,增加各种传感器、增加提示屏等,使其更加智能化。
智能不仅仅只是添加一个管理软件。
事实上,归根结底,智能产品是人机智能的产物,是所有技术融合的产物。
不过,到目前为止,可能仍有很多传统厂商不明白什么是智能。
所谓智能并不是体现在功能的扩展上。
操作复杂,体验差。
最终只能沦为装饰品。
优化用户常用的功能,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真正让智能技术为人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智能。
或许,从各种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泡沫中不难看出,当前市场充斥着太多基于虚假需求的产品。
目前的智能自行车的一些功能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有些你可能无法使用。
例如,用户在跑步时真的需要社交吗?计算里程、心率、卡路里真的能帮助你科学减肥吗?对于骑行者来说,每天需要骑行多少公里才能达到有利于健康的水平?也许真正的情况是它不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目前情报方面的缺陷。
斑马技术联合创始人方云洲表示,目前相当一部分智能产品没有解决痛点,都是伪智能。
愿意花更多钱购买伪智能产品的消费者仍然相对较少。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被消费者认可和付费的智能产品就应该是伪智能。
对此,行业观察家、72变COO范俊飞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整个智能硬件行业都存在伪智能,大部分相关产品还处于炒作、制造噱头的阶段。
几句话下来,产品的价值就会翻倍。
这样的价格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除了“假需求”、没有实用价值外,糟糕的供应链管控能力一度让行业陷入混乱和困境。
但随着技术逐渐成熟,概念逐渐淡化,行业重新洗牌,政策和资本利好仍会增加智能行业的参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