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产品越来越多,中外厂商都在强化产品核心

时间:2024-05-22 19:16:21 科技赋能

随着苹果、三星等领先厂商开始进军可穿戴电子市场,可穿戴电子产品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逐渐“覆盖人体四肢。

”分析人士认为,从今年开始,可穿戴电子产品正在形成自己的产品体系,其特点是各大厂商集中推出新品。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在可穿戴电子产品引起市场整体关注之前,已有一些厂商实际上已经进入这一领域,并推出了一些实验性产品。

例如,索尼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自己的电子手表MW。

但这些早期的可穿戴电子产品并没有在市场上引起足够的轰动。

目前,电子手表在可穿戴电子产品中占据最大份额。

大多数都包含与手机等终端“同步”信息的功能,并以健康监测为核心功能。

比如苹果iWatch、三星Gear、MOTO等。

此外,《华尔街日报》表示,谷歌电子眼镜已经成为头戴式产品中最具指导意义的产品,利用“基于镜头的屏幕”作为新的信息阅读终端。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发布的预测报告,2018年全球可穿戴电子产品出货量将达到1.3亿台,是目前水平的10倍。

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该行业年产值将超过1亿美元。

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正在吸引电子制造商进入这一领域。

未来可穿戴产品的研发将包括智能眼镜、耳机等头部配件,鞋子、脚链等足部配件,以及腰带、服装、手袋等延伸产品。

据路透社报道,目前,可穿戴电子产品推广的关键是“让用户形成长期而不是暂时的佩戴习惯”。

因此,与其他产品相比,电子手表拥有更好的用户接受基础,未来可以成为可穿戴手表。

扩展电子产品功能的平台。

同时,有分析人士表示,可穿戴产品未来发展的关键是“独立生存和发挥作用”,将用户从手机、平板电脑上“拉走”。

英国政府表示,可穿戴电子产品除了强化核心功能外,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细节问题”。

以智能手表为例,EZON中国市场总监艾奇9日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智能手表的发展面临着技术问题。

例如,智能手表佩戴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热,存在安全隐患。

此外,防水、芯片植入等问题,也困扰着智能手表的研发。

此外,电子眼镜需要解决近视人群的佩戴舒适度问题,各种可穿戴产品的电池寿命限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日本经济新闻》表示,未来的可穿戴电子产品应该是“从外观到功能都体现人类最前沿科技想象”的实物,小型化、个性化将是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