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深入】消费市场谷歌为何放弃AR转投VR?

时间:2024-05-22 16:25:29 科技赋能

最近,关于谷歌的两条消息同时出现:一是谷歌关闭了所有宣传谷歌眼镜的社交媒体账户,包括Twitter、Instagram,甚至谷歌自己的Google+;另一个是谷歌开始公开招聘VR硬件相关人才,甚至还从Twitter挖走了一名技术高管。

谷歌眼镜 谷歌纸板 对于谷歌来说,这似乎只是其产品线的一个新选择,但透露出来的是“技术谷歌”的市场回归,更进一步说,是世俗人性的妥协。

为什么这么说?在分析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为大家澄清一下什么是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又称增强现实(AR),是一种实时计算摄像头图像的位置和角度并添加相应图像的技术。

这项技术的目标是将虚拟世界嵌入到屏幕上。

在现实世界中并与之互动。

直接来说,增强现实可以为我们提供现实中无法直接获取的信息。

但是,从更深层次来说,这些信息实际上让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我们的增强现实视野中,相同的现实生活物体将被完全不同的“信息外衣”覆盖。

此前曾有报道称,人们对在公共场合佩戴谷歌眼镜的人表现出不友好的态度。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Google Glass的形状与普通镜框相差太大,让人感觉不舒服。

但这种情况并非如此。

世界害怕的不是谷歌眼镜本身,而是它为佩戴者提供的“不同视角”。

结合谷歌强大的图像识别和搜索能力,理论上,谷歌眼镜将提供其“视觉”对象的相关互联网搜索信息:例如,当你抬头看一家咖啡店的招牌时,它会将今天的推荐投射在前面你的眼睛。

菜单...这是一种理想的情况,但如果你看着一个陌生人,Google Glass 通过其搜索结果提醒你,这个人在社交网络上对你的朋友发表了不尊重的言论,你会怎么想?对方会怎么想?这是普通大众对于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增强现实设备最大的担忧: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被AR设备的用户“读取”,不想让大众知道的网络活动也很容易被泄露。

这样的装置如果被单方面公开,怎能不引起公众的恐慌和厌恶呢?与“将虚拟世界投射到现实”的AR(增强现实)相比,虚拟现实(简称VR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生成三维虚拟世界,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感官的模拟比如触摸让用户感觉仿佛真的身临其境。

简而言之,就是“把真实用户扔进虚拟世界”。

说到这里,熟悉二次元文化的读者可能会想到《刀剑神域(SAO)》系列。

在《SAO》的剧情中,人物通过VR设备登录到一个充满剑与魔法的异世界,开始冒险;在现实中,她们可能只是一个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的孤独女孩……在虚拟世界中,VR用户可以摆脱肉身的束缚,忘记自己原有的空间、时间,甚至生物属性。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理想的自己”,并且你不会担心别人看到你真正的公民属性。

与AR相比,虚拟现实体验不仅极大地保护了用户的个人隐私,而且满足了他们潜意识中自我实现的愿望。

难怪VR市场的产品竞争还没有开始,各大科技巨头的“圈地运动”却已经开始。

在VR领域,Oculus Rift(Facebook)、PlayStation VR(索尼)、Hololens(微软)和Vive(HTC)是当今主动式VR显示器的领先品牌,而谷歌其实并不是“落后者”:早在2016年,他们发布了Google Cardboard,一款简单的纸板VR眼镜。

这个充满技术宅探索精神和动手乐趣的项目,开源后成为了众多山寨厂商的设计源泉……当然,谷歌不会甘心于此,更不会多看一眼。

一个人开发的市场被其他人瓜分。

进军VR设备、推出高端硬件树立企业形象,成为名利双收的好选择。

当然,一些专家学者可能会跳出来批评商业行为的虚伪和人性的自私,也可能会“担心”未来VR应用对人类交流方式乃至社会存在的影响。

但就像过去人类改变世界的发明一样,我们需要的不是维持现状的惯性,而是适应新发明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