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的高温冲上了热搜。为缓解持续高温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浙江省多地开展了大规模人工增雨,既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一丝凉意,也有助于缓解天气。干旱和降低森林火险等级起到了积极作用。那么,人工增雨作业是如何进行的呢?背后有何玄机?受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影响,浙江全省出现严重的区域性旱情。浙北大部出现中重度气象干旱,局地特大干旱。7月17日,根据云水情况分析,浙北、浙西和沿海地区具备一定的增雨作业条件。为此,浙江省气象厅抓住有利天气形势,迅速开展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在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浙江省多地降水效果明显。7月17日11时至17时,浙江省平均降雨量达2.6毫米,11个市有降雨。其中,嘉兴的平均降雨量最高,达到12.9毫米。7月18日,杭州、宁波奉化、绍兴柯桥、湖州、金华兰溪等40地仍有人工增雨计划。人工增雨≠人工增雨许多人简单地将人工增雨理解为“人工增雨”。虽然两者都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但两者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工增雨不是“无中生有”、凭空造雨,而是在遇到本身具备降水条件的云团时,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刺激”,以达到增雨、延年的效果。降雨时间。开展人工增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有网友表示:“得益于人工增雨,‘浙工’又回到了浙江。”不少网友也疑惑,为什么不早点进行人工增雨,让高温情况尽快得到缓解。这是因为人工增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随意的,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气温、农业干旱、环境污染、森林火险等。自然条件:人工改造天气增雨率约10%~20%。但人工增雨作业需要具备适宜的天气条件才能开展,晴天或少云时不具备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条件。地面条件:人工增雨只能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尤其是火箭增雨作业。火箭所能达到的高度基本在4000米到8000米之间,需要空域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例如,人口密集的市中心不具备人工增雨的运行条件。因此,无论是人工增雨作业还是其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一般至少提前3天协调制定作业方案。人工增雨背后的“黑科技”人工增雨主要有四种方式:地面火箭、烟炉、气炮和飞机。其中,火箭作业和地面烟炉作业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增雨方式。那么人工增雨背后有哪些“黑科技”呢?与传统的人影操作流程相比,火箭筒还联网。物联网可以加强对作业装备、弹药等关键环节的安全管理。及时发现、提醒和处理存在的问题。运营商下载终端后,手机即可监控,非常方便。新一代火箭炮安全锁装置还通过优化数字密码结构和验证流程,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通过密码和指纹二合一的识别环节和多人的识别环节,可以保证在单个密码泄露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证操作设备的安全锁定状态。安全是人工增雨作业的生命线。无论是飞机还是火箭增强,气象部门还需要配合军民航、机场等部门,严格遵守空域管理等相关制度。结语:总的来说,面对高温,利用现代科技增加人工降雨是一件好事。其数量、范围和条件由气象人员严格控制,合理投放增雨弹“百利而无一害”。但是,人工影响天气并不能改变天气系统的内在规律和随之而来的天气趋势。据气象部门预报,高温短暂缓解后,7月20日前后,高温天气将“卷土重来”。
