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企业家被“掏空”,智能硬件虚假普及后会发生什么?

时间:2024-05-22 19:18:20 科技赋能

深圳湾创业广场是深圳市科技创新中心。

这里有很多孵化器,里面举办很多??创客活动,包括智能硬件设备的路演。

近日,另一场“智能硬件产品展示会”在其中孵化器举办。

展会上,来自深圳及周边城市的数十家硬件初创公司展示了他们的产品。

创业者将自己的产品放到孵化器平台上,紧张地等待参观者的评价;人们聚集在展位前观看这些产品。

突然,有客人说道:“我看你们的产品怎么都一个样?”企业家们的表情中明显流露着尴尬。

随着年初政府大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智能硬件技术也迎来了发展高峰期。

此后,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开始布局智能硬件领域,通过自主开发或与其他厂商合作推出自己的产品。

其中,小米以手环、路由器等一系列智能硬件构建了“硬件生态圈”。

资本也开始青睐这一新兴领域。

京东在2017年发布《中国智能硬件趋势分析报告》指出,2019年,智能硬件行业融资金额达到47亿元。

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今年智能硬件行业迎来了春天。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中国市场智能硬件年零售量达1万台,占全球份额32%。

京东发布的《年上半年京东智能硬件行业报告》指出,今年1-5月,京东平台智能产品销量同比增长%,用户数增长%。

市场分析机构Gartner预测,到今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5亿台。

随着需求的快速增长,大量的硬件孵化器也开始诞生。

统计显示,到2020年,创业之都深圳的硬件孵化机构数量将达到2万家左右,知名投资机构旗下的孵化器也已落户深圳50多家。

增长停滞、市场消化不良 看起来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上升势头在年底开始停滞。

在美国市场,被誉为“可穿戴设备鼻祖”的Jawbone今年开始走下坡路。

2019年2月,Jawbone融资1.65亿美元,但估值仅为15亿美元,较上一轮融资时估值折让50%。

随后的 6 月,有传言称 Jawbone 已开始出售其产品业务并停产部分产品。

国内初创企业也遭遇了同样的处境。

数据显示,2017年智能硬件行业出现的融资中,B轮及以上融资仅有14笔。

所占比例仅为13.2%。

在创业之都深圳,硬件创业者可以受益于完整的供应链和良好的落地条件。

但即便如此,随着企业家涌入市场,市场开始消化不良。

一位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粗略估计,从今年开始,深圳约80%的智能硬件初创企业将“被枪杀在沙滩上”。

“对于智能硬件行业来说,今年可以说是寒冬的到来。

“对于还活着的智能硬件企业来说,日子也不容易。

茶溪是深圳一家可穿戴智能相机品牌的公关总监。

她说,在与其他企业洽谈业务合作时,对方曾经是能够接受资源互换,但现在大部分合作伙伴都要求直接现金“哪怕少一点,他们都希望看到现金。

”查西这样形容道,在寒冬的影响下,很多企业都已经这么做了。

迫于变现的压力,他们不再愿意听创业者的故事,而是希望获得实际回报,尽管有人发出了悲观的声音,但据盈趣科技策划总监张宗勉表示,智能的发展停滞不前。

硬件更像是经济不景气带来的衍生品,“传统上,硬件制造工厂往往会接受大公司的订单,因为这些公司的订单量很大,能够带来相对丰厚的利润。

”张宗勉告诉界面新闻,“但随着小米等互联网厂商的出现,改变了这些工厂的接单模式。

”通过低廉的价格和强大的营销,像小米这样的新兴品牌在硬件市场异军突起。

他们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订单,让代工厂开始以开放的心态提高对此类品牌的接受度。

许多制造商选择与初创公司建立联系,希望与他们一起成长。

张宗勉认为,这对于代工厂和硬件初创公司来说应该是双赢的局面。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可以获得大工厂提供的良好工艺和质量控制,从而可以生产出在外观、材料和用户体验方面有一定保证的产品,从而提升品牌声誉。

而对于代工厂来说,在智能硬件创业浪潮下,如果他们选择的品牌能够发展壮大,他们也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这种心态的推动下,智能硬件的上下游供应链模式开始慢慢发生变化。

但好景不长,这种新格局从今年开始逐渐消亡。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这种模式开始失效。

”张宗勉说道。

一些品牌开始做大后,小品牌的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很难通过营销手段做大。

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珠三角、长三角的铸造厂出现了收支失衡,甚至大规模破产的情况。

