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谷歌要“重返中国”!百度AI还能活下去吗?

时间:2024-05-22 20:00:25 科技赋能

最近,谷歌将重返中国市场的消息在圈内传得沸沸扬扬。

就连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发推称,“欢迎谷歌回归中国大陆,但必须遵守中国法律法规”。

作为与谷歌竞争的国内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科技巨头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也趁着一波热门话题,大胆宣称百度有实力、有信心与谷歌竞争。

再次获胜。

诚然,今天的百度不再是八年前的百度,今天的谷歌也不再是过去的谷歌。

互联网“战国英雄”之间的竞争早已从搜索引擎领域烧到了AI战场。

虽然目前尚不清楚谷歌是否会高调重返中国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谷歌现在正以各种其他方式悄然潜入中国市场。

面对在AI领域占据绝对全球霸主的谷歌,百度的“AI大军”真能抵挡得住吗?以投资与合作为名,谷歌AI正变得“无孔不入”。

当然,谷歌迫切希望来到中国,自身发展的压力和焦虑是主要原因。

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是,其在欧盟等多个区域市场遭遇反垄断调查。

虽然巨额罚款不会导致沉重的财务压力,但继续走过去的道路已经很难了,而这正是谷歌商业模式危机的体现。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内人工智能应用和市场的快速崛起,包括苹果、亚马逊、微软在内的全球各大科技巨头也逐渐加大在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布局。

谷歌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块“肥肉”被竞争对手夺走。

因此,尽管阔别中国市场89年,谷歌“重返中国”的想法从未改变。

如果不能“光明正大”高调回归中国,谷歌愿意用更多“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这么做。

进入中国市场最典型的方式就是投资与合作。

在对中国AI企业的投资方面,谷歌近年来动作频频。

早在今年10月,谷歌就投资了当时估值为3亿美元的国内AI初创公司出门问问,投资金额为1万美元。

公司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及服务等相关业务,并可延伸至车载应用。

、可穿戴和机器人交互等应用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出门问问还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量产的AI语音芯片“出门问问A1”,据业内人士透露,该芯片包含了Google AI的技术支持;今年1月,谷歌和腾讯还参与了国内景泰科技1万美元B轮融资,布局AI医疗应用领域。

此外,谷歌今年向京东投资了5.5亿美元,可以说是该公司近年来在中国本土最大的一笔投资。

最大的举措在于,主要是看中了京东在AI物流、AI产品推荐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上的大规模布局。

另一方面,谷歌也为其“回归中国”战略奠定了革命根据地,并陆续与国内多家AI厂商展开深度合作。

去年12月,谷歌在北京成立AI中国研发中心。

谷歌AI首席科学家李飞飞表示,将与中国本土AI研发力量合作,共同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近期,谷歌还与腾讯、浪潮等中国企业在AI云服务领域展开合作,加强谷歌在中国本土AI大数据和云计算市场的布局,向中国提供Google Drive、Google Docs等服务。

这无疑将使谷歌能够大规模收拢中国本土的AI云。

数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这些数据或将逐步导入谷歌的各项AI技术和产品中,全面赋能谷歌的AI产品线。

百度AI紧随谷歌“多线”布局快速发展。

确实,百度近年来在AI技术落地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2019年4月19日,百度正式宣布阿波罗计划,向全球自动驾驶技术厂商开放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车辆控制、车辆操作系统等功能的代码和能力,并提供完整的开发和测试工具。

全面降低自动驾驶汽车研发门槛。

现在Apollo平台已经更新到3.0版本,开放代码超过22万行。

超过10000名开发者推荐使用Apollo的开放代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产。

目前,百度Apollo生态联盟的合作伙伴也已抵达国内,包括博世、德国三巨头、戴姆勒等全球顶级汽车制造商和一级制造商。

另一方面,在AI智能语音交互领域,百度也在去年7月发布了DureOS开放平台,包括智能设备开放平台和技能开放平台,大大降低了智能语音对话技术的应用门槛在各个主要行业。

