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出现阶段性降温。
以初创公司为主的智能硬件行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不过,和很多企业一样,智能硬件行业的参与者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专注于产品的微呈现,另一类则更擅长整合和打通产业链资源。
第一类参与者更容易受到资本动态的影响。
第二类参与者更加独立,通常拥有充足的人员和资金储备、优秀的技术支持、丰富的产业链资源。
这些企业更注重长期效益和整体规模,因此其战略布局比专注于产品的中小企业更能宏观地反映行业趋势。
我们可以称他们为智能硬件领域的巨头。
艾瑞和京东联合发布的《中国智能硬件产业系列研究报告》中,专门研究了核心玩家的策略。
我们可以从中解读什么信息? 虽然利用平台拓展布局的互联网企业属于最大阵营,但BAT、京东、小米等互联网巨头的布局也各有侧重。
艾瑞报告从孵化、渠道等方面对国内智能硬件领域几大主要厂商进行了评估。
有业内人士将云服务比作智能硬件的灵魂。
腾讯和京东也应该包含在这一优势之中。
同年5月,腾讯云宣布开放硬件,旨在为开发者简化后端部署;同年6月,京东推出智能云平台,帮助硬件团队快速精准连接消费者与智能场景。
对于智能硬件来说,软件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服务。
目前,智能硬件产品较为分散,中小型厂商通常独立运作。
一款产品仅配备一个应用程序是很常见的。
这种用户体验是非常不好的。
这时,大玩家的平台优势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微信应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微信基本上可以作为必备的社交软件使用,因此不需要额外安装。
对于智能硬件开发者来说,独立开发应用程序不仅更加困难,而且获得公众认可的成本也更高。
因此,拥有6亿用户的微信能够吸引大量硬件厂商入驻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互联网企业不变的核心,技术将不断延伸到智能硬件的布局。
京东的JD+生态系统、百度的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等都在智能硬件的部署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从特定场景出发的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不同。
传统企业扎根于行业,智能化通常从自己擅长的场景开始,比如海尔的U+智慧生活操作系统、万科的智慧样板间。
此类产品依托于用户熟悉的应用场景,实用性强,因此能够实现较高的用户粘性。
报告显示,目前家居产品是所有智能硬件品类中最受用户依赖的产品。
由此可见,传统企业向智能化转型拥有独创且优质的切入点。
整体来看,智能硬件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看热闹的人多,真正参与的人少。
大玩家的布局树立了行业信心,引领了行业发展。
但归根结底,产品才是智能硬件产业的最终支撑。
如果没有好的产品,平台就只是一个空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谁能开发出真正重量级的产品,谁就有机会成为笑到最后的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