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解析VR-AR行业!下一代互联网?

时间:2024-05-22 19:18:11 科技赋能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和腾讯创始人马化腾都曾表示VR/AR是下一个计算平台。

但如果你不是信息行业的专家,很难理解下一代计算平台这个词。

为了更好地让广大网友了解VR/AR,我宁愿把它比作下一代互联网。

如果把VR/AR比作互联网时代,那就和之前的互联网时代完全不同了。

第一代互联网(PC互联网)是信息采集时代,也是门户时代,可以理解为信息互联网。

谁先聚集大量信息,或者说网友,谁就会成为当时的霸主。

代表有微软、谷歌、雅虎、新浪、QQ、百度、淘宝等。

网民通过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完成信息查询和搜索、上传和接收信息、完成网络游戏和社交互动、完成网上电子商务。

第二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位置+信息+服务的时代。

让用户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快速交互地获取端到端信息。

由于手机是个人终端,它连接着人和信息、位置和服务。

谁控制了手机信息使用频率和定位服务,谁就是霸主。

代表包括Google、Facebook、Twitter、微信、微博、滴滴、Airbnb、淘宝、京东等。

今天,我们将有幸见证和体验第三代互联网——VR/AR时代的到来。

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新的术语,叫做“体验式人机交互时代”或者“可穿戴物联网时代”。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互联网原有的形态。

人与计算机的关系将从原来单一的人从机器获取信息转变为人机交互、人机交互的时代。

通过可穿戴设备,我们的感官功能将大大增强。

可以说,人类第一次真正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为所欲为”的世界。

这个“随心所欲”的世界是由新硬件和新内容驱动的。

什么是新硬件、新内容?在PC时代,我们的硬件是台式电脑。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硬件是手机,内容是指文字、图片和视频。

这次改变唯一的区别是,原本适配PC的内容被适配到了手机上。

但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过程,因为内容的体验形式完全不同。

种类。

VR/AR时代,所有原有的内容都无法使用,必须重新生成适合用眼镜硬件观看的新的VR/AR内容,内容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二维到三维,从平面到三维。

这就是上面提到的新硬件和新内容。

因为这个“新”的变化,互联网的格局可能会被重新定义。

原本依靠内容为优势的互联网公司可能会失去内容优势。

这或许是VR内容公司未来的机遇。

目前,各内容公司都在探索未来VR内容的最佳呈现形式。

可以说,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努力探索VR、AR的应用场景。

在这个场景下,未来两年的主要目的是首先为B端商家创造价值,即在B端客户与其用户之间构建一种新颖的视觉信息呈现形式。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沉浸感和沉浸感可以提高信息的可视化效果,让信息更加直观。

这不仅可以提高传输效率,增强用户的感官体验,而且具有创新价值。

在商业模式探索方面,前期为B端商家提升信息呈现效果,提升品牌和服务的宣传价值,提升客户的产品和服务体验,从而快速促进品牌传播和销售转化,并快速、有效地建立有效的品牌认知度,在产品和服务与用户之间建立端到端的联系。

正如中国有句耐人寻味的古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帮助客户成功本身就是我们的成功。

但VR/AR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曾表示,他预测VR进入寻常百姓家需要10-15年。

要实现这一步,首先要依靠硬件的改进、网络速度的提升等。

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趋势,那就是未来5G时代到来时,VR/AR将迎来质变时期,这将为内容市场带来“百家争鸣”的时代。

“内容”为王。

从某种意义上说,VR和AR是为5G而生的。

届时,各种商业模式将一一得到验证。

在此之前,在VR和AR的萌芽阶段,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商业模式。

这里,我们必须确认某种VR/AR内容的集体优势和创意优势。

因为在To C建立大规模盈利之前,VR公司必须能够自己生存下来,然后做好积累。

只有这样,以后才有机会。

任何新兴行业在早期都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这也是一个行业投资的最佳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最危险的时期。

所有的企业都在竞争、战斗,而且战斗的程度一定非常激烈,即使能够生存下来,生存起来也会比较困难。

但总会有一批优秀的企业逐渐确立自己的行业地位,逐渐凸显自己的品牌和价值。

目前,除了游戏、色情之外,VR/AR在走向C的道路上还缺乏可验证的模式。

VR+文旅、VR+教育的To B模式已经在被验证。

说起现在的To B模式,放眼望去,为了保证公司的现金流和血液,相对来说,“做项目”更加激烈,看上去“更重”。

那么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轻资产”互联网模式吗?在此,笔者认为中国的一句古话或许可以解释,那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换句话说,如果说To C是我们的终极梦想,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一个“磨刀霍霍”的过程。

通过To B的探索,未来可以开发出围绕CRM的大数据模型,为未来的To C提供精准的行业分析和用户行为分析。

也就是说,如果To B在某个领域形成了很好的应用,当硬件、技术、网络速度成熟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用户共同创作内容。

届时,内容将极其丰富且富有创意。

化,到时候To C模式自然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