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互联网企业争夺智能硬件, 300亿蛋糕如何分?

时间:2024-05-22 15:01:47 科技赋能

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扎堆打造硬件。

乐视不仅造电视、手机,还造汽车,还与酷派合作造互联网手机。

这些互联网公司想做的不再是智能可穿戴设备那么简单。

近日,京东发布报告称,去年中国智能产品市场销售额近10亿元,每年都会有1亿元的“蛋糕”。

截至目前,BAT(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三大巨头均已进军智能硬件行业。

阿里巴巴整合集团三大业务部门:天猫电子城、阿里智能云、淘宝众筹,成立智慧生活事业部;腾讯推出TOS+开放平台,以微信为连接器,旨在为创业者建立一个接入平台。

百度推出创新智能硬件“BaiduInside”计划,包括BaiduInside平台、百度未来商店、健康监测领域的dulife平台等;而京东有硬件孵化计划JD+,小米的智能硬件生态链也在加速扩张。

医疗、教育等刚性需求是智能硬件产品的首要切入点。

BAT的加入,让整个智能硬件市场的竞争陷入了红海。

除互联网企业外,传统硬件制造企业华为、TCL、美的等也相继推出智能硬件产品。

一时间,智能硬件成为互联网巨头、传统企业、新兴企业的必争之地。

目前,智能硬件的主要涌入包括:一是华为、TCL等硬件厂商;二是渠道商,如京东、众筹等;第三,百度、阿里云等互联网公司,第四,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创业者。

“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潮人正在利用智能硬件抢占服务入口,他们从硬件入手,核心是对用户数据的争夺。

”北极光创投投资总监张鹏指出。

互联网生态圈中炙手可热的“智能硬件”,是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的产品。

其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医疗健康、车联网四大类。

对于这个市场,除了大佬之外,互联网创业者也趋之若鹜。

2017年7月,前互联网天使投资人杜雪泉找到于睿,创立松鼠互联网科技。

他们组建了开发团队,专门针对老年人市场开发智能硬件产品。

于睿是前三星亚太区高管,曹震是摩托罗拉Android系统开发的最初主力。

成立不久,松鼠互联网获得蓝驰创投数千万元A轮投资。

杜学谦将生产工厂设在硬件之都深圳,北京总部负责软件产品的开发。

如今,像松鼠互联网这样的智能硬件公司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创始团队普遍由来自互联网和传统硬件公司的高管组成。

虽然他们生产硬件产品,但他们将自己定义为“互联网服务公司”。

“2020年是中国智能硬件元年,今年是爆发年。

”住在北京知春路的一栋写字楼里,杜学泉的办公室显得有些小。

他刚刚参观了一家制作广场舞视频的公司,他认为这家公司是老年人市场的潜在合作伙伴。

那年夏天,当杜学谦找到于睿和曹震时,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想法: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开发适合家长的智能产品,改变目前市场上运营的现状。

老年人智能设备系统复杂,“智能”但无用。

这里的痛点是与异地父母保持情感联系。

“你的父母远在两地,他们想看看孙子的照片。

”杜学泉表示,“这种需求的背后是一个更大的延伸市场,即老年市场,在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都有突破。

“这项业务的理论背景是:中国正在迅速进入超老龄社会,到2020年,我国累计老年人口将达到1.69亿,其中空巢老人8300万。

孤独感影响身体,影响身体健康。

” “健康是最大的问题。

”杜学谦说,孩子们会通过APP给父母发送照片,可以远程控制,也可以随时看到父母的各种身体信息。

硬件产品几乎零利润的商业模式意味着这些智能硬件公司必须从服务中赚钱,因此松鼠相框第二代产品将与血压计、血糖仪等医疗设备相结合,提供健康服务。

即松鼠相框会自动采集并记录相关健康数据,并传输至远程医疗咨询机构。

一家远程医疗咨询机构目前是松鼠互联网的合作伙伴,这意味着老年人可以使用相框进行远程医疗咨询。

“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老年人手机,内置各种老年人服务的应用程序,比如京剧、广场舞等。

