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儿童智能手表调查!家长和老师认同吗?

时间:2024-05-22 15:44:53 科技赋能

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垂直细分市场,自去年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起飞以来,儿童手表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这是业内人士的共识。

除了以前从事光电鼠标和白牌手机/平板电脑的经销商一夜之间转向销售儿童手表外,华为、迪士尼等巨头也加入了混战。

近期,乐视网也通过KIDO品牌正式进军儿童智能手表市场。

KIDO品牌所有者为上海易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视)。

乐视网的加入无疑将为儿童智能手表市场加油。

然而,市场泡沫的警钟在去年底就已经敲响过一次。

数据显示,去年10月,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整体出货量下滑约70%。

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热闹的儿童手表市场到底是企业与资本的自我博弈,还是真正击中了用户——家长和孩子的痛点?要求:哪一个是真还是假? KIDO品牌核心团队成员来自华为、联想等大公司,在手机行业工作多年。

一时首席设计师杨媛媛告诉南都记者,儿童手表和智能手机的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用户群体。

儿童手表的用户群体比较年轻,之前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孩子也不会真正买单。

消费者只是用户。

那么,在设计智能手表产品时,我们应该考虑家长的角度还是孩子的需求呢?南方都市报在线调查(调查样本为人次)结果显示,62.74%的家长已经购买或打算购买儿童手表。

大多数家长选择给孩子购买手表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孩子走失或被拐走(31.88%),以及实时了解和监督孩子(32.01%)。

一视创始人兼CEO吴斌向南都记者透露,KIDO和乐视想做的是“真正能让孩子乐于使用的手表”。

KIDO产品推出前进行的市场调查结果与南都网上调查结果基本一致——KIDO认为,现在的儿童手表是“父母控制孩子”的工具,比如“可以打电话的手表”和“可以打电话的手表”等。

“随时随地都知道。

”孩子在哪里?”不过,KIDO认为这些功能在儿童手表市场并不是“迫切需要”的。

吴斌指出,儿童手表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安全问题(因为安全是DNA) ,而是孩子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以及孩子与世界沟通的问题,以及寻找和塑造自我的问题。

基于这一理念,乐视KIDOWatch与喜马拉雅、淘米等平台合作,提供儿歌、故事、科普、国学、英语等定制化儿童教育娱乐内容,实现内容实时在线更新, -随时随地点播。

同时,KIDOWatch后台连接图灵机器人引擎,可以随时绿色解答孩子的问题,通过语音通讯为孩子提供十万个为什么、四种算术运算、天气等内容的查询。

总之,KIDO手表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帮助孩子解答问题等,是“儿童版知乎”。

家长:用还是不用?但你要知道,为儿童智能手表买单的还是家长。

这样的功能家长们能接受吗?南都网调查结果中,一组不容忽视的数据是:超过40%的家长不愿意给孩子购买儿童手表。

这40%的家长中,34.42%的人认为儿童智能手表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23.38%的人担心影响孩子的健康。

不过,也有家长持“谨慎、宽容”的态度。

一位1985年出生的父亲告诉南都记者:“先让孩子尝试一下,如果上瘾影响学习,就强制禁止孩子使用。

”而他最看重的功能就是“防止儿童走失或被拐卖”。

他还建议,如果手表在解锁或关闭时能够自动报警并发送位置信息就更好了。

一视创始人兼CEO吴斌告诉南都记者,好的电子产品应该符合孩子的使用习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KIDO在选择功能时,抛弃了容易沉迷、对儿童有害的游戏。

对视力危害较大的功能只保留了日程提醒、健康计步、学习辅助、知识问答、儿歌、国学、幼教、英语等功能。

“有的家长因为忙就打开电视让孩子看,结果孩子学到了很多大人的脏话,甚至还模仿灰太狼烤羊来烫伤孩子。

因此,定制电视内容非常关键。

”此外,易视应用也进行了优化,比如KIDO的“上课禁用”、“自动开关机”等功能,保证孩子在学习和休息时间不会沉迷于玩手表。

冼村小学校长郭海英也是一位家长。

他曾经给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买了一块智能手表。

“它可以定位、知道我女儿在哪里,还可以单向联系她。

这些功能是家长们非常需要的。

”于是,郭海英向南都记者表达了购买智能手表的需求。

学校:学生穿着比例不超过5%。

也许比家长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学校和老师的态度。

“据我观察,学生们经常佩戴智能手表来互相炫耀,就像和宠物玩耍一样。

”郭海英认为,从各学校的情况来看,儿童智能手表在校园里仍属于“非主流”。

状态。

南都的调查结果显示,29.52%的家长表示学校不允许孩子佩戴智能手表,只有5.24%的家长表示老师和学校积极向家长宣传智能手表,65.24%的家长表示学校不予理睬。

广州越秀区天秀小学校长赵斌告诉南都记者,学校里学生佩戴智能手表的比例不超过5%,学校不会禁止,但也不提倡。

赵斌说,最重要的是担心孩子沉迷于玩手表。

“家长应该和学校有同样的担忧。

”因此,佩戴智能手表的学生并不多。

日程提醒、健康计步、学习辅助、知识问答、儿歌、国学、早教、英语等功能的加入,能否让儿童智能手表更具吸引力呢?赵斌认为“不会”。

郭海英表示,即使增加了学习等功能,她也没有购买的欲望。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我不支持孩子购买。

”郭海英认为,一方面,更多的知识学习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同时,人际交往等非知识学习也可以获得。

再者,手表本身的客观条件——屏幕太小、操作不方便,使其功能竞争力相对于平板电脑等其他硬件设施有限,导致学习意义不大。

记者观察发现,产品很热,但终端却很冷。

儿童手表很悲伤。

灌县村小学家长、校长郭海英告诉南都记者,与智能硬件相比,各种提高学习效率的教育APP更受学生欢迎,比如她的女儿和学生经常使用英语学习软件练习口语和快算盒练习口算,这已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种趋势。

从家长和学校的角度来看,他们不会阻止孩子使用此类产品,但会适当提醒他们注意使用时长,保护视力。

随着智能硬件的兴起,儿童智能手表也层出不穷。

但到了消费终端,一一却遭遇了销售失败。

看似竞争风起云涌、激烈,但实际上市场反应却冷淡。

校园市场如此之大,没有人愿意去竞争。

如果能抓到父母,钱财就无限了。

但恰恰是家长们认为,除了“定位”等基本功能外,儿童智能手表缺乏更多能够捕捉痛点的功能,而更大的买方市场——学校“不提倡、不禁止”的暧昧态度进一步加剧。

降低了家长的购买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