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人民日报:是什么限制了全面实施“提速降费”?

时间:2023-03-14 21:00:16 科技观察

中国IDC6月16日报道称,“提速降费”的阻力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不发达的市场。《方案》实施以来,部分“提速降费”措施尚未落实,具体落实时间表尚无定论。与固网宽带的大幅提速降费相比,以4G为主的移动数据流量的价格调整大多停留在纸面上。承诺的“提速降费”为何一拖再拖?可以总结的原因受操作条件、性能考虑和历史因素的限制。例如,网络运营商需要时间来调整其定价体系和业务策略;4G移动网络仍处于大规模投资阶段,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成本下降空间有限;许多城市在社区宽带接入时与开发商签订了独家条款,有意愿和能力“提速降费”的网络运营商不能进入等。由此看来,市场运行的自然规律是放慢“提速降费”的步伐。“提速降费”未能全面落实,是否应归咎于市场?表面上看是这样,但深思熟虑就会发现,“提速降费”的阻力并非来自市场,而是来自不发达的市场。试想,如果网络宽带建设不实行高门槛接入制度,基础价格还会这么高吗?如果网络运营商之间存在足够的竞争,冗余流量是否会归零?如果社区宽带被竞争所接受,而不是试图创造地方垄断,那么电信市场会被分割吗?事实上,正是出于对市场竞争的欢迎和拒绝,以及对封闭式经营惯性的怀念,限制了全面实施“提速降费”的速度。在市场发展还不够完整和真实的情况下,需要不断投入“石头”,搅动“死水”,激发活力。中央领导多次要求宽带提速降费。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电信企业出台提速降费方案,落实宽带免费提速、流量非零、数据中转服务等五项措施。目的不是要干预市场,而是要塑造一个成熟的电信市场,可以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督促网络运营商“提速降费”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迫使电信企业改变现有经营模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迎接市场竞争。要顺应政策信号,确保业绩稳定。电信企业该如何选择?首先,制约“提速降费”的客观原因不能作为充分依据,“提速降费”不能敷衍。短期内,在不“提速降费”的情况下,可以维持目前的盈利水平。但从长远来看,背离改革方向和民意的经营策略,将无法巩固其垄断地位,只会导致市场份额的不断流失。因此,与其与政府谈判,不如与市场谈判。其次,破解之道应该是主动开放市场。越早开放、行动越快,就越能保证长远利益。这是市场常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入混业经营机制,不仅可以拓宽电信企业建设4G网络的资金渠道,还可以扩大“提速降费”的空间,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这是真实的事实。为什么不尊重市场?继续向电信市场引入增量竞争因素也势在必行。通过央企改革,打破现有行政部门划分的市场格局,营造三大网络运营商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引入竞争因素的途径;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也是引入竞争因素的途径。未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让三大运营商和社会资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有利于打破电信市场既有格局,为“提速降费”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从公众的角度来看,“提速降费”是政府做出的承诺。在现有的市场格局下,三大网络运营商无疑是在尽自己的责任。顺应政策意志,顺应民意,从自我革命做起,在顺应政策信号和确保业绩稳定之间取得平衡。全面实施“提速降费”,既有推动作用,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