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资本市场日趋成熟,可穿戴设备爆发式增长

时间:2024-05-22 11:57:26 科技赋能

近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联合会主办、奥维云网承办的“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

AVC作为权威大数据研究机构,首次发布《信息消费时代,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趋势》市场研究报告,从资本端到企业端、产品端分析智能穿戴设备当前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资本市场已经成熟的智能穿戴设备。

目前,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包括:传感器技术提供商、硬件供应商、制造商、云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公司等环节;智能可穿戴设备归根结底是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产品的集合。

受到互联网企业和资本市场的青睐。

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领带、智能眼镜、智能水壶、智能戒指、智能内衣等智能产品层出不穷。

顺为基金强势投资华米科技、国富源投资携手微运动、中信资本联手咕咚网……各类基金、天使投资等市场资本看好未来“钱”前景智能穿戴设备,纷纷进入智能穿戴设备。

领域,无疑加速并成熟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

参与者众多,未来前景无限。

据AVC数据监测,2018年智能穿戴设备仅有1万台; 2010-2015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分别达到万台和万台,增长率分别为%和%;每年增加至10,000台,增长77%;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年销量将达到0万台;从销量来看,销量同比增幅超过销量增幅。

2017年,智能手环成为主要焦点。

2017年,随着Apple Watch作为典型可穿戴产品的推出,市场上陆续推出了更多可穿戴产品,拉高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单价。

从销量来看,同比销量增速超过销量增速。

2017年,智能手环成为主要焦点。

2017年,随着Apple Watch作为典型的可穿戴产品上市,更多的可穿戴产品陆续上市,提高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单价。

从市场参与品牌来看,上半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品牌销量中,小米排名第一,占据28.7%的市场份额。

得益于去年小米发布的智能手环,价格非常低,被疯狂抢购。

华为、三星、苹果等手机厂商也在智能穿戴领域积极布局。

此外,不少国内新兴品牌因资本注入而迅速发展并抢占市场。

苹果智能手表助力智能手表的发展。

苹果重磅产品iWatch的推出,帮助国内可穿戴设备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虽然苹果智能手表的销量排名第九,但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关注。

至于苹果的iwatch,虽然是上半年发布的,但6月份才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因此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苹果iWatch助力智能手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智能穿戴设备价格的提升。

从AVC数据可以看出,上半年智能手表的价格结构主要集中在元到元之间,占比超过50%,而苹果iwatch的价格在元到元之间,增幅较大。

智能穿戴产品的价格。

未来产品价格区间将会上涨,包括三星、LG发布的高端产品。

万元以下智能手环初级产品和初创产品占比达53.5%,千元以上产品占比仅为11.2%。

从AVC数据可以看出,上半年智能手表的价格结构主要集中在元到元之间,占比超过50%,而苹果iwatch的价格在元到元之间,增幅较大。

智能穿戴产品的价格。

未来产品价格区间将会上涨,包括三星、LG发布的高端产品。

万元以下智能手环初级产品和初创产品占比达53.5%,千元以上产品占比仅为11.2%。

从销量来看,上半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产品结构是手环占比50%,智能手表占比37.3%,其他可穿戴设备仅占比3.6%左右。

从销量来看,智能手环占比78.9%,手表占比20%左右。

从待机时间来看,34.2%的产品待机时间低于6天,61.3%的产品待机时间为6至30天,只有4.5%的产品待机时间超过30天。

发展初期的问题不容忽视。

从消费者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认知来看,65%的人认为非常期待,24%的人认为一般或对自己影响不大,10%的人不了解或不清楚。

只有1%的人认为没有用,未来肯定会下降。

对购买过智能产品的用户进行分析发现,从男女比例来看,目前男性占比超过80%,未来女性购买数量也会增加。

从年龄来看,他们主要集中在20岁到40岁之间,这些人已经成为智能客观可穿戴设备的主流消费者。

从目前所有在售产品的适配情况来看,目前智能穿戴设备体验不太理想的就是必须配合手机使用。

其中74%为Android系统,约26%为IOS系统。

目前,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蓬勃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痛点,流失率问题较为严重。

用户购买智能可穿戴设备后,45.7%的用户在1个月内放弃使用,1-3个月的流失率接近70%。

短期流失率较高。

目前,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蓬勃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痛点,流失率问题较为严重。

用户购买智能可穿戴设备后,45.7%的用户在1个月内放弃使用,1-3个月的流失率接近70%。

短期流失率较高。

用户流失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功能比较简单,不实用;其次,实际电池寿命较低。

例如:产品介绍称续航时间为7天,但实际使用时只有3-4天;第三,手机绑定操作复杂,而且绑定手机时需要24小时开机,无形中浪费了手机电量。

四是信息获取能力低。

智能穿戴设备由于体积较小,物理上承载的信息内容有限,必须持续与手机连接才能读取数据,导致体验较差。

一般来说,智能穿戴设备并不是生活必需品。

未来的发展在哪里?智能穿戴设备的未来前景广阔。

随着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另外一个问题也值得关注。

智能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会基于“人文”发展还是“时尚”发展?因为随着Apple Watch的推出,奢侈品和时尚产品制造商加大了对智能可穿戴市场的投入。

因此,未来发展仍存在差异——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还是奢侈品公司,谁能主导智能穿戴市场还有待讨论。

此外,智能穿戴设备能否取代手机引发思考。

例如,苹果iwatch的硬件配置为单核兆赫CPU和8G空间。

从性能上来说,相当于苹果4手机。

很多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将会被取代,就像功能手机取代BB机、智能手机取代卡片机、相机等产品的出现一样。

未来智能穿戴设备会取代手机,还是智能手机会兼容部分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