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2018年3月写的关于手表的文章(第1部分)。
四十年来的信息化浪潮正像蓝藻一样越来越快地覆盖全球。
有一次我和一个在O2O工作的朋友聊天时说,嘿,我们都是上帝的蚂蚁,负责承载基础信息。
想一想,我们把报纸、火车时刻表、餐厅位置、这条街穿过那条街、这里有一辆空出租车、这件衣服的款式和价格——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搬到了网上——是的,信息化就是吞噬世界。
这些海量信息如何告知人类?人类的行为如何再次成为信息?让我们来看看。
历史上发生过两次信息交互革命。
鼠标第一次普及了计算机的图形界面,让普通人能够使用计算机;第二次,触摸屏将信息化普及到了老人和小孩,而这几乎是全人类——我们会发现,这两次交互革命中,信息交互方式变得越来越具有侵入性——这是因为根源信息化的核心是“大众化”。
只有普及——无论是用户的普及(无一幸免),还是信息类型的普及(无一幸免)——才是信息化蓝藻的真正目的:它只有一个逻辑,让一切信息化——基于。
我认为信息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信息交互革命。
相比之下,计算机操作系统、移动操作系统、互联网、云、IOE都是为了高效满足信息交互的需求而设计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今天的重点话题:第三次信息交互革命是什么样的?事实上……第三次信息交互革命已经开始。
满街的摄像头(它们是蓝藻的忠实战士)已经把每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转化成了信息;手机每秒记录您的地理位置;浏览器孜孜不倦地记录你的浏览行为来吧……是的,第三次信息交互革命就是人类行为本身。
让我们考虑一下键盘和鼠标之间的区别。
键盘很难用(以前有打字班),但鼠标很好用(世界上没有人从组织“如何使用鼠标的三天速成班”中受益)——键盘来自于打字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风格创新”,其工具特性的生命仍在延续(虽然古老的打字机物种已经消亡,但父亲将基因传给了儿子)——鼠标横空出世:它直观而优雅地将屏幕操作转变为在屏幕上操作。
一个像老鼠一样的小东西。
而触摸屏则将这种优雅发挥到了极致:要知道大多数老人和小孩都不能很好的操作鼠标。
触摸屏拯救了他们,让他们像年轻人一样享受信息技术的便利(同时,帮助信息化蓝藻的传播)……这个阴险的信息化蓝藻知道一切都可以信息化,因为它只有一个命令:infoall。
完成了通讯信息和固定信息的普及之后,下一步就是人类行为本身。
一个需要深入了解的对象。
如今,信息化的蓝藻已经不满足于被困在电脑或手机里。
它想出来透透气,呼吸新鲜空气,和这个世界好好聊聊。
它驱动着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硬件”——现在看来,信息硬件还不够,那么就会有更多——更多的摄像头、刷卡机、门禁、楼梯灯……然后将现有的信息化体重秤、手表、眼镜、鞋子、衣服等东西,然后创造更多新的信息化硬件:智能饮奶机、智能烟嘴、基于传感器的垃圾桶……问题是:其中有没有一个“当年的“鼠标”还是“触摸屏”?有。
这就是“手腕设备”——因为没有比手腕更好的部件能够追踪人们的行??为并方便地反馈世界给予的信息——“手腕设备”是人类与这个信息世界之间的纽带。
互动中心。
如果我们把“手腕设备”换成一个通俗易懂的术语,那就是“智能手表”——就像“智能手机”一样,借用了现有的概念,但其本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且,你会发现交互革命的三大关键产品与我们皮肤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鼠标、触摸屏和智能手表。
这也是信息入侵的另一种形式。
我简单重复一下我的观点:智能手表是人类行为表达、信息化、从信息化世界获取信息的最佳设备。
这是我对智能手表的看法,智能手表作为第三次信息革命的代表品,将在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发挥关键作用。
论手表(下二)我们在上一章中提到,从信息技术入侵的角度来看,“腕上设备”将在第三次信息交互革命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一次,我们将进一步看清这股信息浪潮究竟以何种方式、如何入侵人类。
在讨论人类如何改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人类是什么——人类是时间维度中出现在这个地球上的所有人的体力和精神力的整体总和。
因此,任何改变一个群体的事情都只能通过(体力/精神力量)x时间来实现。
也就是说,通过不断占据人们的体力和精神力,就能发生群体进化。
一般来说,这种改变在社会上是受到鼓励的。
一种常见的鼓励形式是给予金钱或荣誉。
比如,打工会得到工资,打广告可以获得广告费,甘地被尊为圣雄等等,其中不断产生的服务价值最大。
每天使用的东西都有很大的价值——这不仅仅是科技产品,其实所有的产品都是同一个东西:每天吃的大米比薯片行业大很多倍,它对人类的影响是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酒店不能与住宅楼相比。
这就是为什么一项服务或者一个产品,当它具有超高的粘性时,我们会称之为“改变人性”——当然,任何小规模的(比如教学)、一对一的(比如向神父忏悔) )),只要成为一个体系(教育、宗教),无非是离散的、总体的变化。
因此,想要加速变革,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占据足够多的人的脑力或者体力。
这意味着,不断被人们使用的服务,才有机会带来时代的重大变革。
而我们常常被“严格需要”这个词所误导——以为一个人“强烈需要”的东西就是刚性需要,是做任何事情的唯一前提——但事实上,这只是一团迷雾。
(见《创业之光》第21节《论刚性需求》)拨开迷雾后,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些不断被人们不断使用的东西,背后隐藏着时代。
语境。
还有一个流行的术语叫“高频使用”。
第一次信息交互变革,鼠标带来了图形界面,计算机开始普及。
