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北京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等多个重大展会相继举办。
中外厂商云集、新产品竞争的背后,智能手环不再流行,智能手表前景不明朗,可穿戴设备行业进入探路状态。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深圳有望率先突破困惑,找到“窗口”。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0%以上的智能可穿戴产品在深圳生产,可穿戴设备专利总量居国内各城市之首。
如果深圳能够在可穿戴设备行业中脱颖而出,在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方面做出更多融合探索,重新获得用户青睐,将带动消费电子产业链和中小企业“飞来飞去”。
风。
”智能手环展会进入7月消失。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北京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等三四届消费电子领域重量级展会相继举办,展示了中国乃至世界消费电子行业的现状。
并揭示今明两年的市场趋势。
这些展会大多围绕科技生活产品、互动娱乐体验、创意产业融合等主题。
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服务机器人、物联网、虚拟现实、智慧出行等产业链各个细分领域的新产品纷纷推出。
与去年和前年展会最大的不同是,智能手环基本退出了各厂商的展位,在各大展会上都难觅踪影。
智能手环甚至在业内人士的谈话中“隐形”。
IDC最新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万台,同比增长17.9%。
不过,增长主要来自智能手表。
行业内的寒风不仅仅来自于展厅内的场景。
就在7月份,领先的智能手环制造商Jawbone宣布破产清算。
这家公司曾被视为硅谷未来的“独角兽”,最高估值达32亿美元,融资总额达9.3亿美元。
。
无独有偶,Fitbit、Gopro等美国明星智能硬件公司近期股价也出现暴跌。
Fitbit的股价在过去一年下跌了约60%。
在国内,小米手环推出后,智能手环产业链整体成本持续下降。
不少电子厂商或OEM厂商纷纷效仿,以低价争夺市场。
但服务和质量却没有跟上,影响了整个消费者。
购买意向。
消费电子专家刘斌分析,智能手环的降温固然是硬件产品生命周期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智能手环商业模式单一,应用缺乏,没有形成生态系统,导致用户量低。
粘性和可替代性强,从而导致行业出现全行业低迷。
智能手表迫切需要构建生态系统。
近期各大展会上,很少有厂商展示智能手表产品,但不少参观者和业内人士都佩戴着苹果、华为、小米、三星等品牌的智能手表。
有很多相关论坛认为智能手表还没有上市。
具有潜力的观点修辞。
智能手表将走向何方?智能手表正在占据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头把交椅。
记者在展会期间采访了多位专家和厂商负责人,他们的观点趋同:智能手表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需要找到更清晰的发展路径,构建一个既支持应用开发又支持时尚的生态系统。
为了不被边缘化。
Gartner数据显示,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18.4%,1亿美元销售额中40%来自智能手表。
业界普遍认为,智能手表的核心价值尚未完全实现。
IDC报告指出,今年第一季度,小米成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制造商,苹果排名第二,原本第一的Fitbit已经滑落至第三,三星和Garmin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
智能手表已经成为中外巨头争夺的战场。
Fitbit从去年开始收购了三个智能手表制造商:Pebble、Vector和Coin,希望通过智能手表重拾增长动力。
另一方面,小米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今年第一季度从17.9%下降至14.7%,但仍位居榜首;苹果和三星分别实现了约50%和90.8%的同比增长。
这些迹象反映出该细分市场的竞争正在迅速加剧。
ICT专家麦浩超指出,智能手环正在迅速衰落,虚拟现实设备尚未成熟,其他智能生活设备还远未成为趋势。
智能手表目前是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佼佼者。
期待深圳率先突破。
面对可穿戴设备行业普遍存在的瓶颈,业界期待深圳率先突破。
记者调查发现,深圳拥有相关专利数量最多、产业基础良好、跨界融合条件雄厚等三大优势。
截至去年底,深圳可穿戴设备专利总数达1万件,位居国内各城市之首。
市标准技术研究院统计显示,深圳市智能穿戴设备生产企业有数百家,其中仅宝安区就有约1家智能穿戴产业链企业。
华为、中兴、酷派等企业已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一。
华为智能手表偏向高端时尚,最高售价超过1元。
深圳发达的手表产业为智能手表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全球每10块手表就有4块是在深圳研发和制造的。
深圳手表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2%,深圳手表业年产值达1亿元。
统计显示,全国钟表行业十余个中国驰名商标中,近70%在深圳。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深圳可穿戴设备产业有望在智能手表方向取得突破。
这就需要将技术和集成优势扩大为生态优势,并在即将到来的5G背景下,在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方面取得进展。
更多的融合和探索,将会赋予智能手表更多的附加值。
生态建设需要时间、空间和资源。
目前,深圳三者俱备,最有机会在全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