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可穿戴设备新闻 健康功能成为可穿戴设备的重点。
近期,香港李锦记旗下双乐科技相继推出两款针对健康市场的智能手环,而索尼、华为等各大厂商也发布了针对运动健康的可穿戴设备。
不难看出,聚焦健康的智能手环市场正在不断增长。
生长。
但从目前消费者的反馈来看,手环的实际使用体验并不是很理想,反映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数据的准确性上。
事实上,智能手环尚不具备标准健康监测仪器的功能,目前可穿戴设备的行业标准仍是空白。
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行业标准来规范这个市场。
同时,生产企业也应注重技术研发,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健康产品。
厂商瞄准了智能手环的健康功能。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和运动保健。
尤其是苹果在iOS系统中推出健康功能,微信、微博等平台相继推出健康相关栏目后,分享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交网络的新趋势。
智能硬件设备厂商也瞄准了这片蓝海,推出以运动、健康功能为噱头的大型可穿戴设备。
在近期推出的智能手环新品中,李锦记推出了HeHaQi健康管家,号称能够利用干电极技术监测心率变异性,配合配套APP达到降低血压、缓解精神压力的效果。
压力。
索尼还推出了第二代索尼智能手环,可以通过心率测量和睡眠数据来判断用户的健康状况。
此外,小米、华为等硬件厂商也不甘落后,想要分一杯羹。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在售的智能手环产品数量从年初的54款增加到6月份的69款,而六个月内,智能手环厂商的数量也从37家增加到44家。
大量热钱正在流入健康情报市场。
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健康数据却未必可靠。
智能手环产品的推出大多与人类健康相关。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智能手环的性能测试结果都很难让消费者满意。
主要问题体现在数据准确性不高。
从最基本的计步器功能来看,其工作原理是手环中的传感器通过感应人体关节的振动来统计步数。
同时,它利用卫星定位来计算里程,估算用户运动消耗的卡路里。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智能手环的计步数据误差比手机更大。
这让很多消费者对购买手环的必要性产生了一些疑虑。
事实上,通过人体振动测量步数的准确性取决于手环搭载的传感器的灵敏度,步行里程的计算也与定位的准确性有关。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手环,定位精度误差高达100米,很难提供客观数据为用户提供参考。
此外,不少厂商推出了具有睡眠质量监测、心率监测等功能的产品,引导消费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随时随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不过,目前这方面的市场反馈并不乐观。
很多中老年消费者担心手环如果不能客观呈现自己的健康状况,会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
与中老年人关心的血压、心率等敏感数据类似,目前市面上的手环在技术上无法客观反映数据。
这也遭到了很多用户的诟病。
批评。
加大研发力度,摆脱手环定位的尴尬。
从目前来看,智能手环市场虽然火热,但实际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
可穿戴设备有潜力成为非凡的产品。
包括iWatch在内的可穿戴设备由于缺乏功能,一直是其他智能终端的配件。
很多消费者出于“新鲜”、“随波逐流”的动机购买它们。
如果不尽快找到定位,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很快就会消退。
就健康手环而言,一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尚未出台明确的可穿戴设备安全标准。
健康手环与人体直接接触,对于产品本身的物质、锂电池的充电安全等因素尚存在空白。
这个市场仍处于野蛮增长的状态。
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行业标准进行规范,产品质量、用户健康保障以及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都可能受到威胁。
因此,尽快出台行业标准无疑是当务之急,包括产品本身的技术指标、安全因素、能源效率以及数据和应用的安全隐私等。
一切都需要考虑在内。
一些厂商过分夸大的保健功能也应得到有效遏制,让消费者购买到的智能手环更有用途。
另一方面,保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在一定程度上,智能手环的数据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作息是否正常,并协助用户测试运动效果。
因此,智能手环厂商应该在性能方面对消费者更加负责。
首先,制造商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产品的功能,尽量不要过分夸大其基本功能。
此外,厂商想要在智能手环上有所作为,还需要有意识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出符合市场预期和消费者需求的可穿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