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3月28日报道:在业界看来,中国电信是驰骋在CDMA网络上的3G先行者,是在信息化领域奋力拼搏的转型支持者,以及在云计算领域走得最远的国内运营商。然而,在中国电信看来,庞大的动固双网背后,是高效的网络管理和有序的运营支撑。“加强支撑保障,实现全网效益最大化”,中国电信总经理杨杰在2013年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公司运营支撑体系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再次印证中国电信近乎完美的网络管理和运营支持执着的追求。作为国内通信市场转型的引领者,中国电信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国内首家移动和固网宽带用户均突破1亿的电信运营商。截至2013年1月末,中国电信移动用户1.63亿户,固网宽带用户9107万户,距离1亿大关仅一步之遥。业务的快速扩张和发展离不开网络的高效稳定运行,战略转型的逐步实施需要配套体系的有力保障。中国电信未雨绸缪,于2005年开始筹划网络运营支撑系统项目,经过近7年的研发、使用、再开发不断优化升级,成为今天的“超大IP综合承载网智能化运营支撑”系统。”不久前,该系统荣获“2012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截至目前,中国电信自主研发的超大IP综合承载网智能运营支撑系统在功能上已经超越了最初的设想,实现了‘网络安全稳定运行、智能流量优化配置、“高效运维管理”提前完成,对163和CN2两网稳定运行的支撑作用毋庸置疑。中国电信网络发展部部长、项目负责人董晓庄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未雨绸缪,瞄准未来网络我国互联网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显示出呈雪崩式增长趋势,流量年均增长80%以上,骨干网带宽几乎每年翻一番。今年包括城域网在内的整个网络,中国电信的骨干承载网规模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两家运营商,2005年成为世界三大网络之一,承载千万级业务在大众客户和企业用户中,网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旦出现任何网络故障,给运营商和客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2005年,中国电信刚刚建成第二个互联网平面CN2。作为中国电信为企业客户打造的优质网络,它承载着中国电信网络改造的重任。董小庄表示,我们认识到,163网络与CN2骨干网并行发展,将给中国电信的网络管理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但是,当时中国电信的网络核心管理平台还是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网元级管理系统,只有基本的维护功能,无法对如此大规模的网络进行统一的智能管理,尤其是互联网-特定网络攻击频繁,应对难度更大,已成为制约中国电信网络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我们决定自主研发网络智能运营支撑系统,摆脱设备厂商对我们的束缚。”时任中国电信运维部部长的董小庄以总经理的身份接手了该项目。董小庄从一开始就为这套智能运营支撑系统设定了八大功能:网络自动发现、设备自动管理、告警自动采集、故障自动定位、参数自动配置、流量自动均衡、事件自动防护和自动处理。.“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电信骨干承载网的自助管理。”董小庄告诉记者。在此目标下,项目组确立了系统平台的总体架构,采用灵活的分布式架构,综合运用“多层次、模块化、分布式”的系统结构。董晓庄告诉记者:“这样的系统架构使得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可靠性。而且,通过划分子系统、模块和层次,标准化模块和层之间的接口,使系统达到松耦合状态,减少了系统调整和未来扩展的难度和成本。”中国电信希望建设统一的网管系统,统筹全网发展,解决厂商网元级网管系统只能管理自有设备,管理方便的问题。盲点问题。当时我特别关心的是,庞大的网络每天可能产生数千万条数据记录。如何实现上传、分析和同步管理?“基于广域海量数据同步技术,解决了广域分布式环境下海量数据的实时、定时同步问题,容错能力强;同时,我们采用了动态异地容灾保护技术,实现了京沪两地的容灾系统。协调同步、灾情监测告警,形成主备动态切换能力。”董小庄说。