据最新数据显示,DuerOS目前拥有超过100家生态合作伙伴。

5月份搭载DuerOS的智能设备数量已突破1万台,月活跃设备数量已突破1万台,6月份语音唤醒次数已突破4亿次。

此外,在近年来炙手可热的AI芯片领域,百度也不甘落后。

今年7月4日,在第二届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发布了旗下首款云端全功能芯片“昆仑”,其中包括训练芯片昆仑-和推理芯片昆仑-。

据百度介绍,该芯片可以高效同时满足训练和推理的需求。

除了常用的深度学习算法等云端需求外,还可以适应自然语言处理、大规模语音识别、自动驾驶、大规模推荐等特定终端场景的计算需求,算力可以满足达到+瓦级功耗即可提供Tops计算性能,同等性能下成本降低10倍,充分满足AI应用领域的需求。

多条硬件生产线之间的直接竞争对于百度AI来说或许难以抗拒。

但事实上,无论是在自动驾驶、语音交互平台还是AI芯片技术领域,百度要想真正与谷歌“竞争”,还太年轻。

观点。

首先,在自动驾驶领域,谷歌是当之无愧的“功夫至尊”。

其子公司Waymo已深耕自动驾驶领域八九年,核心激光雷达也是自主研发生产。

迄今为止,Waymo车队的总测试里程已超过10000公里,车辆的自动驾驶水平也超过了真正的L4级别。

目前拥有数千辆克莱斯勒 Pacifica 自动驾驶汽车和数千辆未知的小型自动驾驶汽车。

卡车已在美国大规模运营,未来Pacifica车队规模将扩大至约62,000辆。

这与百度下线只有几百台、规模较小的车队的测试水平有很大不同。

其次,谷歌在语音助手的道路上其实已经走很久了。

最早的Google Now以谷歌语音助手的最初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Google Now于2008年首次出现在Android 4.1和Nexus手机上,随后又推出了“Now On Tap”和“Now On Tap”,用于移动设备上的快速信息检索服务。

现在卡”。

多年后,Google Assistant开始逐渐取代Google Now,相应的功能也被取代。

“Now 卡片”被“Feed”取代,“Now on Tap”被“Screen Search”取代,已经更新了好几代。

同年,Google Home也问世,并与Google Assistant一起,依托Google产品庞大的用户基础开始快速发展,并在Pixel系列手机、Google等多款Google系列产品中取得成功。

家庭(目前占据全球智能音箱市场第二大份额)。

在智能软硬件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而百度的Dure OS才刚刚起步。

用户数量和硬件普及度还没有达到大规模,更不用说用户体验与谷歌有多么不同。

最后,还有备受关注的AI“核心”。

作为业界最早的专用AI芯片,谷歌TPU自发布以来就被业界形容为“秒杀Nvidia GPU的绝对杀手”。

如今,其实际计算能力可以达到PFLOPS。

就实用性而言,最著名的就是国际围棋项目中AlphaGo上演的“人机大战”。

TPU 是 AlphaGo 背后的英雄。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AlphaGo就已经训练到了绝对优势。

击败国际围棋冠军的顶尖棋手的训练和推理能力可想而知。

如今,谷歌TPU已经更新至第三代TPU3.0。

计算能力方面,Pod总处理能力是第二代的8倍,单芯片处理能力是TPU2的2倍。

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

迭代在行业中很少见。

如今,谷歌正式向第三方开放TPU云服务,在AI专用芯片技术迭代和生态建设方面越走越远。

可见,对于AI领域“新人”的百度来说,AI整体竞争力与谷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如果谷歌回归中国,小编认为现在的百度可能承受不了。

当然,相比谷歌,百度AI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更了解中国国情、更深入地了解中文语音和语义理解、国内交通和本土自动驾驶演进路线等。

此外,百度还拥有更多本地用户数据资源,可视为与巨头谷歌竞争的关键筹码。

当前,百度如何快速将AI技术推广落地到更多应用场景,让其AI能力在业界更具说服力,是突破自身发展局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