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消费者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养成使用智能硬件的习惯。
近两年,一系列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到智能医疗、智能家居,从小而精到大而全。
然而,每个人对智能硬件的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
腾讯机器人产品总监方静告诉记者,智能硬件的定义是具有可扩展编程能力的设备。
最有代表性的是智能手机,它有操作系统,可以开发各种应用程序。
按照这个定义,谷歌眼镜也可以被视为智能硬件。
各种智能手环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代表产品,本质上只是一个传感器。
由于其大部分功能只是采集数据,不具备可扩展的编程能力,因此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硬件。
另外,要评价一个硬件是否真正“智能”,光有一个可以连接手机的设备是不够的。
它必须形成一个可以提供后端服务的闭环。
例如,普通的心率监测器可以收集用户的心率数据。
即使它能从手机上读取数据,也不能算是智能。
真正的智能是心率监测器,它可以配合手机App记录用户的心率数据,然后将数据通过后台自动传输给医生。
医生分析并做出诊断,最后传输回心率监测器或手机。
这是真正的智能,是提供服务的能力。
以上两点缺一不可。
一个硬件必须能够提供所有后端服务,并且具备可扩展的编程能力,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智能硬件。
方静认为,按照这个定义,目前国内智能硬件市场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符合定义的真智能硬件;二是符合定义的智能硬件。
第二,计算机化或基于互联网的功能性产品。
代表产品有: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第三,可以作为手机等智能设备功能延伸的外设,比如智能手环、智能体重秤、智能水杯等。
对于国内很多试图在智能硬件上做文章的企业来说,选择“准智能”产品比选择严格的智能硬件更容易。
致诚资本CEO冯玉林表示,如果单看产品,能否满足用户的刚需、能否抓住用户的痛点,决定了产品的用户粘性。
此外,积累用户数据的能力也同样重要。
一个产品是否有价值,往往不仅体现在其能否产生销售利润,还体现在该硬件产品能够积累的用户数据量。
同时,使用门槛是否足够低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能畅销的产品一定是简单易用的。
据介绍,刚进入智能硬件领域的国内企业经常犯同样的错误,那就是“为了智能而智能”。
此类产品基本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用户也感受不到易用性,很难形成使用习惯。
此外,大多数智能硬件产品的一个通病是无法形成服务闭环。
比如大家都关心空气质量,所以很多团队都做了PM2.5监测仪器。
但这些产品往往只提供检测功能,用户需要的是检测后的延伸服务。
放眼来看,智能硬件的前景确实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但目前市场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风还没有来。
”方静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智能硬件的概念在技术行业有很多炒作,但普通消费者并不了解具体情况,很少有人会率先使用智能硬件。
这充分说明了智能硬件的重要性。
”可见市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火爆。
”虽然智能硬件市场反应良好。
依然沉闷,但阿里巴巴、百度、小米、腾讯等国内科技巨头已经早早介入,并在各个领域积极布局。
虽然玩法不同,但显然没有人想错过这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