在确定总体网络架构后,中国电信通过招标选择了ZYCRE作为平台集成商,所有关键功能均由中国电信自主研发。.于是,超大规模网管系统的建设启动了。结合三大特点历时七年,项目组不断优化系统结构和功能,最终实现了当初设定的目标,使网管系统具备“安全、智能、高效”三大特点。网络安全对运营商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安全方面,这套网管系统构建了立体的全流程防御体系,实现了超大规模IP网络环境中安全风险的主动预警、异常流量的快速检测、信息溯源精准分块;同时,开发全局动态监控矩阵、特殊路线安全快速检测、深度流量检测等技术,实现设备、路线、交通等立体安全风险主动预警。中国电信紧跟技术发展脉搏,将蜜网和溯源技术引入网管系统。“通过引入基于蜜网的多源高交互检测、恶意流量识别引擎、分布式数据调度、特征提取算法等技术,全面提升异常流量检测的准确性和性能;同时,基于全流量回溯分析、同步溯源、智能防护引擎等技术,完成异常流量的深度溯源、精准定位和自动阻断。”董小庄在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上经验丰富。智能方面,引入流量均衡量化分析、全局流量智能联动控制和用户级动态流量管理技术,对百万条动态路由、百万网元设备、数百TB流量进行智能识别、分析和监控全局管控,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控制”的转变,从而快速准确地找到故障源头,有效解决超高速路由和流量管理复杂、时效性差、缺乏关联等问题-大规模网络。同时,利用流量均衡系数和动态滑动窗口算法,实现大流量的量化分析和异常流量的快速预警,构建与现网具有相同模型和特性的“影子网络”,实现在线网络和业务优化仿真验证,实现全局流量管控。并引入全面的分布式、元数据聚类和分类聚类算法,实现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提取用户层面和应用层面的关键数据,实现智能控制策略与用户流量的实时动态关联。在效率方面,基于“扁平化、一体化”的管理需求和弹性的分布式系统架构,对超大规模网络“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去中心化、域分离的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已实现。实现了系统的集中效率和组织管理的有效统一。效率尤其体现在业务的快速发放和故障的快速处理上。通过多业务开通智能适配、免费现场软调优、网元数据同步、海量接入数据管理等技术的研发,实现了多厂商业务的快速自动化开通。实现了。同时,基于网络健康矩阵、多维度视图、服务质量测试目标网络等技术,从设备、网络、业务、用户多维度联动分析,实现快速故障跟踪定位和自动化处理。典型故障,大大提高维修效率。“可以看出,我们在这个网管系统中引入了多种技术,比如清洗技术、溯源技术、蜜罐技术等,可以说中国电信自研的网管系统是目前最好的系统.值得其他同行学习。”董小庄得意的说道。得益于这一强大的运维支撑体系,中国电信的骨干网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每天承载1.63亿移动用户、1.63亿固话语音用户和9701万宽带用户的服务,为中国提供电信“新三化”转型定位提供网络支撑。瞄准企业客户市场从中国电信1月份的运营数据可以看出,固网宽带用户增速放缓,固网语音用户有所下降。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相应的,话费也在下降,每个用户的ARPU值可能会下降。结果,个人业务市场的利润越来越薄。为此,三大运营商越来越重视企业客户市场的拓展。在企业客户市场,中国电信凭借CN2和丰富的IDC资源占据了主动。纵观当前的企业大客户市场,满足企业客户在实施全球化战略中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已成为各大运营商服务和网络运维竞争的重点。这些客户,尤其是一些金融客户,对网络的低时延、高性能的连接服务能力非常强,因此一个健壮的网络尤为必要,而其背后的支撑体系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英国电信(BT)、澳大利亚电信(Telstra)等企业网络服务市场领先运营商纷纷推出端到端、低时延、高可靠的关键业务流量连接保障服务,进一步提供具有全球性业务支持的用户。同时,伴随着云计算业务的大规模发展,对网络管理和运维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些都为中国电信精品CN2网络、163网络及其配套系统的下一步演进设定了目标,提供了空间。董小庄告诉记者,“我们将不断完善网管体系,为中国电信早日实现2亿用户目标和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