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dixcom(公众号:zhidxcom) 正文 |四月莫英介绍:根据普华永道《无人机技术商业使用报告》最新报告,目前无人机技术全球商业应用市场总价值约为20亿美元(约人民币1亿元),预计总市值将达到每年1亿美元(约人民币1亿元),其中农业应用约占1亿美元(约人民币1亿元)。
在我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耕地面积20.25亿亩,占世界耕地总量的7%。
农业产业潜力巨大,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植保机、防空组成的生态链成为无人机厂商涌入的下一个金矿池。
(传统人工方式与无人机喷洒农药对比)植保无人机多指用于农林植物喷洒农药、种子等植保作业的多旋翼无人机。
该行业于2007年兴起,广州极飞、珠海育人、北京天图等为首批探路者。
年底,在航拍领域赚得盆满钵满的大疆强势入局。
今年,大疆MG-1上市;上周,极飞推出了历时一年的整套植保防空服务。
早期玩家争相抢占空间,新手也从四面八方涌入。
据极飞科技创始人/CEO介绍,过去一年,国内植保机械和从业人员数量增长了十倍。
同时,近两年的推进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偏远地区推广困难、植保机价格高、缺乏专业操作人员等。
为此,我们深入植保无人机产业链,从卖家、培训机构,到试点、推广领域以及买家的实际收益,通过多方调查和采访,还原植保无人机的真实现状。
植保无人机行业,过滤掉表面气泡。
发现精准商机和突破点。
【智物·创世课程预告:关于无人机农业植保应用的下一个蓝海,敬请关注明晚8点智物·创世产业社区举办的DJI公开课。
届时,大疆行业应用负责人徐华斌将讲述大疆在这方面的布局和思考,如何报名,添加微信智小智(ID:zhidxone)即可报名】1.极飞直销&大疆经销两种根据行业内代表性厂商的玩法以及量产车型的调查总结如下表。
从运营体系和产品服务结构来看,主要有两种代表模式——极飞直销模式和大疆经销代理模式。
1)极飞:直接运营,构建完整生态链。
自2016年起,极飞科技开始在新疆、东北三省等地大力推广植保机、防空自营服务。
据介绍,目前已建立支付宝预约服务、保险维修、测绘数据及管控、与国有农业企业定点合作等一系列植保服务体系。
就在上周,极飞正式宣布将开放无人机及飞控销售、飞行员培训代理窗口。
“从去年组建团队以来,极飞植保机团队只有100人左右,运行中的植保机只有100台。
”彭斌对此也很有信心。
他强调,这些团队和机器实际上是在田间工作,生产有实际价值的植保机器,而不是数据积压在仓库或渠道中。
极飞前期坚持自营植保服务,积累了宝贵的田间地形数据和产品经验。
一位刚刚在作业中遭遇爆炸事故的飞行员表示,“极飞自己制造飞机,自己提供服务,从而避免了租赁维修、飞机被炸、赔偿等纠纷。
” (极飞的模式是租赁和销售相结合)表面上看,极飞似乎在向市场开放产品和技术,但实际上其整个服务体系仍然相对封闭和排他。
这或许是为了在未来更加牢牢掌握垄断地位。
“去年极飞亏损8000万,还坚持直销,他的野心绝不仅限于此。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
与普通遥控喷雾机不同,极飞一直在大力推广RTK“预自主”飞行模式。
据介绍,农民或飞行员首先使用手持测量仪测量农田的大致地形、周围障碍物等数据,然后机器自动规划路线,实现自主飞行。
与汽车的自动驾驶模式类似,飞行员的任务主要是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监控和调整控制。
在实际飞行中,极飞无人机可以实现一人控制多台设备。
然而,极飞植保无人机和完整解决方案上周才上市。
至于机器的稳定性、自动航线规划以及自主飞行的可靠性,还需要经过外部测试才能获得更客观的评价。
在数据传输方面,彭斌介绍,今年重点农业省份已安装固定基站,并将逐步取代移动基站设备。
“测绘数据传回终端,形成全国植保大数据。
极飞未来可能会组建自己的植保大军,控制和垄断全国植保服务。
包括天地六和,其中之一的天地六和加盟商们,也在大力宣传此事。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2)DJI:分销和代理模式与极飞不同。
大疆创新的市场策略采用分销和代理模式。
据大疆农机全球销售总监曹楠介绍,大疆农业植保无人机MG-1自今年一季度末上市以来(在MG-1上市之前,国内已售出多台)全国农用无人机保有量仅此数字),已在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销售网络,重点区域为黑龙江、长三角、新疆等农业大省(区)。
大疆不提供飞行员租赁服务,大疆也没有专门从事无人机农药喷洒的飞行员团队。
需要田间喷洒服务的农民可以直接购买空中植保服务,包括设备和人员。
“我们协调全国多个MG-1植保团队和多架MG-1飞机,编织了一个庞大的农业植保服务网络,农民可以通过微信“道琼斯农业”服务号下订单和提交请求。
就近的植保团队将在短时间内与农户取得联系。
”惠飞无人机应用培训中心副总经理朱林锐表示。
第二,这个业务真的是卖无人机吗?作为无人机的典型行业应用场景之一,在农业植保应用方面,大疆和极飞都推出了配套试点只有设备、专业试点从业人员、服务和消费者都具备了,无人机植保应用的链条才能全面打通,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