于是,他们不得不重新关注利润,更加关注硬件品牌背后的资本关系或者投资能力。

此外,当智能硬件公司融资受阻时,代工厂也开始将这些公司拒之门外。

“这两年,我们还欢迎深圳中小五金企业的订单;但从今年开始,我们就不再接他们的订单了,因为我们实在赚不到钱。

”一位来自珠三角制造铸造厂的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旧模式,代工厂更愿意接受大品牌的订单。

”张宗勉说,“对于小品牌来说,工厂已经不愿意为他们做定制了。

产品线,所以他们慢慢无法生存。

”尽管如此,张宗勉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智能硬件行业进入寒冬:“总体来说,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在20%左右。

全球仍在稳步上升,但进入门槛变高,技术不合格的企业被淘汰。

“由于产品同质化和技术短板,难以突破技术瓶颈,这也是硬件初创企业面临经济形势不确定、受挫的直接原因。

”一位投资经理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硬件本身一直在高速发展和更新。

没有太大进步的产品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总体而言,部分市场较为火爆。

部分市场遇冷,这是必然趋势。

“投资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机器人、VR设备等智能硬件仍然方兴未??艾。

一般来说,智能硬件远远不仅仅是可穿戴设备。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 VR设备、机器人、智能电动汽车等新事物开始出现,但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涉足这些产品的制造在技术上是困难的。

8月13日在深圳,小米联合创始人黄江吉提到了实现人工智能的三大条件:产品、机器学习、大数据,他提到目前小米云每天要收集TB级的数据。

庞大的数据基础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人工智能,但是像小米这样的初创公司几乎不可能收集到如此大量的数据,这也意味着他们很难真正进入这个领域。

紫牛基金投资经理尚静以VR设备为例,向界面新闻记者讲述了智能硬件领域初创公司的技术难点。

她认为,初创公司在VR耳机领域基本没有机会。

“目前,对于暴风魔镜等几家知名头显厂商来说,一方面是在宣传自己产品的软功能;另一方面是在内容方面进行投入,推广自己的内容平台,目的就是利用以自己的硬件为入口,构建内容生态系统,这是支撑其硬件平台的软实力,但这些内容和平台生态系统的建设不是初创公司能做到的。

”但在硬件孵化器中。

深圳大小企业都还在推出自己的机器人或者VR头盔产品,以机器人为例,“很多产品除了发出声音之外没有任何用途。

” “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机器人其实只是一个外壳,有语音识别方案,没有其他功能。

”一位硬件企业家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像这样的智能硬件纯粹是针对智能手机的。

而且很聪明。

可穿戴设备发展了一段时间,也面临着技术瓶颈。

在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

“现在市面上很多智能手环其实只具备计步、心率的功能,但如果这些数据收集不充分的话,作用不大。

”茶溪认为,大多数智能手环、手表产品由于技术原因,用处不大。

缺点本质上是虚假需求。

去年,美国科技网站 Business Insider 进行了一项市场调查,发现 51% 的受访者认为可穿戴设备“没有任何使用的必要”。

原因可能是智能手环的大部分功能已经可以在智能手机上实现,那么消费者为什么还要花钱购买智能手环呢? “现在,消费者更加挑剔。

”茶溪表示,“手环等产品如果不能实现技术突破,至少从今年开始,就很难持续下去。

”不过,在茶溪看来,未来,智能相机、智能电视等功能更齐全的产品仍然有生存空间。

也就是说,寒冬对这类产品的影响比较浅。

与腕带相比,相机、电视等产品能为用户带来更多实用功能。

或许这就是它们能够被维持的根本原因。

在这种困境下,一些企业家开始积极寻求变革。

他们希望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尽可能给产品带来新的元素,从而打破原地踏步的恶性循环。

例如,一些企业开始在手环中加入包括体感功能在内的新功能,使其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对于不相信寒冬的张宗勉来说,加强社交网络营销也是现阶段的一个突破。

“智能产品的受众还比较少,想要用户花钱,企业还是需要做好营销。

”但更多从业者仍持悲观态度。

多位智能硬件公司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他们感觉行业的瓶颈期不会很快过去。

“现在,硬件公司只能等待,”查西说。

等到经济环境好转,或者新技术全面实施。

对于很多智能硬件初创公司来说,他们的命运其实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