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陷入尴尬境地的智能耳机如何东山再起?

时间:2024-05-22 13:04:57 科技赋能

近年来,智能硬件受到多方资本的青睐,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产品纷纷涌现。

耳机作为使用最广泛、使用时间最长的外设之一,也引起了众多厂商的关注。

随着语音交互的全场景布局,智能耳机在“On-The-Go”移动场景中比智能音箱更具优势。

不仅如此,智能耳机还可能占领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市场。

数据显示,2019年整个智能耳机行业将有可能成为价值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

显然,智能耳机已经成为智能硬件的下一个趋??势。

不过,在产品推出过程中,智能耳机在终端消费市场的反响并不十分乐观。

索尼2016年发布的智能耳机Xperia Ear在Engadget上的产品评分仅为59分。

科大讯飞于2017年推出的智能耳机摩比斯(Mobis)也遭遇了销量的大幅下滑。

截至目前,行业能够做出消费者真正认可的产品屈指可数。

为什么智能耳机没能顺应智能硬件的潮流?未来智能耳机将走向何方?智能手机配件还有希望吗?智能耳机,说一句我爱你并不容易。

在AI热潮中,不少企业已经瞄准了智能耳机赛道。

这些企业包括传统老牌耳机厂商、手机厂商、互联网公司以及新兴的人工智能公司,以及一些运动品牌公司。

去年,谷歌和三星都推出了自己的无线耳机。

前者专注于语音翻译,后者专注于运动健康语音交互。

今年,AI新兴公司出门问问也推出了智能耳机TicPods Free;苹果还表示,将发布内置语音唤醒 Siri 的新款 AirPods。

但从语音交互、语音识别技术的实现等维度来判断耳机的智能化水平,我们发现市面上大部分智能耳机甚至很难通过语音唤醒。

所谓的“智能耳机”现在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原因有三: 1.不独立,不具有生存能力。

首先,耳机仍然是手机的配件。

它们的核心是连接手机。

他们的智能对用户来说毫无意义。

尽管耳机市场巨大,但高音质仍然是耳机消费者的首选。

相比于智能音箱可以脱离手机,成为独立的AI设备,纵观国内在售的产品,大部分智能耳机都需要与手机、APP配对才能实现语音交互。

这种连接属性也意味着智能耳机很难走智能音箱的捷径。

虽然Vinci在2009年就推出了独立于手机、配备语音交互的智能耳机,但当时整体行业还不成熟,市场需求并不明显。

产品的反响也平平。

所以,智能耳机的失败在于厂商没有跳出耳机本身。

只有摆脱了智能手机的强辐射,AI在耳机中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

2、重技术,轻体验。

在谈到智能耳机的智能技术时,很多厂商都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分强调耳机搭载的语音技术。

然而语音技术这几年的发展既没有给音箱带来更好的现在,也无法重新定义耳机的未来。

对于AI时代的新产品来说,设计一定要从产品本身来定义,而不是宣扬AI技术、炒作它。

关于智能耳机的使用体验,有人反映,长时间佩戴耳机,尤其是头带式耳机,会对耳朵造成压力。

因此,厂商需要在产品设计中结合骨传导技术,解决耳机佩戴舒适度、耳机脱离等问题。

此外,还存在耳机续航和网络连接的问题。

3.有产品,没有品牌。

市场上的产品层出不穷,但尴尬的是,真正的智能品牌却少之又少。

即便是索尼也以更强的降噪技术而闻名,但作为“智能耳机”,目前行业内还没有更知名的品牌。

亚马逊的 Alex 引领了智能音箱语音助手的潮流,许多制造商纷纷效仿。

同样,智能耳机行业也需要品牌或巨头玩家的引领。

苹果于2016年随iPhone 7推出AirPods,成为耳机中的热门产品,销量达千万级。

在今年的苹果发布会上,我们还发现苹果赋予了AirPods更多的语音交互使命。

如果苹果在芯片、协议、操作系统、设备、用户体验设计等方面对这款耳机进行完美的整合,那么在智能耳机方面,苹果可能不会成为全球知名的智能耳机第一品牌。

内容营销是智能耳机转型的关键。

智能耳机未来的盈利模式不能再依赖单一产品。

当互联网出现的时候,场景营销几乎是所有成功产品的王牌。

如今,智能耳机与智能音箱的功能重叠明显,耳机的精准场景营销是智能耳机的转型之道。

目前,不少耳机都选择了“智能耳机+运动”模式,加载心率监测等功能。

但运动场景的有效期相对较短,因为智能手表作为独立产品的出现会排挤打压耳机市场。

在移动场景和可穿戴设备中,智能手表的使用将会更加频繁。

那么,除了运动场景之外,智能耳机还能用在哪些地方呢?许多人使用耳机而不是扩音器,因为耳机更私密且更附属。

因此,智能耳机的场景营销应注重个人近场、私密互动。

从这个角度来看,睡眠场景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据蜻蜓FM与艾瑞咨询近日联合发布的《睡前音频收听场景报告》显示,只有22%的人完全没有睡眠问题,而24%的网友选择在23:00之后入睡。

睡不着的原因中有“难以放下手机”、“熬夜已成为一种习惯”等。

在这些失眠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戴上耳机,听郭德纲的歌,或者依靠ASMR来治疗失眠。

《睡前音频收听场景报告》显示,61%的网友选择听音乐或音频节目或现场音频来改善睡眠。

这些戴着耳机难以入睡的一次性时间,为智能耳机市场带来了机遇。

这里给厂商的启发不仅在于睡眠辅助的场景,还在于智能耳机组合的创新,即智能耳机抢占内容赛道,与内容平台达成合作,或者独立创作内容来驱动”软”内容“硬”耳机打造智能耳机的陪伴。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智能耳机+内容将更加注重垂直化,针对不同群体的细分内容市场也将成为主流。

体感技术、边缘计算、5G相关技术的成熟将进一步提供智能化服务。

耳机赋予力量。

手机配件的寒冬期 一项新技术产品推出后,大致会经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胚胎期。

产品刚刚推出,还没有经过更多的测试,比如现在的机器人、智能音箱、智能手机。

耳机;第二阶段是兴奋期,市场对其充满期待,资本相对活跃,比如现阶段的智能手表、无人机等;第三阶段是低谷期,大众对其期望太高,但产品无法应对真正的挑战,这是一个分水岭,很多产品会在这个阶段消失;第四阶段是腾飞期,即采用创新技术,拉动新一轮市场增长。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移动支付的普及;第五阶段是稳定期。

产品经历市场增长后,最终会形成稳定的市场。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产品也会不断创新和变革,比如电视、空调等,智能手机显然已经进入了稳定阶段,但不得不说手机配件依然在“艰难求生”——??虽然智能音箱已经脱离手机,成为颠覆性的硬件产品,但各种问题的存在让它在萌芽阶段寸步难行,而智能耳机则是一个更年轻的萌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事实上,在智能手机性能超预期之后,硬件外设的智能化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无论是智能耳机还是智能音箱,都需要跳出自我,回归AI产品的整体视角,创新地将智能技术融入日常生活。

当然,这种创新是破坏性、颠覆性的创新。

目前,智能手机配件的消费模式尚未确定,厂商仍在等待试错。

在这个过程中,厂商必须明白,很多需求一开始并不是需要的,但是一旦产生了,就变成了用户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