无人机植保应用发展现状及必须面对的问题 1)培训和审核:无人机飞行培训机构这两年不断涌现,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这将创造一个新的就业市场;但相关机构的管理仍然不完善,机构的培训内容缺乏标准和统一。
在空域申请方面,我国目前对7公斤以下、飞行半径米级、高度米级以下的无人机不进行管制。
但根据相关规定,这些飞机的飞行空域仍受到有关部门的监管。
考虑到植保飞机的飞行高度通常在10米以下,主要与当地空管局申请飞行空域不同。
、航拍等应用,植保无人机通常飞行高度仅为1至2米,因此不需要向AOPA(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和飞行员协会)等协会申请认证,可以直接向当地空军部提交空域申请。
但前提是,试点队作为一个组织,也已向公安机关进行了相关登记。
当然,极飞推出的飞行员培训计划仅限于极飞无人机的具体控制模式。
也就是说,仅适用于自主飞行无人机控制,不涉及遥控无人机的教学。
重点关注农药配比、农药毒性、无人机维护等实用业务内容。
不过,“飞行面积达到两百亩”也是完成课程的硬性标准之一。
培训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
学生毕业后并不具备万能的控制能力。
对此,彭斌表示,他坚持自动飞行是未来的趋势。
如何实现农业经营。
大疆惠飞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负责为飞行员培训提供理论和实践课程。
由于大疆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和品牌知名度,惠飞的认证也是业内最受青睐的。
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2)飞行员现状:收入有限,多为兼职。
志东与试点小组组长肖郑进行了深入交流。
小郑经营自己的团队已经两年了,团队大概有15人。
周围大约有10架无人机。
小郑告诉我们,他最初使用的是珠海之羽无人机;今年上半年,他换用了大疆MG-1,并称之为大疆植保无人机。
也是四川地区代理商。
飞手行业兴起后,这个职业被形容为非常梦幻。
有很多人宣扬拿到证书后一个月可以收入一万多元。
但事实上,在肖郑看来,至少在植保行业机械领域,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肖郑说,“在人均工资100元左右的普通农业省份地区,植保无人机飞行员的月薪在100元左右,可以达到中上水平。
”但另一方面,由于飞行员在室外工作,工作环境依然较差,日晒雨淋、蚊虫叮咬等现象屡见不鲜。
植保无人机行业受农时限制,每年3月至9月农忙时节为旺季。
此外,在淡季期间,更有经验的飞行团队可能会从事航拍和测量工作,以填补收入缺口。
不过,也有像小郑这样的团队,在植保领域不断拓展业务。
“水稻、油菜、小麦、棉花都是大田作物,农时集中,大部分飞行队都在做。
但果树、茶叶等作物也需要定期喷药,今年我们正在探索这个市场。
”小郑说道。
在小郑的飞行团队中,一架无人机由1.5-2人控制/管理,其中包括飞行和维护、运输、农药配比等工作。
与无人机训练内容一样,飞机的维护和修理也是飞行员的必备技能。
在农田地区,很难找到固定的维修点,但农时不能耽误。
飞行员需要具备快速解决机器故障的能力。
对于团队规模,小郑表示,今年计划扩大到20人左右。
“现在主要是农忙季节订单不足,近期我们计划成立植保机机队联盟,接手不了的业务会推荐给其他机队,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飞行员的现状是,专职飞行员较多,收入也有高有低。
当然,收入的多少、是否吃苦也很重要。
植保虽然有利可图,但很累。
少做一些航拍工作可以赚更多的钱,但也有很多新手对工作量不足和价格低廉感到震惊。
另外,农业植保也会造成污染问题。
农药本身具有腐蚀性,会对手、眼、鼻、口造成伤害。
为了不影响工作,防护装备通常比较简单。
眼镜如果不经常清洗,会影响工作,所以一般只佩戴简单的口罩。
3)普及推广:结合众多从业者的反馈,与拖拉机竞争业务,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受到地理环境、农作习惯的限制(药品、原有农具的替代程度、普及程度等)的影响农民之间)。
目前尚处于早期阶段,至少面临以下障碍或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地理环境差异降低运行效率。
由于华东、华南、珠三角等地土地流转较多,单场面积较小,电线、建筑物等障碍物密集。
导致植保机喷洒作业效率降低,对飞行员的飞行技术要求更高。
植保推广在于南方地形复杂,北方使用拖拉机喷洒农药的方式较多。
虽然有优点,但并没有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可。
在机械化施药的解决方案中,拖拉机是门槛低、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除了简单好用之外,拖拉机本身除了施药外,还可以作为其他农具。
因此,一次性投资的综合成本是非常实用的。
尽管在性能上有一定优势,但农民接受新方法的动力不足。
就目前两家主流玩家的市场占有率来看,大疆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购买MG-1的人也较多。
不过,一些飞行员反映,MG-1不如极飞P20成熟,防水性能欠缺。
