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移动宣布即将推出流量分级定价。据悉,中国移动将从今年9月起在北京、吉林、福建、安徽等7个省市试点这种计费模式。流量计费阶梯将设置为5个等级。用户使用的流量越多,单价就会越便宜。观点讨论。综观各种流量政策,笔者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定价模型有以下看法:资费更简单明了,其实有利于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中国移动提供的资费则不明确够了,还有克制。一部分消费市场的可能性。在信息经济学中,有一个基于阿克洛夫模型的理论——“逆向选择”理论。通过“逆向选择”理论可以得出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市场崩溃的结论。例如,在二手车交易市场,卖家对汽车的质量、现状、事故历史等信息一清二楚;而对于买家来说,除了汽车的形状、新旧程度等信息外,他们无法像卖家那样获得更多的信息。有关汽车质量的更多详细信息;这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于卖家比买家掌握更多关于商品质量的信息,买家无法识别商品质量,只愿意按照商品的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这使得价格高优质商品被低估退出市场交易,导致只有劣质商品交易,导致交易停止,市场崩盘。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通过“逆向选择”理论可以看出,当流量资费标准不够明确时,如果客户的刚性需求较小,市场就会因为“逆向选择”而崩溃。但是,由于客户上网的刚性需求,客户没有太多的投票权,只能被迫接受。所以,这个市场还是存在的。当然,这些被淘汰的潜在市场不一定完全被流量滥用,还可能包括部分客户的灵活需求(比如非固定环境下的娱乐视频需求)。当然,由于信息不完全透明而淘汰这一潜在市场,可能是运营商认为基于当前网络能力的最合理设计。这种设计对于杜绝网络滥用、保证网络有序合理发展是合理的。较早开展流量运营的英国运营商O2,曾出手限制网络滥用,限制无限量套餐。O2曾经宣布只有大约0.1%的客户是“滥用带宽”的客户,但这些客户使用了大约36%的带宽。这个数据可以部分支持这样的观点,即目前网络负荷虽然重,但都是由少数“高消费”客户造成的,如果没有合理的资费引导,整体客户消费可能会蒙受损失。流量收费的调整,一方面可以将原本不合理的用户期望和服务标准尽可能拉回到合理的空间——尽管存在损害部分“高消费”利益而造成客户流失的风险顾客。从中国移动目前的市场地位来看,做出相对稳定的资费设计选择更为合理。在国际上,不乏在流量管理上非常积极进取的运营商。2013年3月,T-Mobile推出了一项名为“SimpleChoice”的新数据计划,这是一种无合同无限语音和文本计划。该套餐彻底突破了当时盛行的移动宽带业务营销方式。它不再以高额手机补贴吸引用户签订长期合同,只收取数据流量服务费用,并免费提供无限量的语音和短信服务。但需要看到的是,这些出台激进政策的运营商基本不是主导运营商,而是期望通过获得客户满意度来换取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的“挑战者”或“电信规则破坏者”。从T-Mobile的股市表现来看,投资者也通过股价表达了对这一激进举动的信心不足。作为国有上市公司,也是最大的龙头运营商。中国移动在业绩考核上承受着资本市场和国资委的双重压力。因此,相对保守的关税政策设计有其客观原因。除了资费,中国移动还需要特别注意与客户沟通的方式。事实上,有时候“可控消费”对消费者来说比“绝对低关税”更重要。对称可以快速实现规模增长。最初,在信息完全被运营商控制,客户基本不了解信息的情况下,运营商只能从单一客户中获利,但由于缺乏客户信息,业务发展困难,市场增长缓慢;相反,在运营商逐渐提高产品服务透明度后,客户信任度会增加,他们使用的服务也会快速发展。可见,通过消除信息不对称,运营商不仅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还可以为自己创造有价值的市场。但在现实中,一些经营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将促进信息透明作为一种义务,而不是创造健康市场的条件。具体在流量运营方面,信息通信客户需要的信息包括上下行带宽、上下行总流量等实时信息(按日、周、月计算计算);交换了什么样的服务标准;运营商为客户提供的详细账单分析功能,可以帮助客户了解产品特性与消费特征的一致性;移动运营商为客户提供消费状态和实时账户状态通知等服务。提供此类服务,或许可以更好地帮助运营商和客户促进“提速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