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Watch的发布填补了国产智能手表的空白。
虽然是中国制造,但和MOTO一样与中国大陆没有任何联系。
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均搭载Android Wear系统。
一方面是谷歌对Android Wear的限制,另一方面是谷歌退出中国大陆后谷歌服务被停用。
以至于在国外手机厂商纷纷推出智能手表的同时,国内手机巨头却“不为所动”。
尽管Android Wear的“关闭”饱受争议,三星等厂商在智能手表方面也选择逃离谷歌,但三星的几款智能手表却输给了MOTO。
Android Wear在可穿戴操作系统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
除华为外,其他国内手机厂商的可穿戴产品仍然集中在智能手环产品上,这与国外竞争对手的千帆相比有些尴尬。
近期,谷歌及时表达了重返中国大陆市场的愿望,但即使谷歌能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中国,相对封闭的Android Wear是救命稻草吗?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谷歌只允许开发者定制表盘,而这也成为了华为Watch的宣传亮点之一。
当厂商失去深度定制Android Wear的能力时,所有Android智能手表都将与基于微软的PC一样,雷军、周鸿祎等人所倡导的免费硬件策略将成为无稽之谈。
对于制造商来说,可能有两种选择:加入谷歌或成立另一家公司。
我们先来看看加入Google的利与弊。
与从0到1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相比,Android Wear作为成熟的成品,在开发成本和用户体验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其丰富的应用资源是其他开放操作系统难以比拟的。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谷歌和Android Wear不仅解决了服务问题,还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
制造商产品的重点已经落在设计和方向上。
无论是MOTO、Apple Watch还是华为Watch,它们的竞品都不再是普通的智能玩具,而是针对传统手表。
在产品设计方面,官方的说法是与传统手表的体验类似。
在产品定位上,瞄准中高端消费群体,走轻奢产品路线。
即使厂商在服务上无法占据主导地位,但硬件带来的利润已经非常可观。
然而,智能手表的受众不仅仅是中高端群体,普通用户才是需求黑洞。
当操作系统的差异很小时,价格战就不可避免。
厂商发起价格战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卖出更多的产品,建立所谓的生态系统。
这一策略在加入谷歌后将大打折扣。
例如,您的联想笔记本电脑更换系统后会保留联想的服务软件吗?智能手表也是如此。
回顾PC市场的发展,经历了爆发期之后开始兼并、消亡。
如今,只剩下联想、惠普等少数巨头了。
当硬件发展从手机进化到可穿戴设备时,时至今日,各地依然留下了众多手机巨头。
下一步是什么?在智能手表方面,三星和 HTC 选择避开谷歌。
虽然国产手机厂商还没有表现出这个勇气,但也不是不可行。
国内已经有Yun OS的案例,关于小米系统的传闻也真真假假。
在智能手表成为迫切需求之前,或者说在谷歌重新进入中国之前,深度涉足智能手表操作系统也不是没有可能。
那么就会有两种可能的形式。
一是像三星一样推出自研操作系统,通过兼容Android应用来弥补资源问题。
二是对Android进行深度改造,以ROM的形式应用到智能手表上。
这已经在一些“手表手机”上完成了。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不同的故事。
各厂商对Android的深度定制直接污染了Android的生态环境。
即使是配置最好的手机也无法避免延迟。
如果智能手表厂商纷纷推出独立操作系统,应用的质量将难以保证。
一方面是混乱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苹果封闭完善的生态系统让Apple Watch变得更便宜。
不过,在可穿戴设备取代智能手机之前,智能手表市场必将经历一场大鱼与小鱼的争夺战。
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逃离Android并不意味着进入死胡同。
在等待和逃离谷歌的尴尬犹豫中,国内手机厂商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发力仍将集中在基础产品上。
毕竟,没有人愿意犯与PC制造商相同的错误,也不想冒险并拿自己的未来开玩笑。
外军云集,国产智能手表或将重回国产手机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