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硬件陷入“百团大战”

时间:2024-05-22 18:05:52 科技赋能

随着产业链的成熟以及海外互联网巨头巨额收购的频发,智能硬件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是软硬件巨头还是初创企业,大家都在试图在这个席位未定的新兴领域取得突破。

凭借完整的供应链、活跃的创业氛围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深圳已成为可以与硅谷竞争的创客城市。

然而,当各种创客空间、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泡沫也随之而来。

“百团大战”背后的原因是创客的规模和成长跟不上孵化器的成长。

大多数创客空间缺乏创客,也没有独立的商业模式。

在早期投资业绩不佳和融资环境整体降温的双重打击下,创客融资变得更加困难。

尽管泡沫存在,但物联网的世界仍在迈着坚定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正如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所说,互联网即将消失,一个高度个性化、互动性和有趣的世界——物联网即将诞生。

在工业史上,当一项新技术取代一项旧技术时,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发现并追随这种趋势。

这是吴军在《浪潮之巅》写下的一句话。

当互联网+、互联网金融、O2O等概念在中国市场如火如荼地展开时,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在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大胆预言,互联网即将消失。

一个高度个性化、互动性和趣味性的世界——物联网即将诞生。

“我可以非常直接地说,互联网将会消失,”施密特指出。

未来,将会有大量的IP地址、传感器、可穿戴设备,以及那些你感觉不到但可以交互的东西,无时无刻地陪伴着你。

你。

这个世界将变得非常个性化、互动性强且有趣,“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房间,它会发生变化,在你的许可和所有这些事情的情况下,你将与房间里发生的一切进行互动。

”物联网的世界正在接近每个人。

市场研究公司 Business Insider Intelligence 大胆预测,到 2020 年,物联网将为全球经济增加 1.7 万亿美元的价值,包括硬件、软件、安装成本、管理服务以及因互联网效率而增加的经济价值东西的。

据咨询公司Gartner统计,2018年全球互联设备将达到49亿台,同比增长30%,到2020年将增至1亿台,市场规模将突破1亿美元,每年为企业带来1亿美元的市场利润。

在2018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思科CEO钱伯斯表示,整个物联网未来将带来价值19万亿美元的惊人市场。

未来五年,各行各业都将在物联网思维下以新的方式连接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与物,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

作为物联网的关键组成部分,智能硬件产品无疑将在万物互联时代找到自己的新定位,智能硬件行业的井喷即将到来(见附件《智能硬件热潮缘何而起》)。

高级消费升级用专业术语解释。

智能硬件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一个科技概念。

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赋予其智能化功能。

智能化后,硬件具备连接能力,实现互联网服务的加载,形成“云+端”的典型架构,从而具备大数据等附加价值。

在Mediga创始人黄锦峰眼中,智能硬件就是不需要太多人为干预的智能。

未来,你身边的各种设备可以自然地了解人们的整个生活习惯,监测身体、环境和生命数据。

黄锦峰将智能硬件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

1.0时代,大多数硬件设备都是通过手机控制,采集环境数据和用户数据。

2.0时代加入了人工智能。

硬件可以自动学习用户的生活习惯,主动预测用户需求,营造舒适的环境。

例如,谷歌的 Nest 就属于这一类。

而进入3.0阶段,就像拥有了《超能陆战队》里的可爱宠物Baymax一样。

按照这个逻辑,目前中国大部分智能硬件正处于从1.0向2.0推进的阶段。

美国的发展速度略快于中国,已经部分处于2.0到3.0的升级阶段。

按照科技发展的速度,也许再过10年、20年,大白就真的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了。

不过,在星云智能硬件加速器CEO杨海涛看来,中国目前90%的智能硬件产品核心技术含量不高。

它们针对的是个人消费市场,“只是简单的消费升级”。

但无论如何,任何技术、事物甚至用户习惯的演变都不会一蹴而就。

以套接字为例。

早期的需求是它们可以插入电源并开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开始对品牌有了要求。

两年时间,当市场上90%的产品都配备WiFi和远程控制时,大量消费者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智能插座。

