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后Fitbit时代,中国可穿戴企业上市梦何时实现?

时间:2024-05-22 19:21:26 科技赋能

Fitbit近日登陆美国纽交所,上市当天股价暴涨50.2%。

作为第一家上市的可穿戴设备公司,Fitbit 赢得了广泛关注; 《福布斯》杂志甚至称其为今年最受期待的IPO之一。

Fitbit 于 2006 年在旧金山成立,是少数较早进入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公司之一。

彼时,可穿戴市场几乎一片空白。

两年后,Fitbit 发布了他们的第一款可穿戴设备:一款夹形健康追踪设备,旨在记录用户锻炼和睡眠数据。

八年后的今天,Fitbit 一步步成长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领导者,占据了 34% 的市场份额,估值达 30 亿美元。

Fitbit的成功为目前混乱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那么目前可穿戴市场的现状如何呢?产品和技术的局限性是什么?后Fitbit时代,中国可穿戴企业何时能实现IPO?   可穿戴市场现状 Fitbit从无到有的八年耕耘更像是可穿戴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可穿戴市场已不再属于几年前的单一功能健康追踪器。

在资本和媒体关注的推动下,智能可穿戴技术在不同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除了以Fitbit为代表的智能手环产品外,苹果、三星、华为等传统硬件公司,耐克等体育娱乐公司,以及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效仿。

产品品类包罗万象,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机等,眼镜、智能服装等在极短的时间内占领了整个市场,百家争鸣可穿戴应用。

据悉,仅在中国市场,智能穿戴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22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6000万元,预计2018年将达到1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市场的野蛮增长在带来众多、复杂的可穿戴设备的同时,也让很多从业者很难看清行业的本质。

传统的展览形式在当今快速高效的信息时代显得更加费时费力。

网络展览作为一种新兴的展览形式,打破了传统展览在场地和成本上的限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

据了解,在2020年9月15日至16日举办的“OFweek中国可穿戴线上展(夏季)”上,专业VR头戴式眼镜EMAX、国内领先的智能手表厂商全家互动、国内语音巨头云智声、存储芯片巨头Cypress、顶级工业设计公司Rococo都将在线展示他们的最新技术、产品或解决方案。

产品和技术的局限性 迄今为止,不断发展的可穿戴行业还没有产生出被广泛认可的杀手级产品:功能仍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用户体验不尽如人意,用户需求探索方向不明确,导致产品定义有时我们盲目地追求大而全面的功能。

如何利用最新技术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我们知道,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基本采用MCU或AP作为主控,通过各种传感器测量相关指标,并利用蓝牙或NFC等技术进行无线通信。

虽然这些技术单独来看都比较成熟,但将它们组合起来满足可穿戴设备的需求,远不是“搭积木”那么简单。

此外,电池续航问题也让可穿戴设备受到了不少批评。

对于小屏幕或无屏幕的智能手环来说,这个问题可能不存在,但配备液晶屏、CPU和GPU的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仍然延续了智能手机的尴尬,无法逃脱一天充电一次的命运。

虽然无线充电、柔性电池、快充等电池相关技术在不断发展,但这需要时间。

面对消费者对低功耗和多样化实时娱乐功能日益强烈的需求,现有的电池技术瞬间变得脆弱。

可见,除了在电池技术上寻求突破之外,如何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实现更低的功耗将成为可穿戴设备厂商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可穿戴何时实现IPO?市场的火热吸引了更多厂商加入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竞争。

中国可穿戴企业如何立于不败之地?从Fitbit的成功IPO可以看出,与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相比,Fitbit的智能手环功能更简单、更集中、更有针对性。

与苹果的Apple Watch、谷歌的谷歌眼镜在功能和应用上都很全面不同,Fitbit、Jawbone等可穿戴设备行业的新兴品牌却恰恰相反,它们之所以脱颖而出,只是因为它们在智能穿戴领域的出色表现。

健康监测。

对于他们来说,功能虽少但精致。

即使他们只专注于健康监测,他们也可以继续创新。

这就是从苹果和谷歌手中抢夺食物的资本,而这正是很多国内企业所缺乏的。

从最初的心率记录,到如今的血糖、血压、睡眠监测,Fitbit 确实做到了极致。

从研发投入和营销角度来看,“强化一个洞”可以创造更大的利润,失败的可能性也更低。

以上是对当前可穿戴市场的总结。

从长远来看,随着物联网技术、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不断发展,可穿戴市场必将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9月15-16日举办的“OFweek中国可穿戴线上展(夏季)”四大展区,即核心技术与硬件产业链展区、软件与服务展区、最新成果与热点展区及渠道展区将汇聚全产业链不同领域更热、更新、更具创意的产品,将有效帮助可穿戴从业者审时度势,更好地了解整个可穿戴产业链,寻求产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