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市场潜力巨大,但标准缺失可能成为可穿戴设备的“绊脚石”

时间:2024-05-22 10:49:48 科技赋能

从Google Glass开始,可穿戴设备已成为新时尚的代表;而Apple Watch的强势到来更是掀起了可穿戴设备的新浪潮。

据悉,尽管屡次嘲讽Apple Watch,但瑞士手表制造商斯沃琪旗下的多个品牌正在进军可穿戴领域。

最新宣布生产智能手表的是该集团旗下的高端品牌IWC。

目前,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已从概念转变为产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

作为继手机之后的新IT浪潮,可穿戴设备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业内人士认为,如何解决目前可穿戴设备行业和产品标准缺失的问题,是解锁这片蓝海市场的关键。

可穿戴设备市场蓝图初步揭晓。

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到智能贴片、健康感知服装等,谷歌、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等公司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产品。

随着消费者对新的交互方式越来越热衷,对新技术产品的向往,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潜力巨大。

据一些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可穿戴设备每年出货量为1万台,每年达到1万台,预计每年将达到1.35亿台左右。

TU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部技术支持与研发副总经理杨家杰认为,对于智能穿戴行业来说,2020年正处于探索阶段,软件平台和数据库还不够成熟; 2020年将是市场的启动期,随着大数据和生态系统的逐步成长,智能穿戴产品将变得更加方便使用;预计2020年将是快速发展期,之后市场可能会趋于稳定。

中国赛宝实验室软件测评中心主任杨春辉指出,智能穿戴的出现为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机遇。

除了迎来“互联网+”,传统企业也在迎来“智能+”。

在当今物联网时代,可穿戴产品将成为物质和技术基础。

事实上,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并没有限制。

可穿戴技术最初的应用是在健身行业,但你绝对想不到卡西欧2008年发布的数据库计算器手表就是这项技术的最初应用。

如果要定义一款真正现代的可穿戴科技产品,那就是几年前生产的FitBit。

今年早些时候 NikeFuel 手环的出现让可穿戴设备成为行业热点。

接下来的三年里,投资者争先恐后地寻找投资可穿戴行业硬件和软件的机会。

概念很热,但产品参差不齐。

虽然智能设备的概念很流行,而且市面上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产品的设计也足够酷,但真正好的产品并不多。

目前国内尚无行业标准,产品参差不齐,在安全隐私方面也没有一个通用标准让用户放心使用。

杨家杰指出,充电速度、工业设计、数据采集传输、传感器精度等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缺乏强制性标准和市场法律法规来规范可穿戴设备,很多售价几十甚至十几元的产品都声称是智能可穿戴设备。

”业内人士表示,智能穿戴设备首先不能影响人体健康。

电池必须安全且不会干扰其他电子设备的使用。

例如,一些低价手环采用了更便宜的塑料材料,其有害物质是否得到控制还有待确认。

此外,对于手环的生产过程是否环保、是否使用可回收材料、是否对医疗设备造成电磁干扰等,都没有具体的标准。

在可用性方面,比如传感器精度、实现互联互通、保证信息安全,都是行业的努力。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总监蔡宇航表示,虽然健康是可穿戴产品最本质的追求,但整个行业目前还不具备基本的健康检测功能,甚至连最基本的精准测量功能都没有。

运动心率基本无法获得。

少于。

由于可穿戴设备是一种新形态,很多方面尚未形成标准,导致安全方面存在一定风险。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金福伟举了一个例子:如果给可穿戴设备添加很多功能,设备可能会产生热量。

“比如,IWatch在阳光下暴晒后会发生什么情况,没有办法向制造商提供安全设计指南,这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些安全风险。

”中国可穿戴计算行业秘书长杨欣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可穿戴设备应用中最大的风险是标准问题,比如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形态仍然难以适应当前的医疗系统标准,在方法论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很多人说可穿戴设备很难适应目前的医疗系统标准。

事实上,这些设备大部分都不符合。

医疗体系要求“标准化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标准可以为可穿戴行业建立基线,规范行业健康发展,防患于未然。

同时可以促进互联互通,助力产品开发。

对于用户来说,产品的技术指标和安全指标是一个指导性的“指南”。

此外,行业监管也需要一个标杆。

标准一旦形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就可以与标准“看齐”,这也有利于区分产品质量。

既要保证有标杆,又要区分产品的优缺点。

“为了促进可穿戴设备安全、健康、有效的使用,杨家杰提出,可穿戴认证标准需要涉及化学测试、电池寿命、电池和机器安全、适用性、软件和信息安全评估、传感器准确性等。

”七个主要的评估方向,包括学位评估和无线技术认证测试评估。

首先,组建产业联盟和产学研合作是制定有效标准的方式,有些标准包括需要多少模型来评估产品。

准确性、有多少人参与等等。

”杨家杰说。

其次,注重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大数据的结合。

可穿戴设备采集数据后的传输过程需要无线技术,无线传输需要符合相关规定,比如功率不能太大等。

无论是从医疗角度还是产业发展角度,可穿戴设备未来都将与物联网、大数据有着紧密的合作。

三要立足“以人为本”制定标准,保持痛点思维。

第三方认证机构可以通过用户的产品试用来做到这一点。

痛点分析,关注电商网站消费电子市场的星级评定就是方法之一。

“比如,很多人在亚马逊网站上评价一款可穿戴产品,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它经常死机,网络连接很差。

”表带容易断裂、不易佩戴等产品问题。

杨家杰指出,标准制定需要针对的四大痛点包括软件测试、电池测试、适用性测试和用户痛点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