据飞行员肖郑介绍,在新疆等西北盆地地区作业时,无人机可作业8小时,喷洒面积约一亩;但在四川等中部地区,相同作业时间下作业面积约为一亩,效率降低。
4-5次。
相比之下,新疆、黑龙江等平原地区,耕地较为密集,地势平坦,障碍物较少;更适合推广植保机械作业。
但基于此,上述领域的植保机运营服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价格战明显。
植保机械市场的进一步规模化仍依赖于多地形、复杂地理环境的适应和普及。
其次,缺乏合适的防飞剂和合适的配比方案。
传统的手动喷洒方法针对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药剂配比方案,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改用无人机喷药后,药物的浓度和配方需要重新适应,缺乏相应的经验支持。
另外,一般农药主要有乳剂和颗粒两种状态。
颗粒状的制备和溶解比较困难,步骤也比较繁琐。
肖郑表示,据他了解,一些农药企业正在研发适合无人机喷洒的专用化学品,但市场上还很难买到。
第三,植保机的分类直接影响补贴和成本。
用于农业喷洒的无人机应归入哪一类,业内一直存在争议。
是“飞机”还是“农业机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当然,业内人士都希望能够被定义为‘农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省去向空军报备的麻烦,还能享受当地政府与农机相关的补贴。
而事实上“植保机作业高度一般在1-2米左右,确实距离高空飞行的一般定义还很远。
”肖郑说。
4)经济效益:100余亩耕地已初步取得成效。
据调查,国产无人机的平均价格在8万元至10万元之间。
这样的价格对于普通个体农民来说肯定太高了。
当它变得流行时,价格将不再是限制因素。
据肖郑介绍,当农田面积达到100亩以上时,机器喷药相对于人工喷药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特别是在新疆和东部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当面积达到100亩以上时,农时喷药通常采取人工作业的形式。
一个人每天的人工费在100元左右,每亩平均人工费在30元左右。
如果采用无人机作业,作业效率可大大提高,每亩地费用约为10-15元。
成本节省一半以上。
“农民的消费观念还比较保守,他们通常是亲自体验过,觉得确实能省钱才购买产品,而且通常是合作购买的。
”萧正强调道。
保守地说,一架无人机一天可以喷洒约一英亩的土地。
无人机在虫害防治季节的剩余时间内闲置,因此合作社主要筹集资金购买无人机,并准备供多户使用。
农民购买无人机后,控制和维护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这时,培训中心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像大疆惠飞这样的培训中心往往采取购买无人机并派去授课的模式。
使用植保机时,飞行和控制只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基本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否则,耕作时间将严重延误。
植保无人机看似是一个行业业务,但某种程度上它仍然是一个to G(政府)业务。
有的乡镇政府打着科学农业的旗号,需要采购植保机用于绩效指标,但实际上只是用于展示。
“我见过一些著名的农机推广站,堆放着四五台植保机,而且都落满了灰尘,没有人飞过。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既然是业绩提升项目,无人机的性能就不再是首要因素,甚至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灰色交易。
3.结论:无人机的下一个蓝海。
无人机在农业植保方面的应用市场空间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据有关统计,我国现有耕地面积20.25亿亩,农业生产者近3亿人,年病虫害防治面积达到86亿亩/年。
同时,无人机植保还可以扩大喷洒农药的作物品种,不仅限于水稻、小麦、棉花等一般大田作物。
茶叶、果园等农作物的扩大,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为植保机械带来更大的价值。
例如,艾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边境的大型牧场。
无人机正在取代牧羊犬来追踪牛群。
通过智西西深入调查,近一两年来,在大疆、极飞等公司的推动下,无人机植保的商业模式已经日趋清晰,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相应的职业培训也在跟上。
但无人机产品、专业飞行团队、服务模式、消费者四个方面还存在不够成熟的各种问题。
当我们把高大上的“无人机”理解为新兴高效的“农机”伙伴时,随着技术和产业生态的成熟,农业生产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
这也可以看作是智能技术对传统农业产业的升级。
的典型代表。
【关于无人机农业植保应用的下一个蓝海,敬请关注明晚8点智西西·创业社区举办的DJI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