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尴尬的!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路径

时间:2024-05-22 15:43:52 科技赋能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健康数据,如何整合和应用这些数据成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目前想进入这一领域的公司不少,包括谷歌、苹果、亚马逊等,这些公司普遍看好数据背后联合医疗服务的可能性,旨在打通从产品、数据、医疗服务的路径付款人(主要是雇主和保险公司)。

一方面,可穿戴设备销量持续增长,但另一方面,用户粘性和活跃度却未能提升。

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产品差异化不明显,用户迁移成本低,“价格战”不可避免。

波士顿咨询公司 Endeavor Partners 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其跟踪的可穿戴设备用户中有近三分之一在过去六个月内停止使用他们购买的产品。

本次调查仅针对非医疗健康追踪产品的用户,并且他们是频繁用户,即每天持续佩戴该产品的用户。

尽管调查显示,拥有可穿戴设备的人数在过去六个月内增加了两倍,但这并不能改变三分之一的用户在六个月内厌倦它们并不再使用这些设备的现实。

其实这个结果并不算太出人意料。

从手机的发展可以看出,智能手机刚出现的时候,市场相对集中,价格也非常高。

不过,电子产品的技术门槛并不高。

后来者很快开始学习和模仿,产品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低。

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更广,产品经常更换并不是因为太旧或损坏,而是因为厌倦了它们想要新的东西,更多的是为了追赶时尚。

可穿戴设备也正在进入一个生命周期短、产品卖点不明显、“价格战”不可避免的时代。

这项调查还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点。

在美国市场,近三分之一的用户将可穿戴设备作为礼物获得。

可见,针对健康用户的追踪可穿戴设备已经与时尚紧密结合,是送礼的不错选择。

就独立购买渠道而言,大多数人(28%)从线下商店购买,22%从电子商务购买,只有14%直接从制造商网站购买。

可见,分销渠道对于可穿戴设备至关重要,直销并不是特别有效。

可穿戴设备对平台的需求很高。

这部分成本未来还会增加,渠道竞争成为胜负关键。

同时,未来满足分销需求的营销成本将不可避免地增加,这些因素将导致可穿戴设备的利润变薄。

为了在未来获得市场份额,制造商不仅需要产品,还需要服务,例如运行录音设备。

记录数据后,对用户来说有何意义?可以推出的服务包括:用户输入简单的自我健康数据后,可以推荐锻炼项目和强度,或者提供私人教练等服务。

这些健康追踪背后的服务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帮助厂商提高用户粘性和互动性,让用户能够继续使用产品,而不会因为外观、时尚等原因而迁移。

针对这一市场趋势,Jawbone 认识到从纯粹的硬件提供商转型为长期吸引客户的平台的重要性。

Jawbone 正计划向其他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开放其健康追踪平台 Up,这意味着未来 Fitbit 用户还可以使用 Jawbone 的 App 来存储上传的数据,或者通过可穿戴设备与使用 Jawbone 的朋友进行社交。

从封闭、独立的应用程序到兼容多种产品的开放平台,可穿戴设备制造商正试图通过建立数据中心和社交粘性来提高用户忠诚度。

做出这种考虑有几个原因。

如果单个可穿戴厂商在销量上做文章,仅仅依靠自有产品达到一定水平就会遇到瓶颈。

要突破这一限制,开放平台容纳其他产品就成为了一条出路。

Jawbone开放平台希望其他可穿戴设备用户也可以使用其App进行数据存储。

一方面,这将有助于Jawbone整合更多用户的数据。

另一方面,它将允许整合用户在不同平台上的数据。

在 Jawbone 的平台上。

但如果仔细思考这背后的逻辑,消费者的偏好可能会阻碍这个美好想法的实现。

从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来看,单个用户一般不会选择两个以上的平台发布信息。

可穿戴设备平台的使用也是如此。

单个用户不会选择使用两个App来存储数据。

如果一个App已经在使用,那么迁移到另一个App的可能性就比较小,除非这个App特别难用,或者用户更换可穿戴设备也会更换这个App。

因此,对于数据的使用而言,开放平台的意义可能更多的是能够整合单个用户不同产品的数据集成需求。

然而,Jawbone 考虑的不仅仅是拥有数据。

这种多平台整合还涉及用户社交互动。

Jawbone 开放平台更多的是让用户能够与使用 Fitbit 或其他可穿戴设备的朋友进行交流。

然而,在平台开放之前,这些平台之间是无法互通的。

Jawbone的考虑是通过朋友增加用户粘性,将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从单纯的硬件转变为可以在社交圈中分享的东西。

长期来看,由于可穿戴产品属于硬件,销量增速可能放缓,营销成本将持续增加,“价格战”难以避免。

面对这一现实,可穿戴设备制造商需要用更多的服务来粘住客户。

数据是一种方式,社交也是一种方式。

处于领先地位并能够成功转型为平台的供应商最终可能会获得更有效、更活跃的用户。

而一些小厂商最终可能会放弃开发自己的平台,转而使用强大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整合是不可避免的。

同样的趋势也将出现在中国。

由于中国市场变化较快,用户喜新厌旧的现象比国外更加明显。

在“粉丝”经济的推动下,中国用户对产品的时尚感和品牌意识更强。

同时,产品缺乏明显差异化,用户追求时尚,对价格极其敏感。

随着进入市场的人越来越多,“价格战”会越来越明显,对产品创新的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布局方面,中国可穿戴设备也面临压力。

广告、媒体推广、营销等各种活动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发行成本也会增加。

利润压缩和服务联动将成为决定可穿戴设备能否生存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