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很多大厂/名企的改版和测评,发现一个很普遍也很有用的设计思路,那就是:用户分级。国内主要厂商的产品大多越来越全,比如卖菜的打车APP,直播的音乐APP,家政的外卖APP……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的巨大差异,页面设计不得不越来越臃肿。如果设计得好,产品看起来就像一家便利店,给人一种方便快捷的感觉。如果设计不好,产品就会像杂货店一样,一塌糊涂;由于用户需求差异较大,如果只采用一个界面作为首页,难度极大,很可能引起所有用户的不满。为了保证几类主流用户的体验,很多产品都会进行用户分层设计。简单的说就是给不同的用户展示不同的页面。这个概念一点也不新鲜,即使是信息类产品,向用户推荐不同的内容也是最基本的。比如同一个视频网站的用户,喜欢游戏的和喜欢追星的,看到的内容就大不相同。但是这种内容差异化属于用户的分层操作,不需要多套设计方案,只要在一个页面中插入不同的内容即可。今天要讲的是用户的分层设计,必须提供多套设计方案。用户分层设计不同于用户分层操作。如果只是内容需求不同,用户分层操作就可以了,没必要设计多套页面。但如果是用户习惯和常用功能的差异,很难用同一套页面框架来处理。比如喜马拉雅会员的购买页面,有购买和未购买状态的区别。对于没有购买过的用户,该页面主要是展示运营活动,吸引用户下单。对于已购买的用户,该页面主要是展示会员服务,提醒用户续约。这两种状态如果做的简单点可以组合成一套框架,还可以改文案、按钮之类的。如果复杂,有时合并起来会比较困难,合并后维护成本会更高,所以得到两套设计方案。不同类型的产品对用户分层设计的处理方式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整体分层、局部分层、自主选择。下面我用一个具体的案例来给大家讲讲这三种用户分类层次设计方法:整体分层58这个产品,有的说是找工作,有的说是找房子,有的说是找管家维护...以上差异其实可以通过用户分层操作来解决。但58真正的复杂性在于用户使用习惯的差异:预装用户被动地在手机上找到这样一个APP,并不了解其功能。他们需要首页能够快速展现其功能价值,吸引和留住用户。服务型用户将此APP作为一个功能性产品来使用,打开时通常会有明确的目的,比如寻找家政服务。内容型用户将本APP作为信息类产品使用。当他们打开它的时候,目的并不是特别明确,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浏览和查看,比如找工作。58自己的设计团队也意识到了用户差异化的问题,于是设计了三套首页。虽然三个首页都使用了一些通用的组件,底部也是瀑布流,但是布局和模块不同。细看会发现,预装的首页模块更加丰富,能够展现更多的功能价值,吸引用户试用。服务型首页功能模块更精简、更专注,使用起来更快捷方便。内容型首页强调信息展示和社区入口,功能入口暴露最少。局部分层蛋卷基金作为一款投资理财产品,对用户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层。购买基金的用户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购买过基金的用户和已经购买过基金的用户。前者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引导,后者需要更多的了解市场。虽然这两个类里面还有很多小类,但是用页面中的模块设计还是有办法解决的。因此,蛋卷基金最终只是在信息展示板块进行了用户分层设计,并没有做整体差异化。修改后的效果也很好。自主选择上述案例,可以根据渠道来源和使用记录自动对用户进行分类,进行差异化设计。但有时,用户之间的差异很难自动判断,这时需要用户自行选择。比如智联招聘APP,进入后会选择身份,进入后的流程和界面是完全不同的。起点阅读APP还允许用户自主切换页面风格,提供图片墙和列表两种形式展示信息。之所以不提供统一的方法,是因为数据发现这两种模式的数据性能各半。由于用户各有喜好,很难找到统一的好方法,所以干脆全部放出来,让大家自主选择。综上所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希望解决方案越少越好,所以我们会尽量满足首页各种人群的需求。但对于一些用户群体明显更复杂的产品,实现用户层面的设计比统一方案更简单。如果真的遇到反复讨论也拿不定主意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用户分层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