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5日,百度AI开发者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
会议上展示了多项实施成果。
在本次大会上,百度举办了首届AI设计论坛。
百度设计体验委员会主席、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院长、百度用户体验中心总经理关代松及设计团队分享了百度在AI设计和用户体验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共同交流AI智能美学与创意的最前沿动态。
百度与湖南大学的战略合作在论坛上正式启动,融合了百度在AI交互设计领域的优势和湖南大学先进的科研能力。
双方将共同建设联合创新实验室和博士后基地,在人工智能设计领域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重视合作与探索。
在AI时代的出行体验中,百度需要重构基于智能的全新驾驶系统。
与传统载人驾驶不同,在无人驾驶时代,信息、交互、计算都需要重构,人与车的关系也将因这些变化而重构。
在全新的智能驾驶系统上,伴随着出行场景的互联智能,百度无人驾驶打造了四维一体化的流量体验,通过数据了解用户偏好,用优秀的内容与用户进行交流。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百度无人驾驶体验架构师沉瑞祥。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很荣幸站在这里。
今天对我来说又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这是最好的时代。
即使你不是设计师,也会注重体验,谈体验。
今天跟大家分享《百度智能驾驶-数字时空的流动体验》,主要是百度对未来出行体验的思考,以及我们的一些实践探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本质前提?当我们谈论无人驾驶汽车时,我们到底在经历什么?或者说我们期望为用户构建什么?我们以我自己的真实经历为例,看看每天都发生什么。
生活中的旅行。
大屏幕描绘着我今天出行场景的轨迹;为了避免拥堵,我很早就开车出去,从家里去了游泳池。
大家都知道,北京早高峰非常拥堵;锻炼完后,10点左右我开车去公司;因为下午有演讲,需要1点前到达国家会议中心,但停车比较麻烦,所以选择了打车。
从这个真实场景出发,我们不难发现,驾驶或者汽车这样的工具所贡献的就是能够在真实场景之间进行切换。
当我们把汽车这个最重要的出行工具抽象化或者无形化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连接”的本质,它连接着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场景点,连接着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数字时空!而这种连接的价值又如何在我们的产品中承载和落地呢?或者说要实现这种“连接”需要什么?答案是新的虚拟系统!因此,当我们谈论未来AI时代的出行体验时,我们的核心是重构基于智能的全新驾驶系统。
这是信息、交互、计算系统集成的新一代自动计算单元。
当然我仍然使用驾驶,但请注意,它的主体不再是人。
从系统构成上来说,我们和生活中已经存在的系统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最关键的核心是我们对经验的思考和尝试。
接下来我将从信息、交互、计算三个方面入手。
来说说我们设计重构的智能驾驶体验。
第一,信息的人性化设计。
这里展示的是一辆顶级跑车,兰博基尼的内部空间。
不得不承认,即使我不懂车,但当我看到这样的设计时,我也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坐进去,近距离体验驾驶。
系统的设计和刺激的驾驶操作都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也能跑一圈五环,那感觉应该很棒。
因此,在载人驾驶场景下,现有汽车系统的信息框架大多是围绕驾驶行为构建的,比如音乐等多媒体功能,或者各种辅助驾驶应用,比如碰撞预警、并道辅助等。
在未来的无人驾驶中驾驶场景下,智能驾驶系统的信息架构将更加注重构建安全舒适的乘坐体验。
在这种设计目标的改变下,系统的信息构成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因此,我们从用户骑行行为出发,基于长期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智能驾驶系统的信息架构模型,其中包括用户需求可知、可控、可预测三个层面。
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了完整的系统信息。
建筑学。
这是我们系统中一些信息内容的设计实践的演示。
目的是满足乘客对智能驾驶系统可预测性的需求;我们通过自动驾驶汽车驾驶预测和驾驶决策的设计表达,建立人与智能汽车之间的信任感。
在我们的智能驾驶系统中,类似的信息设计还有很多。
这些实践背后的支撑,得益于我们对信息人性化设计的探索。
那么,当我们有了明确的内容和功能后,系统如何在信息和人之间建立渠道和联系呢?第二部分,我们来谈谈系统交互设计中通道的可感知设计和媒体的空间设计。
我们还是从人的角度出发。
大屏幕上展示着我们自己的互动系统。
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主动或被动地感知来自外界的输入信息。
通过大脑思考和学习,我们输出语言(信息)和声音(媒体),进而表达认知和思想。
因此,我们尝试从这种自然的交互关系出发,探索诱导用户“五感”感知的人车交互系统。
在系统的输入端,我们建立了触摸和语音的交互通道。
在输出方面,我们尽量满足除“味觉”之外的所有感官通道的交互体验。
得益于AR、语音、环境交互、智慧屏显示等核心技术的支持,这种可感知的交互通道设计才能成为现实。
同时,随着通道的建立,承载信息交互的媒介也从过去单一的机械控制,演变为分散设备的空间设计。
这里还选取了一些智能驾驶系统和各种信息内容的设计应用,结合交互感知性和空间设计,表达更加“立体”的交互体验。
当系统具备了完整的信息组件,同时又与人建立了交互接触点时,如何驱动这个系统的循环运行呢?计算为我们提供了这种驱动力。
当然,我不想在这里谈论技术。
如果在座的大家也对科技感兴趣,不妨关注我们的智能驾驶论坛;在这里我想继续深入体验,探索AI革命性的计算技术。
体验的可能性。
我想先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我要表达的计算。
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题海战术的知识训练。
你需要做上千道试题,从积累经验,到思考和模仿,最后将理解转化为自学能力。
在AI时代,我们正在将这个过程从训练人类迁移到训练对象,并结合新的计算能力。
因此,新AI时代,算力创新的本质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计算。
随着我们的系统不断与人交互,大量新的“生命数据”诞生,可感知的形态设计随着生命数据带来的智能变化,不断创造出精神的、动态的图像。
情感体验。
例如,在我们的车载语音交互中,系统会根据用户的体验不断学习。
该设计还利用这种计算技术的能力,通过形式化的界面呈现情感氛围,进而改善人与车之间的体验关系。
通过计算驱动力的赋能和交互与信息的闭环,重构人与车的新型关系。
从我们刚才分享的内容中不难发现,基于新的智能驾驶系统,加上出行场景的连接价值,我们打造了四维一体化的流体验。
但我们相信,这一切只是体验革命的开始。
在AI的未来,各种场景系统的连接和交织将共同构成AI时代的智能系统集群。
智能驾驶体验将再次超越我们现有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