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应谨慎,尽量少收集,尤其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使用个人信息,公开收集和使用规则,并明确说明收集和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征得被收集人的同意●表情监控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尊严,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不信任。学生长期在监控环境中学习成长,极易养成“表演人格”。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校园。据了解,某知名大学2019级新生“刷脸”即可瞬间完成报到流程。该系统是由该校学生开发的。扫描完成,整个入住登记流程不到一秒。此外,通过人脸识别,还可以实时查询学生的出勤情况,观察学生的上课情况。对此,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超子认为,“我们需要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进行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重视这些技术软件的使用。”慎重。教育部已开始重视此事,组织专家论证研究”。雷超子还表示,人脸识别进入校园,既有数据安全问题,也有个人隐私问题。“包括学生在内的个人信息一定要非常谨慎,不能收集就不收集,能少收集就少收集,尤其是涉及到个人生物识别的时候。”信息化”。校园人脸识别的优缺点是什么?记者《法制日报》对此进行了采访。实时监控课堂表现,师生压力越来越大。近日,中国药科大学试水“人脸识别进教室”,在校门口、学生宿舍、图书馆和部分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除了自动识别学生出勤情况外,该系统还可以识别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抬头次数等。以及上课低头、是否低头玩手机、是否闭眼打瞌睡等。有网友认为,这样的系统在校园内广泛使用或涉嫌“入侵隐私。”据了解,早在2015年,国内某知名高校就在高校建设中首次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信息化。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初中出于“提高校园安全”的考虑,在校园门口安装了人脸识别考勤系统。“现在是互联网技术时代,到处都在谈论‘互联网+教育’,这是教育的创新,我们也很高兴看到新技术的应用能给教育行业带来新的活力。”“从教近10年的高中教师杨妮(化名)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初高中生上课自觉性较差,需要老师监督,如果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保持课堂纪律,上课质量就会下降,而且传统的点名方式是一种浪费时间和准确率不高。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确实可以帮助老师维持课堂秩序,让他们可以集中精力把控课堂内容,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杨妮说道。杨妮认为,人脸识别系统虽然能为教学带来一些好处,但如果师生长期处于人工智能的“监视”之下,可能会适得其反。一旦学生意识到自己受到监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肯定会被扭曲。教师无法得到真实的教学反馈,也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掌握情况。“对于教师来说,监控教学难免会产生迎合心理,不能完全放开自主发挥。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表演,学生也在表演,长此以往,教学效果还会持续下去。”拒绝。”杨妮说。西安大学生陈琳(化名)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没有学生会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好像一直有人在监视你,没有人喜欢被监视,我们对类似的系统肯定是有抵抗力的,如果强行安装,只会让大家的逆反心理雪上加霜,而且起不到改善的作用。”所有。课堂质量的效果是,学习的关键是要靠自觉。”陈琳所在的大学已经开始使用人脸识别考勤,进出宿舍也将使用人脸识别。“这些都是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可以理解,但如果人脸识别真的延伸到教室,而且连每个人细微的表情都能被监控到,会有点吓人。”陈琳说。人脸识别侵犯隐私教育创新尊重学生据中国药科大学图书情报中心负责人介绍,人脸识别系统目前在学校的两个教室试点安装,除了可以自动识别学生出勤情况,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上课时是否上下左右,是否低头玩手机,还是闭眼打瞌睡,都逃不过系统的“眼睛”。上述人脸识别后不久系统引起关注,人脸识别系统开发公司回应称,图片为技术场景概念演示。针对网友热议的隐私保护等问题,开发公司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各个场景中,将坚持合法性、数据隐私保护等核心原则,广泛接受公众的建议和监督。社会。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校园内推广人脸识别系统确实存在侵犯学生隐私的可能。人脸是个人的生物信息,是可识别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被不法分子利用,其风险远高于其他信息。郑宁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网络安全法》提到,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示收集、使用规则,明示目的、方式和方式。信息的收集和使用。适用范围,并经被采集人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按照网络安全法规定处理存储的信息。法律、行政法规及与用户的约定。个人信息。《民法总则》也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获取并保障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泄露他人的个人信息。郑宁认为,人格尊严是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面部表情监控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尊严,同时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不信任。“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依靠人脸识别系统来监控学生的表情来提高课堂效率,既不合法也不合理。要提高课堂效率,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郑宁说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去年,某中学利用“黑科技”打造“智慧课堂”,通过监控学生表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权,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学生长期在监控环境中学习成长,极易养成“表演人格”。因此,对于这种所谓的技术创新,我们应该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熊丙奇还认为,在资本追逐利润和学校提高教学效果的双重驱动下,一些公司开发推广这种人工智能系统,监测学生上课时的面部表情和行为,一些学校采用这种系统,并利用它们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学生上课更投入,老师管理学生更方便,学生成绩提高,学生与师生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减少,体现了采用该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现代科技当然可以用在教育教学上,但还是要分清楚什么是教育。显然,在教室里安装监控,24/7全天候面对学生,及时采集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其反教育的性质比较明显,但得到了个别教育管理者和学校的认可。这是因为一些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只考虑如何管理和提高绩效。”熊丙奇说,学校是育人之地,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一切教育创新都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本出发点。新技术的推广要经过认真教育,不能偏离正轨。另据了解,除了中国药科大学外,某小学也在使用同样的系统。该系统用于姿势评估、表情识别、语言识别、教师轨迹热分析等,可以捕捉学生是否有微笑、向老师问好、主动捡垃圾、整齐排队、跑步等良好行为快速的校园生活。、摔跤、打架、拥挤等危险动作。郑宁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在学校的推广尤其要谨慎。部分学校采用人脸识别进出校门,作为校园安全管理措施理所当然,但应明确告知师生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授权师生获得,并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系统。采取安全保护措施,防止相关信息被泄露或被不法分子利用,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非得到学生的明确授权,否则应禁止在课堂上使用人脸识别进行表情监控。在熊丙奇看来,监控可以安装在教室里,但只能在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在考试期间监控考场秩序,二是在征得师生同意的情况下直播课堂教学。课堂共享教育资源。如果一直用监控、盯着学生和老师的课堂情况,就会把整个教学活动变成一场表演,对学生人格的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人说安装监控系统可以方便老师管理学生,但实际上,在监控系统下,老师也是管理的对象,长期使用监控系统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关于教师的专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教师依靠智能系统的“反馈”告诉教师哪些学生不认真,哪些学生不专注,这是技术鉴定的结果。没有技术手段,教师还会教书?教育是有情有灵的事业,毫无节制地使用人脸识别等技术,会让教育没有灵魂、有情调,不如用教育机器人。”熊丙奇说道。熊丙奇认为,教育创新要符合教育规律,应该由教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广泛听取师生意见,不能由少数人做决定。人们。在资本的推动下,一些企业容易炒作一些教育领域的新概念,一些学校也会急功近利,使得“人工智能+教育”的道路越来越偏,因此有必要及时正本归源。(记者杜晓实习生景千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