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儿童智能手表市场的爆发,一些媒体和机构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这个市场,其中就包括央视。
不久前,央视以辐射问题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曝光儿童智能手表问题来推动整个智能穿戴行业的规范发展。
可以说,央视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其对智能穿戴这个新兴产业缺乏专业和深入的了解,所以选择了一个没有相关参考标准和监管措施的切入点。
也就是说,央视选择了一个本来就处于监管空白的“辐射”问题作为切入点,结果引发了业界的“讨论”。
之前面对央视被“申诉”,我写了一篇文章《被央视曝光的儿童智能手表路在何方》来解释,目前儿童智能手表更关键的问题不是缺乏辐射监管,而是数据信息安全问题。
昨天11月21日,央视再次关注儿童智能手表,并通过《朝闻天下》新闻栏目进行播出。
不过,这次央视吸取了上次的经验。
为了避免自身考虑不周而引起不必要的“讨论”,一方面,它在选题时参考了我之前的建议,选择了儿童智能手表。
“安全”的核心问题是以数据和信息安全为出发点。
另一方面,在具体报告方式上,选择五云网作为背书,充分转移了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乌云对此的简要描述是:淘宝前32名中的13款手表存在界面覆盖漏洞,可导致超百万儿童被黑客实时监控,以及儿童日常行走轨迹、实时环境声音等。
可以获得。
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只要拿到家长的手机号码或者进入系统平台,就可以破解与该手机号码关联的孩子的手表,从而获取所有行走路线、窃听谈话、提取手机号码这意味着,一直打着“安全”旗号的儿童智能手表,让更多人看到了其安全背后的不安全感。
那么,央视为何重点关注儿童智能手表呢?这向我们传达了以下五个信息: 1。
智能穿戴的潮流势不可挡。
央视为何重点关注儿童智能手表?它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智能穿戴行业虽然尚未受到市场的青睐,但其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无论是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演进阶段,还是从数据入口层面来看,可穿戴设备都是智能可穿戴行业中唯一充当人体与外界桥梁的设备。
在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无论智能穿戴行业目前是否存在争议,但它的到来却是必然趋势。
2。
大数据安全风险成为关键。
央视曝光的关键在于抓住了当前儿童智能手表“安全”焦点背后的安全隐患,即定位追踪引发的大数据安全,或者说信息安全问题。
由于整个物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包括云平台、通信技术、信息传输等在内的安全技术保障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对于可穿戴设备行业来说,目前更多的是硬件行业。
采用链式技术环节构建系统,系统平台的安全考虑不到位。
加之缺乏相关行业技术和技术人员以及行业经验,人体借助可穿戴设备进行数字化行为后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这不仅是儿童智能手表的问题,也是当前的问题。
这是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3。
呼吁尽快出台国家标准。
同样,央视此次曝光的关键意图之一,就是利用其媒体的特殊作用,呼吁和推动可穿戴设备这一新兴产业早日出台相关标准。
但由于可穿戴设备属于新兴跨界行业,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技术处于快速更新状态,这给相关标准的出台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当前的可穿戴设备行业正面临着困境。
一方面,可穿戴设备行业的标准出台正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
另一方面,缺乏规范监管下行业鱼龙混杂的发展现状,也必然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4、辐射乌龙门事件“正名”。
对于儿童智能手表,虽然央视在曝光的最后表示,只要儿童智能手表符合国家相关通信监测标准,其辐射不成问题。
这更像是上次“辐射门”事件的延续。
,以安全问题为辐射事件“开脱”。
事实上,央视上次曝光的内容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表达方式上不够准确。
也就是说,对于儿童智能手表来说,目前成人通讯产品的通讯标准显然不适合。
一方面是儿童智能手表的佩戴。
时间与手机等通讯产品不同;另一方面,儿童的生理特征与成人不同。
因此,参照现行的成人手机通讯产品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其标准必须高于成人的标准。
5、行业准入门槛逐步提高。
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其发展必然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
儿童智能手表行业也是如此。
行业完成从0到1的建设后,必然进入从1到N的发展过程,相关行业门槛和标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他们在接触和使用儿童智能手表后,必然会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期望,这也将促进行业和产品的发展,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
外行人的理解是,儿童智能手表从业者早期“粗暴”地单纯依靠购买习惯、依靠包装和安全理念来获取市场份额的后续发展阶段即将结束。
独特的使用技术、用户研究以及相关的安全体系,包括性能、系统、数据等,将是智能手表后续发展的重点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