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引领可穿戴市场,Apple Watch需要改变人机交互习惯

时间:2024-05-22 16:00:38 科技赋能

记得,《冬吴相对论》中的话题之一讨论了“创新厌食症”,这意味着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公司会产生“高原反应” 。

当苹果从一款受宠的科技产品变成一款大众化的大众产品时,大家对其创新的期待必然会“膨胀”。

一旦达不到公众的心理预期,各种非议和非议就会随之而来。

目前的Apple Watch似乎正在经历这样的市场尴尬。

先是被质疑续航不足5小时,后又因为12万的天价被骂苹果是婊子。

随后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称,69%的美国人对购买Apple Watch不感兴趣。

各种舆论似乎都在印证一个悖论,我们希望事情会变得更好。

越大,失望就越大。

我们期待 Apple Watch 能够像 iPhone 4 开启智能手机时代一样,开启全民可穿戴的新时代。

但其作为时尚奢侈品的小众属性,注定难以引领大众消费狂潮;我们期待Apple Watch能够像苹果一样引领大众消费狂潮。

为了纠正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混乱局面,苹果对于能否去掉无用和玩具概念的标签,恐怕有些茫然。

总之,舆论基调是显而易见的。

Apple Watch 或许会给数字极客们带来几分狂欢,但对于可穿戴市场能否拨云见月似乎并没有太大信心。

自从智能设备诞生以来,人与机器的关系就被定义为: 1、视觉。

用户与机器的交互依赖于“屏幕”。

厂商的硬件升级大部分都是以此为基础,尺寸更大、分辨率更高。

屏幕。

2.可上网。

用户和机器之间的粘性取决于能否“联网”。

机器是信息终端接收器,通过机器终端获取丰富的“扩展内容”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基本的软生态。

过去,我们与机器的关系是由我们的眼睛主导的。

我们所有的体验,比如聊天、发邮件、玩游戏、看视频等,都是通过眼睛切入的,调动触觉、听觉等三维感官。

未来,我们与机器的关系可能是无形的、可感知的、一体化的。

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数字设备的屏幕变小了,我们的眼睛肯定会反抗,因为当我们的眼睛习惯了更大的尺寸和更丰富的内容时,简单甚至看不见的信息交互就会变得难以忍受。

这就是为什么可穿戴设备暂时不会成为主流,因为人与数字设备的关系并没有改变。

有效调整人与机器的沟通方式,培养新的交互习惯成为关键。

信息接收的革命。

Apple Watch 采用 2 英寸 Retina 显示屏。

单屏所能承载的图形内容非常有限。

如果你习惯使用智能设备看书、看视频、甚至查看朋友圈,你会发现 Apple Watch 的阅读体验非常糟糕。

Apple Watch推出后,网易新闻客户端等多家内容提供商立即适配了客户端。

看起来很舒服,但从体验角度来看,却并非如此。

比如,看新闻时,我习惯选择感兴趣的导航,锁定眼睛,然后用手指触摸。

现在我必须多次滑动屏幕才能到达我想看的内容。

即使在内容页面上,显示的信息也相当有限。

为了看得更多,你必须低下头,举起双臂,不断滑行。

这种体验其实和在Symbian系统上浏览PC网站没有什么区别。

这就要求内容提供商简化内容结构,甚至我们的阅读习惯也得做出一些改变。

例如,利用与iPhone的多端信息同步来接收和处理信息,利用Apple Watch作为信息提示的界面,将更多的信息阅读转移到手机上,或者说,简单的一切,简单的习惯。

接收信息的方式。

比如我以前是看全文的,现在只需要一个标题。

除了眼睛接收到的信息外,其价值还体现在听觉、感觉等多感官信息的交互中,比如根据振动的频率、声音的内容来判断信息的大致内容。

苹果在 Apple Watch 演示中提到,当 Apple Watch 检测到你久坐时,它会提示你站起来,它也知道你站起来了。

如果你的手机上有这样的提示信息,需要触摸、点击、阅读、关闭等交互操作,但在Apple Watch上,你只需要弹出提示,通过振动来提示即可。

如果你已经站起来了,机器会利用重力传感器来检测到,并自动关闭提示,相比之下就聪明多了。

控制方式的变化:Apple Watch屏幕变得更小,不仅减少了呈现的内容量,也给触控技术带来了挑战。

为此,苹果开发了Force Touch压力触摸技术,可以让屏幕根据触摸压力的大小来响应交互内容。

但苹果知道这还不够。

大家还是希望Siri的语音控制技术能够带来新的改变,至少引导用户用语音输入、语音控制等语音控制技术来代替部分触摸操作。

事实上,可穿戴设备未来更有可能催化语音控制模式的变革,语音必然成为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

比实现该技术更困难的是,在大家都习惯了传统触摸交互的背景下,一种新的交互方式能否普及的问题。

Apple Watch 固有的小屏幕会让你习惯的触摸控制变得特别不舒服,而语音控制将“普遍适应”接听电话、发送短信、地图导航等应用场景。

这对于大量尝试语音交互的人来说将是一个问题。

对于正在探索的公司来说,这是个好消息。

当然,还有眼动追踪、空中手势、红外投射等更先进的体感控制方式。

就像语音控制面临的问题一样,当务之急是在改变用户控制习惯上取得突破。

我想大家都注意到了网络交互的变化。

Apple Watch 在演示中展示了一些新功能。

例如,Apple Watch 可以通过 DigitalTouch 向其他 Apple Watch 用户发送 Sketch、Tap 和心跳。

这些功能从语言交流的角度来看可能显得简单、有点华而不实,但从所传达的生活理念来看却值得欣赏。

事实证明,互动并不一定要用语言。

一个表情、一个心跳、一个图形、一个震动,也是最好的表达。

你会发现智能手机只是工具载体,而新的可穿戴设备更像是有意识的机器。

它们可以基于GPS、呼叫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等以更加生动、立体的方式监控人们的状态并传达人们的情绪。

表达人类感知,这种新的交互方式不仅可以解放以眼睛为核心的感知系统,还可以将人与机器融为一体,实现更加立体的交互表达。

有一个很流行的游戏叫“你画我猜”,很多朋友都喜欢玩。

然而,游戏的乐趣并不在于你画得有多好,或者你的猜测有多准确。

反而是实时的交互过程让人感觉……很好玩。

Apple Watch采用了简洁的沟通方式,这似乎是由于小屏幕上缺乏文字表达,但却恰好调动了一种更有意识的情感表达。

还记得一字社交应用“YO”吗?这种社交软件看似没有具体的交流内容,但连互联网预言家安德森都表示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它。

这可能真的是下一个社会发展趋势。

从这一点来看,苹果的想法是对的。

Apple Watch目前还没有机会引领可穿戴数字消费产品,因为用户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更简单的信息接收、控制方式和网络交互。

一种更智能、更有意识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