”杜雪泉说道。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多种类似松鼠相框的智能硬件产品。

例如,腾讯发布了首款车联网硬件产品“珞巴盒子”;阿里巴巴推出智能路由器——天猫魔盒;百度是第一个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BAT。

硬件方面,我们之前推出了dulife、“小度”系列,还推出了“北京健康云”。

这些智能硬件产品通过硬件和用户数据构建新的生态链,其商业模式通过挖掘用户数据提供智能服务。

数据与硬件 然而,与拥有海量用户、大数据、云计算能力等优势的互联网巨头相比,中小创业者面临的问题是用户数量和内容生态的短缺。

那些大佬的玩法似乎更加清晰:通过智能硬件数据中心、连接器或者核心内容分发中转站来控制整个智能硬件产业链的内容或信息服务。

“智能硬件之所以被称为智能,关键在于它能够实现产品之间的对话。

”张鹏认为,整个智能硬件市场仍然需要爆款产品的出现,就像引爆整个市场的苹果手机一样。

移动互联网市场也是如此。

“显然,建立生态系统是基础。

为此,各大厂商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

比如小米的智能硬件发展模式就是从供应链到渠道再到云服务的路径。

在获得大量用户后,粉丝方面,小米开始逐步培育自己的个性化服务,比如米聊、免费WiFi、小米手环等,都是小米的闭环生态圈,反观以电商起家的京东。

京东众筹平台目前是众多智能硬件初创企业的服务商,“京东众筹平台与‘京东+计划’合作,通过创客社区、制造商、合作伙伴等方式打造京东智能硬件开放。

内容服务商、渠道商等生态,这意味着京东不仅是一个融资平台,更是一个孵化平台。

数据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例如,松鼠相框目前已入驻QQ IoT平台,其未来计划是捆绑更多医疗硬件产品,目的是获取更多数据。

然而,获取数据只是第一步。

互联网公司在构建硬件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杜学泉坦言,做硬件产品的周期、链条比做软件产品更长。

,而硬件是一项非常依赖经验的技术工作。

任何尝试和错误都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只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少走弯路。

供应链等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

在深圳设立一个办事处,而不是只派几个人去那里。

一般来说,互联网企业做硬件最现实的方式就是找传统制造企业合作。

例如,百度和°联合开发了一款产品。

儿童防丢智能鞋——防丢功能更明确。

连接手机APP,随时定位孩子所在位置。

但问题会接二连三地出现。

互联网企业和制造业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

如果双方采取合资成立公司的方式,整合运营后的效率还有待观察。

杜学谦认为,互联网企业想做硬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习惯于思考平台和流量,但硬件产品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首先是产品定位。

因为相比互联网,硬件产品的试错成本要高很多。

如果只想通过快速迭代、反复试错来解决问题,时间成本和运营成本会非常高,用户信任也会受到破坏。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以深圳为代表,这里的制造企业大多依赖海外品牌的ODM订单生存。

此前,深圳的智能硬件创业者已然历经风浪,产品生产逐渐成熟。

手表和手镯等产品已经有多种解决方案可供制造商生产。

但问题是,目前大部分智能硬件产品仍然基于传统的硬件制造模式继续在深圳发展。

“方案提供商+代工厂”是典型的深圳模式,但问题在于产品本身同质化严重。

“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涌入智能硬件领域,北京和深圳已成为中国智能硬件创业的两个中心。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智能硬件公司必须拥有懂硬件的专家,同时还要懂软件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如今,越来越多的北京智能硬件创业者选择在深圳建立自己的硬件团队或分支机构,以更好地控制硬件生产流程,增强硬件研发能力。

大数据和互联网云应用问题。

”张鹏指出。

显然,互联网时代的研发不再只是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的问题,而是粉丝经济下新生态链的整体设计。

这不仅仅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更是对整个生态的影响。

这样的场景在深圳制造圈里很常见,比如在和智能硬件企业家交流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谈到产品和细节。

他会拿着一副眼镜,告诉你这些材料最后是如何粘合在一起的,或者说是如何通过手环实现社交互动。

在北京,人们正在谈论资本和商业模式的设计。

这是两种不同的创业文化,而智能硬件无疑是这两种文化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