使用电脑的频率为:每天1-2次;第二次信息交互变革,触摸屏带来了更简单的交互方式,而智能手机进一步普及,手机使用频率为:每小时1-2次。
所以更进一步,一款每分钟都在使用的产品将是下一次信息交互革命的关键。
目前,只有“腕式设备”才有机会达到这样的频率。
之所以将其称为“腕上装置”而不是消费者的“智能手表”,是希望能够更加确定其本质——避免过多污染“手表”的概念。
在实现人类意识的识别之前,手腕是人体最适合的部位,因为这个部位很容易察觉和查看人体迹象。
因此,关键问题是让用户持续使用,而不仅仅是购买。
这个世界的有趣之处在于,如果你的产品被人们经常使用,那么你的产品就会卖得很好。
如果只考虑销量而忽略持续使用,你就很难继续畅销。
2019年,“智能手表”大战已经打响。
其中,能够持续利用的就会获胜,因为这更符合信息转化的内在逻辑。
有时我们也称其为“选择”。
论手表(下) 在《论手表》(上)中,我表达了“腕上设备”将成为第三次信息交互革命的关键的观点;在论手表(第2部分)中,我补充说“基于手腕的设备”必须成为高频工具,才能成为这一变革的关键。
这篇文章,也是《论手表》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我将分享如何实现“腕上设备”的交互设计,以实现高频。
达到高频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不要把它们取下来。
所有被删除的场景都有较高的失活风险。
因此,除了用户主观需要摘下之外,还需要尽量减少用户被迫摘下的场景。
这些场景包括:充电、洗澡、游泳和睡觉。
为了减少充电时需要取下来的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电池寿命。
洗澡、游泳时脱下来,大多是习惯问题——不仅要防水,而且要明确告知。
脱下来睡觉时,主要考虑的是:佩戴是否舒适,以及少数人会考虑的“辐射问题”。
相对而言,提高续航和防水是比较简单的指标,而佩戴舒适度——我称之为“无感佩戴”的问题就很有趣,值得探讨。
直觉上来说,腕上设备首先应该是美观。
但这种美以什么形式呈现呢?通常,外在的美本身就是复杂的。
在中世纪的欧洲和中国,人们视复杂为美:比如复杂的教堂壁画和精美的木雕。
这些是因为“复杂”代表着高超的工艺和大量的劳动力——占用的社会资源较大且稀缺,所以更容易被广泛理解为“美”——“美”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一种一种崇拜。
接下来是艰难的选择:如何在美丽(通常是复杂)和“无意义的穿着”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我的观点是:在“无佩戴感”的前提下,考虑其他问题。
有趣的是,对于一款“腕式设备”来说,如果想要实现“无传感器佩戴”,方法非常简单粗暴:重量轻、体积小——从整个信息入侵线路来看,这是非常符合逻辑的:这款产品会逐渐融入人体,所以首先要做到重量轻、体积小。
接下来要考虑的事情是:放大价值。
在考虑一件物品的价值时,了解其本质是起点。
比如电视是一个大屏幕,有内容可以播放,那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屏幕做大,如何把内容做得更好。
同样,从产生价值的角度来看,“腕上设备”的本质是什么? “手腕设备”每秒都在用户的手腕上,所以1.持续跟踪; 2、操作便捷——这两点是“腕上设备”需要放大的价值。
从持续追踪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手腕设备”都已经在这么做了,无论是健康追踪还是位置追踪——所以这里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这种“持续追踪”变得更好,并能够识别更多活动?定位可以更精准吗?易于操作。
手腕在人体上——这句话有点吓人,但我想强调的是,相比于“嘿,我的手机在哪里?”,人们可以随时找到自己的手腕,这才是“手腕”设备”非常有价值。
这种操作的便利性一旦产生,用户就很难放弃它——这就是所谓的“刚需”场景。
减少麻烦和最大化价值——把握好这两点就是一个平衡。
产品选型其实就是不断探索用户体验的平衡点,即价值与麻烦的平衡点。
以上是对“腕式设备”整体交互设计的判断。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细节。
屏幕互动。
如今的屏幕交互方式是由手机定义的。
所以如果你仔细观察用户使用手机触摸屏的过程,你会发现用户的触摸和视觉不在同一个地方——眼睛不看我们手指触摸的地方。
在这个基本观察的前提下,如果我们思考智能手表的屏幕交互体验,我们会发现屏幕太小,会把触控和视觉挤压到一起——所以干脆缩小手机屏幕尺寸,但是交互体验不会改变。
,不是正确的做法。
信息闭环。
“手腕设备”是一个很棒的信息传递设备,因为它是如此方便……但这么小,如何呈现复杂的信息?等等……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的“复杂信息”其实是由手机定义的——更具体地说,信息的复杂程度是由手机的能力决定的,而不是由“腕式装置”。
因此,在思考“腕式设备”的交互体验时,我们首先要能够厘清手机的体验——毕竟我们未必能够通过缩小手机来实现时代的跨越。
腕式设备的特点:连续跟踪、操作简单、显示能力弱、无法进行复杂操作——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个新的交互系统应该如何工作——信息应该更方便,更简单、更快——与手机相比,腕式设备需要在简化屏幕交互和分割信息闭环方面做大量工作。
另一个关键点是,腕式设备对于判断用户的状态将极其重要——因为这是以前的设备从未做过的事情——比如睡眠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将这些“自动化”的判断传达给周围环境,比使用“手腕设备”作为手机通知设备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而这也将是万物互联时代腕部设备交互变革的关键:不断告知周围的环境以及用户处于什么状态——因此,随着交互频率的增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切都会爆炸。
发展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