与现在的智能电视一样,这种变化可能伴随着消费升级和更新换代。

“很酷的产品可能会脱离日常生活,需要底层技术的核心突破,比如传感器,这需要产业链成熟之后才能实现量产。

比如Google Glass现在就没有进展了。

我们期待创新的产品形态加上扎实的品牌运营和销售,智能硬件显然是消费升级过程的进阶版。

”杨海涛表示。

事实上,国内智能硬件的发展也确实遵循了这条道路。

小米、奇虎等“低价杀手”的加入,大大降低了智能硬件的价格,让智能硬件不再遥不可及,迅速进入大众的消费范围。

79元就能买到小米手环,39元就能买到奇虎超级充电器。

当智能和非智能产品几乎没有价格差异时,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智能产品可能带来的生活便利呢?巨头的焦虑随着物联网的到来,最先嗅到机遇的其实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头。

继谷歌三倍溢价收购Nest的示范效应后,其他互联网巨头纷纷效仿,发起了一系列对智能硬件领域初创企业的收购。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也不甘示弱。

小米、乐视和奇虎亲自领跑,分别在手机和超级电视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他们凭借自己对“软件+硬件+服务(或内容)”的深刻理解,甚至将很多传统硬件巨头甩在了后面。

BAT也没有闲着。

小度WiFi、腾讯绿宝、天猫魔盘相继推出,但大多“随机无蛋”。

如今,很少有人能记住这些产品。

不过,即使他们缺乏硬件研发能力,也无法阻止他们对智能硬件蛋糕的觊觎。

他们整合核心资源,推出包括众筹、孵化器、技术解决方案、销售渠道等综合服务,竭尽全力吸引更多硬件创业者实现平台梦想。

而对于传统硬件巨头来说,他们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碾压”的关键布局能力。

一个初创企业如果不幸碰到了大佬,那就只能求福了。

幸运的是,目前大佬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上。

目前硬件巨头很难实现小批量、个性化产品的高频转型。

综合来看,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硬件巨头,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目前无人能在智能硬件领域形成绝对优势,这给创业者留下了巨大的机会和生存空间。

柴火创客空间CEO刘德志表示,互联网企业是从战略布局出发,而不是从生活需求出发。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做出的东西同质化程度比较高,很难做出好的产品。

科通芯城董事长康经纬也认为,很难出现一个大平台主导智能硬件市场,平台之间也会存在合作和交替。

“智能硬件之所以是一个有前景的产业,是因为它还没有形成。

“巨头,BAT很难在这个领域形成真正的影响力。

”小而创新,大而支持。

物联网时代会形成像BAT这样的新行业巨头吗?不可否认,如今的巨头们都非常聪明。

善于模仿、收购、敢于杀掉竞争对手的诺基亚、黑莓、盛大等,在变革发生时,如果不小心,转错了方向,就会被洪流打倒。

尽管巨头们忧心忡忡,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来拥抱变化,但他们似乎无法应对物联网的浪潮,这主要是由智能硬件市场的行业特性决定的。

无论是沙发、水杯,还是你身边的任何物品,都有自己的定位、风格和用户市场,这种碎片化的形式决定了智能硬件很难形成所谓的入门级。

级产品。

小米曾一度认为智能路由器将成为智能家居的入口,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迄今为止效果却惨淡。

智能路由器无法与用户交互,仍然难逃闲置的结局。

周鸿祎也不得不承认,与流行软件一天可能有数百万下载量不同,“无论多么智能的硬件,用户都得花真金白银才能买回来,需要用户一点一滴地积累。

”硬件厂商追求的不应该是大市场,而是忠诚的用户。

当一个利基需求被放大到全球市场时,一个小市场也能实现大市场价值。

GoPro 和无人机的成功证实了这一点。

“碎片化美学的时代正在到来,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包括创客的火爆、众筹平台项目的出现,这些都印证了碎片化经济的出现。

只有这样,创造力才能得到释放。

”刘德志表示,“大公司由于固有的体制,很难进行创新。

人们无法通过大群体的协作进行创新。

未来,不同的组织和个人会完成一个大的项目,但不会出现超大型的公司。

相反,大公司会解体成小公司。

“而成熟的大公司可能会在智能硬件行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多的支撑作用,以其强大的技术基础和生产能力支撑智能硬件创新的发展。

趋势似乎开始回暖。

今年6月今年,特斯拉开放了全部专利技术,以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富士康还开设了小批量生产线,通过强大的制造能力来支持创客业务,并在工厂内为员工打造了专用空间。

从事创业项目。

此前,海尔已重组公司组织架构,打造适合创客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